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刍议

2018-01-18栾建国

活力 2018年20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校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栾建国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既需要任课教师深入了解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组织相应的科研力量大力研究如何融入的问题,为任课教师提供学术支撑。同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过程中,任课教师还要遵循几条重要原则。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校教学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的教学中,有一个无法回避的内容,那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原理”课的教学中应不应该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不应该融入“原理”课的教学中,笔者的答案是肯定的。要正确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的教学中,首先必须认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不断发展所积累和沉淀下来的精神精华,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进入现代化的文化背景,也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国家和人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所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西方现代化过程,也就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进行系统反思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历经我们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血与火的考验才最终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

从根本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两者都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中华民族实现现代化的历史征程中推陈出新、发扬光大,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无论是中国革命还是中国建设的历史都证明了这一点。同样,如果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马克思主义便无法真正实现中国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其深厚的精神文化土壤。另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内容上又有一定的契合度。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内容上的契合主要体现在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以及社会历史观等方面。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五行学说、老子“道”的学说、荀子的“天行有常”等。认识论思想:王夫之的“知行合一”、荀子的“凡以知,物之理也;可以知,人之性也”等。民本思想:孔子讲重民、富民和教民,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的君民舟水思想等。正是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一定的契合度,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孕育和发展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结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时代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质上属于我国传统农耕时代的文化表现,与我国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形态是相适应的,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有朴素的成分,在某些方面无法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根本要求。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则是对西方早期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文化产物,本质上是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的。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内容上有一定的契合度,但其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却是有所不同的。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地照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对其内容进行取舍、改造和创新,使其适应我国现代化发展的社会要求。另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地域上的差别。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契合度,但毕竟是外来文化,是不同地域上的民族所创造出来的精神产品。所以,自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传人我国以来,就始终面临着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说伴随我国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每到我们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便会出现新的课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我们的发展中不断地克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存在的地域矛盾。这也就是我们的“原理”课教学必须要融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原理”课教学

高校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主阵地,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我们需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而“原理”课作为普通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旨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人“原理”课教学,既需要“原理”课教师自身的努力,更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提供支持和帮助。

“原理”课教师在讲授“原理”课时,或多或少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进去,比如在讲唯物论和辩证法时,以道家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来举例说明;在讲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时,会提到我们的“知行合一”学说;在讲历史唯物论时,会介绍我们的“民本”思想;在讲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时,也会讲到《礼记》中《礼运》的大同思想。这些做法可以使学生对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但却是零碎的、不系统的,只是教师个人的单打独斗。既无法让学生正确认识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无法体现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

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原理”课教学中,我们就要大力提升“原理”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原理”课教师自身要自觉研读传统文化典籍,真正认识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優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要想真正把握它的真谛,就要下一番功夫。“原理”课教师要静下心来认真研读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文本,不能只限于一知半解,囫囵吞枣。而且“原理”课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读与专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不同,他们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带着批判的眼光来研读,既要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更要看到其不足之处。他们要以现代的眼光,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解读,其目的是要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我国现代社会的契合之处,并推陈出新,发现我国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现代文化因子。

对于“原理”课教师来说,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光靠自身的努力显然不够,所以他们还要尽量多参加一些关于传统文化方面的培训和研讨,借助于外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真正地融入“原理”课教学中,“原理”课教师的积极努力是关键,但是只靠“原理”课教师的這种单打独斗,显然无法完成这样的任务。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组织科研力量,成立相应的研究机构,规划明确的研究方向和任务,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通力合作,持续出版这方面的专著和文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人“原理”课教学提供学术支持。另外,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还要定期地组织这方面的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帮助“原理”课教师提高自己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教学方面的素养和能力。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教学必须遵循的几大原则

前文我们已经初步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系,也就是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教学的原因,实际上也大体指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教学的方向和原则。

首先,要着眼于从整体和宏观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教学中。在实际教学中,“原理”课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要着重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点,要善于总结和概括,从整体和宏观上向学生们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使学生们能够在短时间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个大致轮廓性的了解。因为课时有限,加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博大精深,所以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介绍给学生,并且让学生有个宏观上的把握,对“原理”课教师来说绝对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其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要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原理”课教师可以选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几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或者是内容上的几个重要观点,在课上进行重点讲解,这样既能深入地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只浮于表面,同时,也能克服课时较短的矛盾,帮助学生们迅速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再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持一种批判的态度。我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教学的目的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其进行批判的吸收和借鉴,从而打造出当代的新文化。所以,“原理”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千万不能照单全收,或者敝帚自珍,一定要结合现时代的特征,以马克思主义为有力武器,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剖析,发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并引导学生们正确看待优秀传统文化,既不要盲目自信,对优秀传统文化过分崇拜;也不要妄自菲薄,对其全盘否定。通过我们的教学,使学生真正地热爱、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也是我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人“原理”课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

最后,不能喧宾夺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教学不能弱化“原理”课原有的教学内容。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而“原理”课主要是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我们之所以提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教学中是为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更好地为青年学生所接受。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原理”课教学中只能处于从属的地位,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研究的素材之一,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讲授始终是“原理”课教学的主线。

参考文献:

[1]张镇镇.跨越时空的智慧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教学探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34 (04):25-29.

[2]李鹏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8.

[3]许英凤,许景贤.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价值及实现路径[J].中国冶金教育,2018 (02):90-93.

[4]范袭荣.儿童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和缓解期肺功能及气道反应性测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 (27):62-63.

[5]秦博,王虹,徐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度融合[J].红旗文稿,2018 (06):22-24.

[6]葛宇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思考[J].教学研究,2018,41 (3):054-58.

[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8]丁俊萍,林建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关系的历史考察及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7 (4):33-38.

[9]祝和军.实践境域的开启与交融——也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汇通[J].东岳论丛,2017,38 (4):22-29.

[10]张毅攀.经典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研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 (4).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校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关于未来“会诊化”高校教学模式构建
MOOCs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浅析
评价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语篇分析
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