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内涵发展之路,创区域教育名片

2018-01-18王东

江苏教育 2017年24期
关键词:姜堰乐学校园文化

【摘 要】区域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区域教育品质的必然选择。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着眼于县域教育的发展,基于“大家不同,大家都好”的校园文化价值判断,探索多元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在地方文化土壤中自然生长,在学校文化重构中自发滋生,在区域教育实践中自主创生,使得姜堰教育呈现出千姿百态、生动活泼的发展图景。

【关键词】价值判断;地方文化;学校文化;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90-0021-02

【作者简介】王东,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泰州,225300)综合学科教研部主任,高级教师。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教育局着眼于县域教育的未来发展,引领全区中小学整体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厚实校园文化底蕴,探索校园文化建设路径,让每一所学校都精彩。

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师生更加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那种组织了几个兴趣小组、举办了几次活动、拿了几个奖、少数学生形成了特色,再给特色项目贴上文化的标签,就认为学校已经有了文化的,是对校园文化的错误认知和肤浅构建。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针对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泛化”“表面化”問题,回归教育本质,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提出了“特色项目—文化特色—特色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范式,避免学校文化建设在“特色项目”初级阶段停滞不前,提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标准:要有明确的目标定位,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要有突出的成果标志,要有校本化的课程支撑,让校园文化建设系统性推进。

基于以上认识,姜堰区坚持“文化兴校、特色立校”的发展策略,实施“文化改薄”工程,推行“完美教育”创建,探索区域推进校园文化的多条实施路径,不断放大文化品牌优势,努力建设现代教育名区。

一、在地方文化土壤中自然生长

文化是有根和魂的。校园文化需要本土文化的滋养和濡染,需要“寻根立魂”,找到地方文化的基因。“泰州学派”创始人之一的王栋将“乐学”思想融进了姜堰教育的灵魂,“厚重通灵”的乐学基因代代传承,生生不息,姜堰教育留下了“乐学”的深深印迹。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是传承也是发展。姜堰区把王氏宗祠、“乐学歌”等历史元素,与姜堰教育的当下语境深度融合,呈现出姜堰教育文化的深厚底蕴。伴随区域教育文化打造,开展“乐学”教育系列校园内外实践活动,一个个“开心农场”遍布全区中小学校园。姜堰区实验小学罗塘校区校园边角荒地的实践基地种什么、怎么种,由学生自己摸索、体验;“走进田园牧歌,体验淳朴乡情”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活动催生了课程,课程孕育了文化,“乐学”基因生根发芽,实现了师生的乐教乐学。

二、在学校文化重构中自发滋生

校园文化建设,其本质是要实现学校文化重构,寻找自己的句子。

1.在学校文化基因中生长出校园文化。

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基因,要想这种基因流传,就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遗传密码。姜堰区引领学校追溯办学历史,分析办学实际,用心提取、鉴别、筛查,找到文化的源头活水。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有意识地回到历史、回到传统、回到文化的视野,确立属于自己的文化坐标。姜堰区大伦中心小学原名“崇实学堂”,是一所有着100多年历史的革命老区学校,学校追溯历史,将崇实精神与校园文化进行链接,以崇实文化引领学校发展,促进师生成长,师生精气神焕然一新。

2.在师生共同愿景中产生出校园文化。

文化必须是在大多数人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少数派形成的顶层设计,如果不能融合校园大众,是接不了地气、没有生命力的。姜堰区白米中心小学是一所农村学校,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在区域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之前,该校没有自己的校园文化主张,学校呈现出松散式发展势态,自全区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以来,该校检索百年校史,走访历任校长、老教师,集聚全校师生智慧,确立“和融,和谐,和而不同”“雅言,雅行,雅俗共赏”的“和雅文化”,并完成了校徽、校训、校园景致、师生活动的文化内涵解读,很快发展成区域内有影响的优质学校。

3.在学校精神气质中凝练出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的凝练是一个基于学校精神气质、价值再塑的过程。江苏省姜堰中学创办于1939年,1980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重点中学,1999年通过国家级示范性高中验收。学校高度重视历史积淀的传承,有效发挥学校精神的隐性影响。以政治特级教师陈凯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优秀教师团队,形成了具有特质的“高境界做人,高水平学习,高品位生活”的“姜中精神”,努力践行着“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使学校得以在高远的办学立意、正确的教育方向上行稳致远,让所有学子走出校门后具有独特的“姜中气质”。

三、在区域教育实践中自主创生

“蜜蜂班”“向日葵班”……每间教室外,由学生自己确定的生动活泼的班名取代了冷冰冰的数字排序;教师办公室里,教师用“幸福约定”取代了刚性的办公制度;课堂上,“梦想课程”“智慧课堂”教学改革取代了“填鸭式”教育;考场上,游戏化的“快乐游考”让评价更有温度……“完美教室、完美办公室、完美课程、评价改革”的“完美教育”区域教育实践活动,让校园文化静悄悄地变化。

1.文化意象外显校园文化内涵气质。

一所学校有没有文化,不是说出来的,而是让人感受出来的。“完美教室”“完美办公室”创建让学校文化建设主题一目了然,办学思想一脉相承,办学行为一以贯之。姜堰在全区各学校开展缔造完美教室、完美办公室活动,将校园文化渗透到教室中、办公室里。班班都有明确的愿景、使命、价值观,有班训、班徽、班级标识等,有丰富的班级活动、班级节日,有温馨的班级环境、科学的班级制度、人文的班级管理等,以共读共写、共同生活为基本愿景,设立图书角、图书柜、图书墙,让优秀图书进教室,并精心组织好每天的晨诵暮读活动,开展师生、亲子共读共写。

2.课程开发助推校园文化落地生根。

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课堂,需要课程的支撑。姜堰教育进行完美课程创建和开发,让师生生命充盈灵性的跃动,课堂里时刻充满着自由、创意与快乐。姜堰第二中学以“本真”课堂为着力点,推进“本真”校园文化构建,相关研究成果荣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奖。姜堰区实验小学城南校区受“一幅手工作品”的启发,开发“手指上的阅读”校本课程,整合语文、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资源,形成了“大阅读”鲜明特色,学生阅读后制作的“文学形象、故事情节”等手工作品布置在走廊中、花圃里、楼道旁,触发了学校关注生命、关注过程的“生长”文化的蜕变重构。

3.评价改革激发校园文化建设活力。

区域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切实树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新理念,需要打破“只见分数不见人”的评价弊端,需要制度保障。姜堰教育探索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方式改革,“快乐游考”“变脸文考”“试水免考”,让学生面对的不再是一张张试卷,感受到的是一次又一次生命拔节成长的惊喜。“快乐游考”就是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展示学生通过纸笔测试不能考查的学科素养,侧重素养展示和实践操作;“变脸文考”就是语文和英语两门学科试卷变脸,推行“大阅读”,侧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运用;“试水免考”就是对学困生、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和搞教学创新的班级尝试免考。良性的评价制度改革,使大家更加关注人的发展,更多地去思考如何创设更好的育人环境,为校园文化生长注入蓬勃动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姜堰乐学校园文化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闫春平:在信息技术课中践行教学生“乐学善学”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共享“悦”读之美南京图书馆向姜堰赠送图书设施
巧用语音与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乐学英语单词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声音
乐学善悟,让数学复习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