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脐中围灸术联合运脾颗粒治疗小儿难治性泄泻1例*

2018-01-18鱼晓英郑先丽李彦龙

中医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艾灸胃肠脾胃

鱼晓英,郑先丽,李彦龙

(1.陇西县第一人民医院,甘肃 陇西 748100; 2.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3.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

小儿体质娇嫩,全身器官发育未成熟,尤其是脾胃系统的发育更需要较长的过程,因为在成长中脾胃系统还要受到食物来源的伤害,小儿饮食偏嗜,酸甜苦辛的刺激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导致脾胃系统病变的泄泻是小儿常见病之一,此病在四季均多发,主要因为过食喜爱的食物,天气变化耗伤脾胃之气,运化失常导致,表现为食欲不振、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薄、患儿啼哭不安等症状[1]。短期发病会导致患儿营养不良、水分缺失等影响正常发育,长期发病会使患儿脾胃功能减弱,产生恶性循环的不良后遗症[2]。在临床发病的小儿常因病因复杂难以治愈,严重影响发育和健康成长。本科在治疗此病中研发了院内制剂运脾颗粒,临床效果良好,但收治1例脾胃气虚兼阳虚的患儿时,病程迁延难愈,后经本科医护人员共同努力加以小剂量脐周围灸干预后疾病痊愈,恢复良好,病愈出院。现报道如下。

1 病案举例

患儿,男,5岁,2017年12月18日初诊。主诉:食欲不振,大便次数增多,稀薄,精神萎靡2个月。现证见:不思饮食,每饭食少,饭后30 min便有稀便,整日昏睡,衣物紧裹,大便6~7次/d,患儿面貌消瘦,呈痛苦容,舌苔厚白。稍有声音便可惊醒。问起父母病史为2个月前过食水饺后,当晚开始呕吐、泄泻,次日后转为泄泻,持续至今,发病后在社区医院就诊,给予健胃消食药物治疗,初有疗效,几日后便恢复现状,后就诊于中医诊所后进行口服中药治疗,效果不明显,大便次数不见减少,但粪质稍有黏稠,较以前有所改善。查体示:精神萎靡,腹部触诊硬块,腹胀伴肠鸣音。查粪常规回报:外观黏液便。显微镜检查:WBC:0-3/HP,轮状病毒阴性,腺病毒阴性,潜血实验弱阳性。其他生化检查均未见异常。西医诊断:慢性腹泻。中医诊断:泄泻,证属虚实夹杂兼阳虚证。治宜益气健脾,和胃养阴。给予本院院内制剂运脾颗粒(甘药制字Z09001923),药物组成:党参10 g,炒白术10 g,茯苓6 g,佛手6 g,炒枳壳10 g,石菖蒲10 g,炒麦芽10 g,仙鹤草10 g。15剂,1 d 1剂,分2次服,每次50 mL。在住院患儿中此患儿因为病情特殊,经辨证分析小儿为稚阳之体,恐用扶阳药物后病情反转,故用我科小儿调理特色技术脐周围灸法,操作方法:用自制艾灸盒罩住患儿肚脐,艾灸盒中放置艾条的位置各有高低,通过位置的调节来让艾灸热量传递到脐周,分别调节艾灸穴位为脐中旁开2寸的天枢穴,脐下1.5寸的气海穴,脐上2寸的下脘穴,以及脐中即神阙穴,神阙穴悬空2寸。将温和灸艾灸条固定后点燃,以稍微温热感为度,禁止患儿挪动,1 d 1次,1次20 min,以上治疗和干预后第5天患儿大便次数减少至每日4~5次,粪质较治疗前黏稠,患儿精神稍有恢复,不再萎靡和昏睡,可以坚持半日清醒但是形体蜷卧,不喜动,饮食好转,可以食用半碗稀粥,面色稍有红润。查粪常规示:外观黏液便。显微镜检查:WBC:0-3/HP,轮状病毒阴性,腺病毒阴性,潜血实验阴性。治疗和干预10 d后患儿可以在床上进行玩耍,精神较好,除下午睡觉时间为4 h左右外其余时间趋于正常,可以正常进食,面色较前更加好转,衣物不再紧裹。查粪常规回报:外观正常。显微镜检查:WBC:0,轮状病毒阴性,腺病毒阴性,潜血实验阴性。第15 d疗程结束后患儿精神颇好,可以下地在玩耍,下午睡觉缩短至2 h左右,饮食正常,面色红润,较入院前面部丰润,体重增加1 kg。疗程结束后出院,嘱其父母禁止过饱过饥,避免进食辛辣刺激,寒凉食物及不宜消化食物。1个月后随访,患儿恢复如常,无任何不适,体重增加2 kg。

2 小 结

经WHO调查统计全球每年发生小儿泄泻的人数达到20亿例,并指出泄泻是5岁以下患儿致死的第二大病因,随着医学的进步,WHO分析急性腹泻已不是主要原因,反而是迁延性和难治性的泄泻成为了主要因素[3-4]。当然上述的泄泻还包括感染性的、流行性的、过敏性等等,但是充分说明泄泻对小儿生命和健康成长的影响之大。

目前阶段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致使小儿的饮食结构较以前更为合理,但是因为家长对婴幼儿的过度疼爱,在饮食结构上反而会出现更多的不良行为,例如膨化食品、油炸食物、过多的肉食、连锁快餐等小儿喜食的食物,外加现代社会对饮料的偏爱,小儿接触以上饮食时间过早,在脾胃功能还未得到完全承受的时候长期进食这些会使小儿的脾胃受到严重的影响。

中医学对小儿的饮食指导颇多,但是无一例外的指导原则均为脾胃娇弱、脾常不足,在这个阶段形体和器官都未发育成熟,生理功能也为完全完善,在此过程中却对营养物质的需求较大,所以在进食时不知饥饱,常会导致过饱,为脾胃的运化增加负担,在此过程中再受到六淫邪气的外邪侵入或饮食过度寒凉,外加父母溺爱或方法欠佳对小儿造成饮食不当,脾胃运化受阻造成泄泻[5]。所谓泄其特征为水谷之物排出,时排时止,相对缓和,泻主要特征为气机下陷,排出水液,较为急迫。早在《黄帝内经》中便对泄泻进行分类,分为“飧泄”“濡泄”“溏泄”等。《难经》中将其按脏器分类,分为“肾泄”“胃泄”“大肠泄”等。在宋代以后将其统一,均成为“泄泻”,张景岳认为“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致病而来”,虽有虚实夹杂和因实致虚,但大多为虚症。在病机中将脾胃的致病机理分开描述,在致病后二脏可互相影响,最后导致水谷不化,腐物排下,终为泄泻[6]。

本研究中小儿泄泻主要机理为急性泄泻后迁延而成慢性泄泻,病程达到2个月余,大便稀溏,面色倦怠,身体蜷卧,精神萎靡,辩证分析为脾胃气虚兼阳虚为主证。因此运用运脾颗粒进行健脾益气,助胃运化,方中君药白术、党参健运脾胃,调以气机;茯苓、佛手健脾除湿,梳理脾胃气机阻滞之症,同时用以枳壳治疗气机运行不畅后影响的其它受累脏腑,共为臣药。炒麦芽、石菖蒲、仙鹤草共奏调节胃肠之效,使胃肠污物排出,清醒脾胃,以上药物共用起到补脾健胃,通畅气机,升降正常的作用[7]。

人体胃为仓廪之官,阳燥较盛,小儿脾胃娇弱,运用助阳药物有扶阳助燥之嫌,因此在本研究中结合本科室医护人员在临床长期运用的中医药特色脐中围灸术。围灸操作简单,治疗效果明显,在临床中运用良好,因为小儿脾胃娇弱,胃肠耐受性差,加之长期泄泻导致胃肠黏膜的刺激性加强,在口服运脾颗粒后为了保护小儿胃肠免受药物的毒副作用,减少小儿服药的痛苦,增加治疗的安全性,扶阳药物以升、补为主,恐有使邪气留恋,所以综合考虑用本科中医特色围灸术进行调理治疗[8]。其中天枢属足阳明胃经,是手阳明大肠经募穴,阳明脉气所发,通过艾灸此穴改善肠腑功能,消除或减轻肠道功能失常;气海穴也称丹田穴,为任脉穴,生发阳气,通过温和灸可以涩肠止泻,补阳固脱,提升胃肠的阳气[9];下脘穴是足太阴脾经和任脉的交会穴,通过温和灸此穴,具有健脾和胃,消积化滞的功效,临床上常和配天枢、气海配伍治疗难治性泄泻[10];神阙穴为元神之门户,有回阳救逆之功效,是下焦之枢纽,温和灸此穴能够提升脾胃的阳气,改善胃肠,起到健脾胃,涩肠的作用[11],以上穴位通过温和灸可以调节胃肠系统泄泻的病因,恢复脾胃的温煦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加快小儿的恢复。

综上所述,小儿泄泻兼有脾胃阳虚,证为虚实夹杂,因实致虚,在运用运脾颗粒内服的同时,加以中医特色脐中围灸可以加速小儿的恢复,在临床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猜你喜欢

艾灸胃肠脾胃
国内艾灸应用现况调查报告
艾灸保健知多少
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胃肠外科患者临床效果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研究
婆婆迷上了艾灸
夏天怎么做艾灸
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前行胃肠减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