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妍怡教授治疗郁病临床经验

2018-01-18任宏霞达德玲

中医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心神气血患者

任宏霞,王 涛,达德玲

(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李妍怡主任医师为甘肃省名中医,国家级老中医药专家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西医结合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 30 余年,学验俱丰,临床尤擅神经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受益匪浅。现将李主任治疗郁病经验介绍如下。

1 郁 病

郁病又称郁证,《中医百病名源流·郁》曰:“郁之为言, 抑郁也。抑郁,闭塞不通之谓也。”并指出郁作为病名至少有2种基本含义,即“五气之郁”和“七情之郁”。是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1]。中医学郁病的概念比较广泛,包括抑郁症、神经衰弱、焦虑症、癔病、强迫症等精神类疾病。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事业等社会问题日益增多,人们所产生的社会心理问题越来越多,郁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2]。某省最新的流行病学研究报告发现:精神障碍总的现患率(最近1个月)为19.48%。各类精神障碍现患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心境障碍(5.93%)、物质使用障碍(5.62%)、焦虑障碍(5.50%)、精神病性障碍(1.28%)[3]。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20年,郁病将可能成为继冠心病后的世界第二大疾病负担源[4],精神障碍和自杀倾向将持续增加[5]。本病复发率高,治愈率低,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西医学在该病的治疗上大多采用常规抗抑郁、抗焦虑药物,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四环类抗抑郁药、五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及其他类抗抑郁药物,重者可加入增效剂并配合心理疏导、经颅磁刺激、电休克治疗;但抗抑郁药物治疗周期长、价格较昂贵,毒副作用、成瘾性大,极大地影响了临床疗效。

中医学对郁病有系统的认识,早在《黄帝内经》就有五气之郁的记载,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云:“五运之气,亦复岁乎?……郁极乃发,待时而作也。”以及“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指出了五郁乃五运失常,引起五脏气机不畅,郁滞不能疏泄,从而机体受病而引发各种相应病证。汉代医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亦认识到郁病,虽未出现郁证病名,却以“百合病”“脏躁”和“梅核气”等病症之名提及,并记载了其症状及证候之特点,如《金匮要略·百合孤惑阴阳毒》曰:“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篇》记载:“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杂病源流犀烛》曰:“诸郁,脏器病也,其原本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故六郁之病生焉。”说明气机郁滞,脏气衰弱是本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六郁》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佛郁,诸病生焉。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强调了郁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认为该病的病因为“气、湿、热、痰、血、食”首倡“六郁”之说,并创制了越鞠丸、六郁汤等方剂。直到明代,虞抟在《黄帝内经》五气之郁及朱丹溪六郁之说的认识基础上总结并发挥,才在《医学正传·郁证》中首次提出“郁证”名称。明清时代的医家渐渐发现七情、六淫、饮食等相关内外因素皆可导致郁病的发生。清代叶天士对郁病的治疗手段多样,遣药灵活,并加以心理治疗。此后,许多医者将郁证作为对以情志不舒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的特指,而使其与西医郁证的关系更为密切。中医学认为:郁病的病机是情志所伤、肝气郁结,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病位主要在肝,但可涉及心、脾、肾,病理性质在起病初期多以邪实为主,日久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近年来,诸多医家在中医内科辨治郁证的基础上,结合个人临床经验,从脏腑及痰湿、瘀血等方面进行辨证论治。李文雄[6]认为,郁病治疗首先应调和五脏,从五脏相关进行辨证论治;王自立[7]认为,难治性郁证当从痰论治,在临床中以黄连温胆汤化裁治疗;马捷等[8]通过近10年资料分析,认为无论七情所伤,还是五脏失和,其最终致郁的核心病因是“瘀”,提出在辨证论治过程中,应多思“瘀”之因。中医学认为:郁病治疗当以理气开郁、调畅气机为原则。吴勉华[1]主编的《中医内科学》将郁病分为:肝气郁结证、气郁化火证、痰气郁结证、心神失养证、心脾两虚证、心肾阴虚证。

2 导师经验

导师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郁”,郁病的发生与情志、环境、自身因素有关,而情志不畅为根本原因。《灵枢·本病论》曰:“人忧愁思虑即伤心。”《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心藏神主神明,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既是一切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的主宰,又包括意识、思维、情感等生命活动外在的体现。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虽分属五脏,但由心所主,心神正常,脏腑功能强健,身体健康。而神的产生,离不开血气的充养,血是神志活动的基本物质基础之一,《灵枢·营卫生会》记载:“血者,神气也。”指出郁病的发生与心神失养、气血不和有密切关系。心主血,血化神养神,心神方可敏而不惑。若心神失养,心情抑郁,气机阻滞,血液的生成运行受阻,则发为郁病,治疗当以养心安神、调和气血为主,而非单一的活血、养血。临证予佛手养心汤加减以养心安神、调和气血,药物组成:当归 30 g,川芎20 g,丹参15 g,茯神10 g,远志15 g,夜交藤30 g,太子参10 g,玄参 10 g,麦冬10 g,柴胡15 g,香附10 g, 甘草5 g,生地黄10 g,大枣10 g ,浮小麦30 g。方中以当归、川芎、丹参调和气血,补养气血,兼以行血、活血、凉血,使气血得补而不滞、不燥;以浮小麦甘凉并济,益阴除烦,与茯神、夜交藤、远志相伍以治心神失养、神志不宁;柴胡、香附行气解郁;以太子参、玄参、麦冬滋阴清热;生地黄清热养血,养阴生津;甘草、大枣为甘温质润之品能补养心气,益气和中,可鼓舞气血生长。诸药相伍,共奏养心安神、调和气血之效,故以“佛手养心汤”为名。

3 病案举例

患者,女,46岁,2017年10月4日初诊。主诉:情绪低落,头晕伴失眠1年,加重2个月。刻下症见:神志清,精神差,情绪低落,少言,不愿与人沟通,头晕,善太息,饮食可,眠差,入睡困难,易早醒,二便调,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现病史:患者家属及患者诉1年前因与他人发生争执,生气后出现情绪低落,头晕伴失眠,当时未予以重视,休息后未见缓解,此后症状时轻时重。为缓解症状,遂于当地医院(具体不详)住院,查头颅CT、核磁均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抑郁症,经治疗(具体治疗方案不详)后好转出院。2个月前上述症状加重,少言,不愿与人沟通,眠差,夜间难以入睡,睡后易醒,现为进一步明确诊治,今来本院就诊,门诊以“抑郁状态”收治入院。查体:神经系统检查未见阳性体征。抑郁焦虑量表提示:中度抑郁、无焦虑。心电图:窦性心律,大致正常心电图。复查头颅CT、核磁均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抑郁状态。中医诊断:郁病,证属气血不调,心神失养。治宜养心安神、调和气血。方用佛手养心汤加减化裁,处方:当归 30 g,川芎20 g,丹参15 g,茯神10 g,远志15 g,夜交藤 30 g,太子参10 g,玄参 10 g,麦冬10 g,柴胡15 g,香附10 g,甘草5 g,生地黄10 g,大枣10 g,浮小麦30 g。6 剂,1 剂/d,水煎,早、晚 2 次分服。同时予以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四川海思科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H20153014,10片×2板),0.5片/次,2次/d(早、中),并嘱患者放松心态,多与人交流。2017年10月12日,二诊。患者诉情绪低落、头晕症状较前减轻,睡眠较前改善,仍易早醒,近日出现鼻塞、不通气,流涕等症状。追问病史,既往有鼻窦炎病史,近日因受凉出现鼻塞、流涕等症状。故导师在上方基础上加辛夷10 g、苍耳子10 g、白芷10 g,继用7剂。2017 年 11月 22日,三诊。患者诉上述症状明显减轻,鼻塞、流涕消失,效不更方,守方继进。15 d后,诸症明显好转,偶有情绪低落,余无特殊不适。复查抑郁焦虑量表提示:无抑郁,无焦虑。嘱患者继续口服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半年,待症状完全消失后逐渐减量停药,日常生活中应放松心态,多参与社交。

按 本例患者从症状、病史及相关检查诊断为郁病,结合舌、脉象,辨证属气血不调、心神失养,以佛手养心汤加减调和气血、养心安神。该方由古方佛手散合天王补心丹化裁而来,方中李妍怡主任医师重用当归、川芎,岷当归为甘肃道地药材,甘、温,归心、肝经,补血活血,为补血之圣药;川芎辛、温,归肝、心包经,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行气通滞,为血中气药。两药相伍,补而不滞,调和气血。国医大师张学文提出“郁病”属于脑病的范畴[9],故在遣方用药中导师取丹参、川芎“上行头目”之功,为引经药,入心脑,心脑同治。茯神、夜交藤、远志相伍增养心安神之效。太子参、玄参、麦冬滋养心阴,此为天王补心丹的组成药物,导师在此处取其安神养心之功,只取其法而不用其方。柴胡、香附针对本病的病因入手,行气解郁。导师在临证中发现,情绪低落日久,易耗伤阴血,扰乱心神,故常加甘麦大枣汤。甘麦大枣汤出自《金匮要略·脏躁》:“妇人脏燥,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该方主要用于治疗脏阴不足,虚热躁扰所致的脏躁病,临床常用本方治疗神经精神疾患,如神经衰弱、癔病、更年期综合征、精神分裂等;还可用于治疗小儿盗汗、夜啼、厌食等儿科疾病[10]。导师在临床疾病的诊疗中坚持中西医结合,对于病程长,病情重者,常配合西药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抗抑郁治疗,成人:1片,2次/d(嘱其早、中服用)。老年人:早晨服1片即可。嘱其按时服药,定期复诊,在医师指导下减量。

4 小 结

李妍怡教授在充分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郁病气血不调、心神失养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治法。指出郁病之所以形成气血不调、心神失养证,其原因在于患者长期情志不遂,劳逸过度、先天遗传禀赋不足等所致。本病虚实夹杂,在临床诊治中要因人而异,辨证论治。在用药时灵活掌握补虚泄实的进退,补血而不忘行气,常获良效。同时又注重患者的自我康复、心理疏导调节,此亦为其治疗该病之特色。导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很多患者在早期并不把“情志不畅”作为病态表现而寻求医疗帮助,导致郁病的诊疗中存在的治愈率低,治疗周期长,易复发等问题。希望我们每一个人能重视自己的心理问题,积极、早期寻求医疗帮助,以提高健康指数。

5 参考文献

[1]吴勉华.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351.

[2]黄洁云.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J].中国疗养医学,2013,22(3):233-235.

[3]张敬悬,卢传华,唐济生,等.山东省18岁及以上人群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3):161.

[4]周学东,陈兴宝.抑郁症经济负担研究进展[J].上海医药,2006,27(12):539-541.

[5]HAN Y,KHODR CE,SAPRU MK,et al.A micro RNA embedded AVV alpha-synuclein genesilencing vect or for dopaminerginceurons[J].Brain Res,2011,1386(1):15-24.

[6]李文雄,林伟鹏.五脏致郁论[J].河南中医,2015,35(10):2312-2314.

[7]芦少敏,王煜.王自立主任医师妙用温胆汤治验4则[J].新中医,2012,44(8):231-232.

[8]马捷,李峰,毛萌,等.从瘀论治抑郁症的研究与思考[J].国医论坛,2012,27(6):15.

[9]郑永亮.国医大师张学文辨治郁病肾虚血瘀证经验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9):4023-4025.

[10]范永升.金匮要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309.

猜你喜欢

心神气血患者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气血与心灵的港湾
二十世纪美术钩沉·吴嘉行
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
认知行为治疗在酒精依赖患者戒断治疗中的应用
2020年来多名新冠患者隐私遭泄露 患者隐私应如何保护
气血不足我来看
小朋友绘画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