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教学策略

2018-01-18韩梅

江苏教育 2017年23期
关键词:数学活动经验实践情境

【摘要】作为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主渠道的数学课堂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走近生活,促进其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巧妙对接;找准学习起点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原有学习和活动经验;组织有效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不断优化、提升他们的数学活动经验;走进广阔的生活空间,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经验,以促进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提升数学素养。

【关键词】生活;情境;探究;实践;数学活动经验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89-0076-02

【作者简介】韩梅,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淮安,223002)数学教研员,高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江苏省课程改革先进个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将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作为数学学习的四大基本目标之一,这将数学活动经验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人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之一。在当前的数学课堂中,如何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真正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成为众多基础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探索的问题。经过实践探索,我们认识到,数学课堂是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主阵地,只有建设好这个主阵地,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1.走近生活,对接活动经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学生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生活经验是他们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主要来源。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多来源于生活,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走近生活寻找数学原型,帮助他们发现身边的数学问题,回忆起解决生活中相关联的问题的一些经验,引导他们将这些生活经验与数学经验相对接,从对接处出发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及生活问题,进而将其学习起点处的生活经验转化为新的数学经验。例如:教学苏教版六下《大树有多高》实践活动课,教师选择一个晴天组织学生到校园里的一排树下,提出问题:如何量出其中一棵大树的高度呢?学生分组讨论后交流的想法有:找个会爬树的人上去量高处,不会爬树的人在下面量低处,然后把量得的数据加起来;找根长竹竿立在大树旁,目测一下与大树最高点平行的位置,再把竹竿放到地面上测量;利用树旁边的教学楼作比较来测量……通过交流评价,大家觉得这些方法虽然能测量出大树的高度,但存在不安全、不准确、不方便操作等缺点。教师适时引导:大家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想出了很多办法,如果条件许可,这些方法都能测量出大树的高度。其实,实物的高度与它们的影子之间有一定的数学秘密,大家想到的竹竿就可以作为研究工具,想研究吗?学生的研究热情被点燃了,积极地在小组中讨论方案,研究同一时间内不同长度的竹竿与其影子的关系。教师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组织数学探究活动,让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经验有效对接,引导他们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并经历将感性的经验逐步上升到理性的过程,使生活经验“数学化”。

2.创设情境,激活活動经验。

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情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在教学时围绕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精心创设遵循学生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的情境,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活动经验。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寻找素材,通过发现、解决情境中的问题去获取数学知识,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教学苏教版三上《认识分数》,教师结合教材主题图创设情境:小明和小方秋游时一起分享带去的食物。让学生自由说说怎样分这些食物,并让大家将其中通过“平均分”得到的结果表示在本子上。学生表示每个小朋友分得苹果2个、饮用水1瓶,对蛋糕的表示方法有半块、1块的一半、画半块蛋糕图、■块、0.5块……教师引导:每人分得的苹果可以用2表示,饮用水可以用1表示,蛋糕却有这么多种表示方法,你觉得哪些是对的?你能理解哪些?还有哪些不理解?学生的反馈是对半块、1块的一半、画图都能理解,■块和0.5块有的说对,有的说不知道、不理解。教师继续引导:2个苹果、1瓶饮用水可以用我们认识过的数来表示,■块和0.5块有人觉得比较陌生,那它有没有可能表示半块呢?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测,学生主动利用准备好的素材开始探究认识■。这样的设计,在不经意间将学生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地引向未知领域,这种建立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认知活动,是学生乐于参与的,也是高效的。

3.经历探究,提升活动经验。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可以使信息不断地刺激细胞,促使思维活跃,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同时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有针对性地安排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可以让他们通过直观感知获取经验、激发思考、启迪思维,使其思维在操作、观察、交流活动中产生碰撞、得到发展,逐渐完成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在外显操作与内隐思维共同推进的活动中优化、提升学生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例如:教学苏教版五下《圆的认识》,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圆的特征,教师设计了三次活动:(1)争当“小巧手”,小组合作,用材料袋里的材料动手做一个圆,做好后先在小组中交流做法,再选代表汇报做圆的方法,全班同学评价、指出注意点;(2)做个“小画家”,试着用圆规画一个圆,有困难的可以观察同伴操作后再自己画,交流汇报画圆的方法与出现的问题,全班同学评价、纠正存在的问题,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教师示范画圆;(3)小组交流,请将画圆的过程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并说说经过两次画圆后,你对圆的认识。在这一系列动手、动脑、动口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对圆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体会,认识逐渐清晰化、准确化、数学化,在感悟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他们的数学活动经验不断得到优化和提升。

4.走入实践,丰富活动经验。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不是通过简单的活动和思考就可以完成的,它更强调在真实的生活中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和体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在生活里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数学实践活动为我们实践“生活即教育”理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活与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生活中学习,丰富各自独特的活动经验,逐步提升数学素养。例如:学习苏教版一下《人民币的认识》后,可以试着取得家长的支持,与学校附近的一些文具、玩具商店联合开展购物活动,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所学的人民币知识,以一定金额的人民币在商店中自由买卖物品;学习了苏教版六下《扇形统计图》后,可以在班级或年级内开展统计参加各项社团人数的活动……对学生来说,每一次活动都是一次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一种对他们的生活技能的演练。

数学学习中的很多经验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学习者亲身经历、慢慢积累,所以,在教学中,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活动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使他们在不断探索数学知识的活动过程中积累和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提升数学素养。

猜你喜欢

数学活动经验实践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如何上出计算课的“魂”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三部曲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