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护理干预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患者的应用评价
2018-01-18孙金凤黄小山林丽萍
孙金凤,黄小山,林丽萍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广东 惠州 516000)
颅内动脉瘤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其发病、致残、病死率逐年增高,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健康[1];其破裂以后极易造成自发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2],进而出现突发、剧烈的头痛,并伴随意识障碍、呕吐、恶心和脑膜刺激症状等临床特征。此类患者多选用神经介入手术进行治疗[3],对出血早期的患者较适用[4-6],但术后并发症较多见。临床上通常采取有效的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而合理、迅速、高效地护理患者,以期改善预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进一步提高其诊治效果。本研究拟通过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患者施行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探讨其临床疗效。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患者278例,所有患者均经过CT、MRI、DSA等影像学的检查与临床相关性检查结果而确诊。纳入标准:①明确诊断的颅内动脉瘤患者;②患者手术前准备工作完善,所有患者均无手术的禁忌证。排除标准:①有严重精神类疾病史的患者;②有意识性障碍的患者;③并发免疫系统、血液系统、肾脏、肺脏、肝脏、心脏等严重的原发类疾病的患者。将患者按住院号随机分成对照组130例和观察组148例,其中对照组男74例,女56例,年龄21~79岁,平均(65.4±7.0)岁;Hunt-Hess分级:0级0例,I级53例,I I级41例,I I I级36例;观察组男80例,女68例,年龄19~81岁,平均(67.1±8.3)岁;Hunt-Hess分级:0级3例,I级68例, II级44例,III级33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都在全麻下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的方法,经过皮肤穿刺其股动脉后,用导引导管及导管鞘置入其中,并依据DSA的检查结果,再用微导管放入动脉瘤内部,选用不同类型的微弹簧圈再进行填充,反复造影进一步察看动脉瘤直到填塞的效果最满意为止;手术后进行解痉治疗,留意防止患者出现脑血管的痉挛,并予抗炎、脱水、扩容和补液等对症治疗措施。
1.2.2 护理方法:对照组例行临床常规性护理:患者床头抬高15~30°,有利于其减轻脑水肿的症状、降低颅内压力及静脉回流;术后至少卧床2 d,并限制体力活动3~4周;时刻保持呼吸道的畅通,患者头偏向一侧,并吸尽分泌物,做到定时拍背翻身,有利于痰液的排出;给予高维生素、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叮嘱大量喝水促进造影剂的排出;手术后4 h可进半流食或流食,不可饮用牛奶,以防肠胀气。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性护理的基础上行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①术前护理:应详细了解病情,注意监测、记录患者脉搏、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嘱患者术前低盐、低脂饮食,保证营养充分且易消化;引导患者在活动受限的状况下进行排尿训练。②术中护理:术时护士需全程陪护患者进导管室,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手术时密切观察患者意识与生命体征,每10 min记录患者的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及时测定血压,发现异常情况即刻报告主管医师,依据状况进行合适的处置。③术后护理:手术后需卧床24 h,个别部位需进行加压包扎处理,察看其穿刺部位有无出现肿胀与渗血的状况,以防鞘管出现断裂、滑脱、移位、弯曲等状况;因穿刺部位侧肢体的制动以及血循环变缓等因素可致血栓形成,严密监测穿刺部位皮温、下肢部位的感觉与足背动脉的搏动状况等等;若穿刺部位侧肢端呈现体温降低、肢体麻木、小腿部位疼痛、皮肤苍白等状况时有可能会出现股动脉的血栓形成,要即时报告主管医师并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每4 h测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介入术后患者的术侧下肢需伸直并制动24 h,长久被动体位易出现腰背酸痛等不适,需向患者及家属解释采用正确体位的重要性,争取患者主动配合;尿潴留是患者进行介入诊治后出现的常有并发症,实际护理中应时常叮嘱患者进行腹部按摩,并用温、热水洗会阴部,排尿有困难的患者及时导尿;术后应叮嘱患者多饮水,加速造影剂的排出,以免出现肾功能的损害。④心理护理:因病情危急且发展较快,患者与家属常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状况,护士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用通俗的语言向患者和家属进一步介绍介入手术的优点、步骤及手术中要求等事项,及时发现患者的不良情绪,积极进行干预。
1.3 观察指标 ①应用SF-36各维度评分量表对各组患者在干预前、干预后的生活质量情况进行比较与分析;SF-36各维度评分包括身体健康状况、躯体有否疼痛、情感职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状况、生理职能、精力、生理功能等共8个维度,各维度的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②各组患者手术后有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与住院时间;③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各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来进行分析,SDS、SAS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的抑郁、焦虑状况越严重;④应用自拟的问卷来调查患者出院时候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7],分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满意度为非常满意与一般满意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 干预前2组患者生活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并发症发生率与住院时间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 干预前各组患者SDS、S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SDS、SAS评分均比干预前明显下降,而且观察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2组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出院时对照组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非常满意83例(占63.85%),一般满意27例(占20.77%),总的满意率为84.62%;观察组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非常满意134例(占90.54%),一般满意12例(占8.11%),总的满意率为98.6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一类较为多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动脉壁发生瘤状突出,由脑动脉内腔出现局限性异常扩大而形成,动脉硬化、高血压、感染性伤口等都是脑动脉壁出现局限性囊性扩张的主要原因。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颅内动脉瘤较常见的并发症,病死率约为30%,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8]。该类患者诊治主要有经股动脉插管介入栓塞手术和开颅动脉瘤切除术等,其中介入性诊治因其效果明显、创伤性较小、风险较小、术后并发症较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而被临床广泛应用,而全面的临床护理工作对患者的术后疗效和康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要求护理人员在术前仔细观察患者病情,及时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术中帮助患者消除因紧张而引起的血压变化,因为患者血压的稳定是行介入治疗手术的重要前提;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提高手术安全性;术后对患者进行体位护理,有利于恢复病情,提高患者舒适度和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减少住院时间;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帮助医师进一步了解患者心理状况,使患者提高手术心理承受能力和顺应性。本研究结果显示,临床综合性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降低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住院时间,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进而改善预后。
表1 各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s)
表2 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与住院时间比较
表3 各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比较( ±s,分)
[1] 蔡志红, 张玲霞, 王利, 等. 临床路径护理在脑动脉瘤手术治疗中的效果分析[J]. 肿瘤药学, 2013, 3(1): 75-77.
[2] 汤红艳, 段文映. 颅脑动脉瘤手术护理[J]. 中外健康文摘,2013, 10(14): 295-296.
[3] 孙瑜, 杨碧林, 鹤鸣江.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评估价值[J].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4,41(6): 664-665.
[4] 章雁, 杨晓明. 介入治疗时机对Hunt-Hess高分级颅内动脉瘤破裂治疗效果的影响[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4, 9(6):492-495.
[5] 姚道德, 杨文兵. 多排螺旋CT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评价[J]. 当代医学, 2014, 2O(13): 78-79.
[6] 邓其峻, 廖旭兴, 钟伟健, 等.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中出血的防治[J]. 广东医学, 2011, 32(1): 90-92.
[7] 谢丽叶, 郑广娣, 谢彩彤, 等. 信息知识信念行为护理模式干预对围手术期脑动脉瘤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3, 19(14): 2221-2223.
[8] 李金坤, 孙晓娟, 吴洪涛, 等. 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 17(6):613-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