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法治疗郁证探讨*

2018-01-18余敏敏段玉香

中医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郁证肝火肝气

余敏敏,段玉香,席 斌

(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2.河南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郁证其主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临床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胀痛,或易怒善哭、咽中如物梗塞、失眠等表现为特征的一类疾病。郁证属西医学神经性焦虑症、神经性抑郁症、抑郁症、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癔症[1]等病范畴。情志不舒所致之郁证在内科疾病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据统计,约占综合性医院内科门诊人数的10%左右[2]。郁证常始肝失条达,疏泄失常,以气机不畅为先,气郁则湿不化,湿郁则生痰;气郁日久,由气及血而致血郁;又可进而化火而成火郁,因此,郁证的病理表现多以气火痰瘀为主。“散法”属于《景岳全书》中八法“补、和、攻、散、寒、热、固、因”其中一种,张景岳指出:“散者,散表也。”然散法不只适用于表证,也可以治疗其他病证[3]。就郁证而言,可通过散气机、散火郁、散痰结,散瘀滞的方式达到治疗的目的。

1 郁证的病因病机

《素问·本病论篇》曰:“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又曰:“忧愁思虑即伤心。”《黄帝内经》曰:“怒伤肝……思伤脾。”《景岳全书·郁证》将情志之郁称为因郁而病,着重论述了怒郁、思郁、忧郁3种郁证。由此可见,情志所伤是郁证的主要致病原因。郁证发病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涉及心、脾二脏。肝有两大生理功能:①主疏泄,可调节气机,使脏腑气机通畅。②主藏血,能调节血量,调节全身的血液运行。肝喜条达而恶抑郁,长期肝郁不解,气机郁滞,气血失和,痰瘀互结;肝气郁结,横逆脾土,导致脾失健运,水液运化失常,痰湿内生;《丹溪心法》曰:“气有余便是火。”气郁化火,火邪炼液为痰,痰气或痰火互结;更有甚者,肝郁化火,火郁伤阴,阴血亏虚,心阴受损,心火亢盛。心藏神,统领和主宰精神、情志活动。心主血脉,忧愁伤心,导致血液运行不畅,血瘀形成。思虑伤脾,思则气结,气结痰聚,痰聚致瘀。总之,郁证在病变过程中与气火痰瘀密不可分。

2 “散法”治疗郁证的理论依据

《临证指南医案》曰:“邪不解散即谓之郁。”虞抟在《医学入门》曰:“郁者,病结不散也。”可通过运用散法达到治疗郁证的目的。《景岳全书·郁证》曰:“初病而气结气滞者,宜顺宜开。”《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 指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木应肝胆,木郁风之属。达,通畅之义。若肝气郁结,可用疏散之药。张景岳解释说:“发,发越也。故当因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揭其被,皆谓之发,非独止于汗也。”对于火热上炎之郁证,可用升散之药。朱丹溪指出:“痰郁可随气升降,可生百病,证候复杂。”治疗时,其以顺气为先,主张及时祛痰散结。

3 散法的主要方式

3.1 散气机

《黄帝内经》言:“百病皆生于气。”《证治汇补》提出:“郁病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肝气郁结是郁病的主要根源,情志抑郁,气机不畅,肝失条达,疏泄不及而致肝郁。症见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闷,胸胁或少腹胀痛,妇女经前乳房胀痛,痛经,月经不调等,在治疗方面以疏散气机为主,从肝论治,方用四逆散、柴胡疏肝散、逍遥散之类加减治疗。肝气犯胃,胃失合降,见脘腹痛闷,嗳气呃逆,吞酸嘈杂,方用加味左金丸治疗;肝郁乘脾,导致腹痛、腹泻,合用痛泻药方治疗;兼血瘀而胸胁刺痛,加旋覆花汤;兼失眠者,加合欢皮、夜交藤解郁安神。

3.2 散火郁

“火郁”泛指各种因素导致的邪气阻遏于机体内,气机不得宣泄,郁久化为火热,从而引发一系列不同病症[4]。火郁证可因情志抑郁、肝气郁结化火而成,选方用药不能专于清降,还要根据火性升散的特点,酌情配伍轻灵之品,于清降中复以宣泄透越之力,使郁结易开、火郁得散[5]。钱乙的泻青丸辛温入肝脾,清泻肝火。《本草备要》称其“泻肝气、搜肝风”,与龙胆草、栀子、大黄、竹叶等配伍,以清疏肝经郁火。临床上常用柴胡、薄荷以疏解之,因既可疏理肝气,又能解散郁火。丹栀逍遥散即为治疗肝郁化火之有效方剂。舌偏红,梦多,寐差,合用酸枣仁汤;肝火犯胃导致肝胃郁热,兼口苦、嗳气吞酸,改用化肝煎;肝火引发脾经热郁,出现口舌生疮,合泻黄散;肝火导致心火亢盛,面部痤疮,合升降散;肝火郁久伤阴,症见舌偏瘦发红、苔薄少,配伍一贯煎。火郁也指心火郁结证,正如《杂病源流犀烛》曰:“火郁之病,为阳为热,脏应心,腑应小肠、三焦,主在脉络,伤在阴分。”此类火郁多为阳热之证,表现为心胸烦躁,不寐难眠,口中灼热,口舌生疮,舌尖红,苔黄,脉数。治宜发散心火,方选栀子豉汤合导赤散。

3.3 散痰结

隋代的“百病皆由痰作祟”学说、丹溪翁的“百病兼痰”学说,痰即是郁证的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在治疗郁证上,应当及时消散痰结。痰的形成主要与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有关。肝失疏泄,气滞则痰聚;脾运失常,水湿津液停积,故言“脾为生痰之源”。在治痰时要重视调理肝脾。痰气郁结常表现为精神抑郁,胸胁胀痛,咽中如有物梗塞感,苔白腻,脉弦滑,方选半夏厚朴汤加减。痰郁化热,症见烦躁、失眠,加黄连、远志、石菖蒲、胆南星;痰结日久,有瘀血者,加丹参、三七、降香。脾虚痰盛者多以二陈汤为基础方,方中常重用半夏、茯苓健脾理气,消痰散结。

3.4 散瘀滞

古人有“怪病属瘀”认识。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认识到:“其人善忘者,必有蓄血。”郁证也与血行瘀滞密切相关,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顺则津布,气滞则痰聚,痰聚而致瘀[6]。常表现为精神抑郁,头痛,失眠,健忘,或胸胁疼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腻,脉弦滑或涩,方用血府逐瘀汤。胁肋疼痛严重,加延胡索、香附理气止痛;兼身痛者,加秦艽、姜黄通络止痛;兼少腹积块,加三棱、莪术逐瘀散积;瘀痰互结者,加二陈汤。

4 小 结

郁证由情志因素所引起,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情绪作为致病因素越来越普遍,郁证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已成为医疗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问题[7]。笔者以为:郁证虽以肝气郁结为主因,以气机郁滞为先,但不可忽略火郁、痰结、瘀滞的病变特点,根据临床实践观察,从这些方面运用散法治疗郁病,效果良好。然而郁证病变复杂,变化多端,也不应拘于此法,应当谨守病机,辨证论治。对郁证患者来说,保持心情舒畅,使气血津液运行通畅,五脏安定,从而达到预防郁证发生的目的。

5 参考文献

[1]沈渔螂.精神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13,431.

[2]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70.

[3]于磊,张国骏,萧芳扥.张景岳散法初探[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5):62.

[4]崔海燕,梁文郁,王文利,等.“火郁发之”的临床应用[J].现代中医临床,2014,21(6):58.

[5]王忠林.浅谈治疗火郁证中祛风药的配伍[J].中医函授通讯,1993,10(3):26.

[6]孙海燕,刘杨.痰与瘀的关系[J].山东中医杂志,2014,33(8):685.

[7]杜元灏,李桂平,颜红,等.针刺治疗郁证的临床和基础研究[J].天津中医药,2004,21(2):171.

猜你喜欢

郁证肝火肝气
逍遥散加减治疗肝气郁滞型月经不调的临床效果
自拟疏肝和胃汤加味治疗肝气犯胃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春季养肝食何“味”
微信在线
适时调整郁证诊疗思路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降肝火,这些水果有效果
中医郁证病名解析❋
“肝气郁结证”术语源流考❋
去肝火,一只脚就够了!
从“诸气膹郁,皆属于肺”探讨郁证从肺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