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权能感的留守儿童教育支持路径探析
2018-01-18刘朝武
刘朝武
【关键词】留守儿童;权能感;教育支持路径
【中图分类号】G52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90-0033-0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增加,留守儿童问题成为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了。留守儿童问题的实质是权利得不到保障,也就是享受权利的能力被剥夺,这种剥夺导致留守儿童的权能感缺失,本文侧重探讨留守儿童权能感缺失的教育支持路径。
一、家庭要为留守儿童的心理构筑一道防护墙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教育和亲子关系的缺失。首先,从家庭方面来看,留守儿童多是隔代教育,很多老年人只能在生活上关心和照顾留守儿童,事实上父母的教育和关心是根本的,对留守儿童来说也是最重要的。因此家长要多和留守儿童交流谈心,对孩子的心理和情感要有足够的关注。父母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对于孩子学习成绩也要有足够关注,要了解孩子的情绪是否稳定,若是情绪不稳定要及时了解原因,关心孩子学习以及与人相处的态度,了解孩子和教师以及同学的关系是否融洽,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了解孩子在同学中的表现。父母要多与教师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及时向教师了解孩子的学习和心理状况以便及时解决其心理问题。其次,學校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教师要关心留守儿童,平等对待每一个儿童,多关心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心理档案,以弥补家庭教育在留守儿童成长道路上的缺位。
二、学校要切实关爱留守儿童生活,满足留守儿童的需求
教师要教育留守儿童如何与他人相处,对于留守儿童碰到的交往和交流问题要及时地沟通和疏导,提升留守儿童对学校生活的满意度,让留守儿童学会与他人交往。再次,营造留守儿童生活的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留守儿童对生活环境的满意度,学校附近不能有营业性网吧和娱乐场所,条件具备的地方多设立寄宿制学校,配好生活教师,关爱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营造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
三、充分发挥社会救助作用,探索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救助机制
留守儿童权能感的缺失源于亲情的割裂,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在作祟,中国商品化、城市化、市场化为主导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是以剥夺农民和农村生存空间为代价的,这种以汲取农村人力、财力和物力来发展城市经济的代价在现代化建设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农村留守儿童权能感缺失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儿童所背负的沉重的社会代价,将社会代价让留守儿童来背负,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伦理自觉不足,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城市导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并没有弱化留守儿童的家庭分离、教育缺失的趋势。恰恰相反的是固化和加剧了这种留守儿童权能感缺失,农村社区空心化使得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空间被挤压,留守儿童处于一种更加严峻的成长困境,他们的教育缺失状况更加恶化,教育对于留守儿童本身应该是赋权的措施,但是留守儿童权利受到侵害的事件媒体有不少报道。家庭本应该是留守儿童权利最重要的避难所,但是这种城市导向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让更多的农民自愿或者被迫地离开农村,远离他们的亲人,留守儿童在祖辈或者其他亲属的生活空间里权能感缺失的现象不可避免,隔代教育的无力感导致的家庭教育的缺位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在未来依然存在,这意味着留守儿童权利的被剥夺极有可能会继续,由于权利得不到保障,留守儿童在其生存和学习的环境中承担着更大的精神压力,并最终导致留守儿童的角色迷茫。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