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及开角型青光眼并发白内障41例效果观察
2018-01-18邓水凤庞柏林
邓水凤 庞柏林
青光眼为临床上常见的视觉神经损伤性疾病, 其是以视乳头萎缩、凹陷、视力下降为共同特征的疾病。临床根据眼压升高时前房角状态将其分为闭角型青光眼与开角型青光眼。青光眼易并发白内障, 从而加重病情, 对患者视力造成严重影响。故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 对快速改善患者视力水平具有积极作用[1]。本次旨在分析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及开角型青光眼并发白内障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7月~2016年12月收治的41例青光眼并发白内障患者, 所有患者均自愿入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20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并发白内障患者为对照组, 21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并发白内障患者为实验组。实验组男10例;女11例, 年龄62~78岁, 平均年龄(69.5±4.2)岁。对照组男10例, 女10例;年龄60~76岁,平均年龄(67.5±4.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 均进行相应体征检查, 确诊病情后, 均采用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术治疗, 具体方法如下:①切口部位:小梁切除术在上方以角膜缘为基地, 超声乳化在颞侧行透明角膜切口。②手术方法:对患者进行麻醉后,在眼球上方制作以角膜缘为基地的结膜瓣和巩膜瓣, 将5Fu棉片放置在结膜瓣和巩膜瓣下方, 放置时间5 min, 利用平衡盐溶液进行冲洗, 随后进行超声乳化手术, 在颞侧透明角膜处行切口, 水分离分层后, 进行超声乳化, 将人工晶体植入,切除2 mm×1 mm小梁组织, 并切除相应位置的周边巩膜,术后缝合切口, 给予抗生素眼滴[2]。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眼压水平(眼压正常值11~21 mm Hg)。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后, 眼压下降至<21 mm Hg, 且视力有明显提高;有效:治疗后, 患者眼压下降至<21 mm Hg;无效:治疗后眼压水平较治疗前无变化[3]。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眼压对比 实验组患者眼压为(11.5±4.2)mm Hg, 对照组患者眼压为(18.5±9.5)mm Hg,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77,P<0.05)。
2.2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对比 实验组患者显效15例, 有效5例, 无效1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5.2%(20/21);对照组患者显效10例, 有效4例, 无效6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70.0%(14/20)。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09,P<0.05)。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实验组出现角膜水肿4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9.0%(4/21);对照组出现角膜水肿9例、低眼压性浅表房2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55.0%(11/20),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07,P<0.05)。
3 讨论
青光眼主要是由于患者眼内压持续升高, 超出了眼球所能承受的范围, 造成眼球组织的损伤, 造成患者视力下降,视觉神经萎缩, 应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4]。
本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分析如下: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治疗效果显著, 其具有机体损伤小、患者视力恢复效果好优势[5-7]。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 患者前房深度显著加深可以促使部分关闭的眼前房开放, 增加内引流, 还可以保持外引流通道的畅通, 在内流引流双重改善的作用下, 良好的控制患者眼压。闭角型患者晶体前移, 前房较浅致使其手术难度较大。开角型患者大多没有明显的症状发生, 当患者前角房开放时, 房水外流阻力会增加, 会造成视网膜神经纤维受损和视神经萎缩[8-10]。
综上所述, 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并发白内障效果显著, 安全性高,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