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式”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2018-01-18吴红娟
【摘要】培育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课堂,要用语文的方式培育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要教会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思维,找到统整语文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契合点,积极探寻阅读教学的本真状态。“融入式”阅读注重从生本学习的角度出发,将话题、背景、思辨、畅想、群文等显性或隐性策略融入文本解读,促进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融入式阅读;话题;背景;思辨;畅想;群文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89-0026-03
【作者简介】吴红娟,江苏省宜兴市阳羡小学(江苏宜兴,214200)副校长,一级教师。
阅读是重要的语文学习方式。通过阅读,可以积淀知识,可以净化心灵,可以放飞思维。阅读不仅追求语文知识与技能的提升,更在于知识与技能背后的语文思维提升。培育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应该是心灵自由的“融入式”阅读,彰显着人本主义思想,充满着生命活力和思维的张力。
一、“话题”融入,让思维“由点到面”卷入
阅读的意义在于发现,是透过文字的“言上之意”深入“言下之意”的过程。阅读能激活思维。思维参与少的浅层次阅读,仅仅满足于对“言上之意”的理解,而文字的深味往往隱藏在文字的背后,需要深度思维来挖掘,才能窥见耐人寻味的“言下之意”。
例如,苏教版五下《我和祖父的园子》第13自然段作者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自由的方式,文字虽浅显,但意境却很美,寓意深长。
祖父一天都在园子里劳动,“我”也跟着他在园子里边学干活边玩耍,祖父的园子给“我”的童年带来无穷的乐趣。那“我”眼中的园子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教者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语言表达的特点:
原文: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修改: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花就开一花,愿意结一瓜就结一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愿意长上天就长上天。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味这两段文字,发现这些描写自由的句子很特别,连用六个“愿意”,把“倭瓜、黄瓜、玉米”等这些常见的植物赋予了人的思想和情感,祖父的园子到处都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也充满了自由。语言表达整齐中有变化,读来有诗的韵味,也更能写出自由的感觉。而改过的句子,句式过于整齐,读起来单调而呆板。
读着这样的文字,不由得让人沉浸到愉快而美好的童年生活中。那么,萧红的童年生活果真是这样吗?是什么原因使萧红几乎每天都缠着祖父带她到园子里去?二十多年过去了,萧红又为什么还会对当年的园中生活如此眷恋和向往呢?出示作者生平资料加以补充介绍。
萧红的一生悲苦,但她从祖父那里享受到了快乐的童年,享受到了爱。无论她面对怎样的不幸与苦难,祖父的爱就像一束阳光在温暖着她。祖父的园子,是一座爱园,更是一座精神的家园。通过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纵观萧红一生,可以看到她用毕生的力量在捍卫着这种自由,在“‘温暖与‘爱的方面,怀着永远的憧憬和追求”。在比较中阅读感悟,引领学生从外部的言说对象走向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与独特的情绪里,将语言形式和精神水乳交融,实现的是一种超越。
二、“背景”融入,让思维“由浅入深”展开
适时融入文本片段式背景或全过程场景,围绕一个中心,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在深刻理解与感悟文本中,“得意”而“习言”。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下《天鹅的故事》时,关注老天鹅破冰用的一个动作——扑打。“老天鹅是怎样扑打的呢?细读第五自然段,先圈出关键词,再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通过细节的感知,抓住“重重地”“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石头似的”“腾空而起”这些关键词,围绕“扑打”这个动作深入体会,感受老天鹅破冰的勇敢与智慧。接着教者紧扣最后一句“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中的省略号,创设老天鹅破冰的情境,多次引读“扑打”的一连串动作,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更强烈地感受老天鹅顽强的精神。“正是老天鹅这样的‘扑打震撼了其他天鹅,也为它们指引了生存的道路。接着有几只天鹅来帮忙了,很快整群天鹅,大约百十来只,都投入了破冰工作。”此时引导学生观察一群天鹅破冰的插图:“这群天鹅中有年老的,有年轻的,有个儿大的,有个儿小的。请选择一只仔细观察,想想它是怎么破冰的?用两三句话写下来。”通过这样的设计,给学生打开了一扇窗,任其在思维的天地里自由驰骋。在交流观察所得时,学生的观察视线都指向了一只只天鹅不同的破冰动作,有的在“啄”,有的在“撞”,有的在用身体“砸”……以点带面,再现了众天鹅齐心破冰的生动场景,与此同时,天鹅群英勇献身、团结拼搏的精神也被具体形象化了。
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是个缓慢的过程,在阅读背景中通过分析、推理、观察、联想等自主探究的思维活动去把握文本的内在联系与本质内涵,可引领学生向着思维的更深处漫溯。
三、“思辨”融入,让思维“由逆化顺”生发
思辨,是透过对表面现象的思考与分析,探究其发生发展原因所在的思维和表达过程。在文本阅读中,要巧妙利用文本资源,引发学生更深刻的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例如,苏教版六下《天游峰的扫路人》前后共出现了两次外貌描写。第三自然段中,写老人“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第八自然段又这样写“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为什么不把两段内容合并到一个自然段?两段内容又为什么不能交换位置?在自主交流中引发学生进行思辨:
生1:前面的是写老人的穿着,后面的则写老人的眼睛、眉毛。endprint
生2:第一次是远看、粗粗地看,第二次是近看,细细地打量。
生3:第一次外貌描写,是初次见面,对老人还不了解,只是写了对老人的第一印象;而第二次是与老人交流后,心底流露出敬佩之情。所以两次外貌描写不能合并,更不能交换位置。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讨论,对文本的内容、形式做出理性判断和评价,读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和独特体验。让阅读既凭借文本,又超越文本,学生在逆向的阅读思辨过程中,思维能力得以再发展。
四、“畅想”融入,让思维“由收到放”飞扬
阅读教学,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因素,开放思维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學习中去,在多种思想和观点中畅想,碰撞出火花。
比如,苏教版二上《狐狸和乌鸦》这篇寓言故事。首先,紧扣文眼“骗”,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读出“眼珠一转”“馋得直流口水”“亲爱的”“赔着笑脸”等词语背后的画面,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这时的狐狸心里又会怎么想?”引导学生想象狐狸讨好乌鸦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再顺势情景创设,依次采访乌鸦:“乌鸦,你怎么不说话呢?乌鸦,你知道狐狸为什么要问候你的孩子吗?”在文字里揣摩人物的心理,体会着狐狸和乌鸦一次次的心理变化,使人物形象立体起来。接着,回归整体,从狐狸一步步骗到乌鸦的肉明白了“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这个道理。最后,进行课外延伸:“不知道这只乌鸦有没有明白这个道理,课后请同学们以‘肉被骗走以后为题来编一个故事,让这个故事继续发展下去,好吗?”延伸部分是为了让学生无拘无束地畅想,不再只是表象的简单再现,而是在对文本深入理解上的再创造。它必定源于文本,又不同于文本。
五、“群文”融入,让思维“由零到整”拓展
以主题整合单元,以群文拓展主题,打破“课文平行,主题并列,知识无序”的局面,从而实现递进式语文教学的新局面。
苏教版四下第三单元都是记述的古代人物,安排了《三顾茅庐》《祁黄羊》《公仪休拒收礼物》这三篇课文,单元练习的训练也是围绕《三国演义》展开,有赏析诵读“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片段,有与“三国”有关的故事交流与成语积累。教学时,以《三顾茅庐》一课的教学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在品读文字中,充分感悟到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与此同时,乘势追击:“诸葛亮是一位深受人们喜爱的人物,《三国演义》中关于他的故事还有很多”,指导学生进行三国故事的交流,并试着赏析“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精彩片段,感悟鲜明的人物个性及精妙的语言表达。最后,出示练习中描述诸葛亮特点的成语,结合三国人物事件来评述诸葛亮的一生。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在有机整合中相互渗透、相互拓展,将学生带入《三国演义》整本书的积极阅读体验中。同时,也由一个历史人物的分析,自然引申到另外两篇历史人物的教学中。随后,组织学生对三国人物和三国故事进行阅读后的分享交流,感悟无论是深刻还是浅显,都是属于儿童自己的独特感受。
课堂上教给学生的知识只相当于一个例子、一把钥匙,更广阔丰富的世界在课外、在生活中。由零归整,潜移默化中学生的学习也就会有一种整体的思维呈现。
斯滕伯格认为,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思维能力是一种燃料,蕴含了大量的热能,一旦被点燃,就会爆发出灼人的热浪。“融入式”阅读,融入情感与思想,为语文思维而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