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宏生教授运用中医药辨治肾病综合征经验
2018-01-18李瑞娟
李瑞娟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河南 郑州 450000)
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是常见的肾小球疾病,是以大量蛋白尿(≥3.5 g/d)、低蛋白血症(≤30 g/L)、水肿、高脂血症为临床特征的一组症候群,其中大量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为诊断该病的必备条件[1]。目前西医治疗方案是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利尿消肿,运用ACEI或ARB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细胞毒类药物及其他免疫抑制剂[2],抗凝,降脂治疗等,但疗效并不确切,且容易反复发作,产生激素依赖或激素抵抗,成为难治性肾病综合征[3]。
吕宏生教授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名老中医吕承全教授学术继承人,师从全国著名肾脏病专家钱桐荪教授,从事肾脏病的临床工作40余年,在运用中医药治疗各种慢性肾脏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作为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近年来随导师侍诊,获益颇深。现将吕宏生教授运用中医药辨治肾病综合征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肾病综合征是慢性肾脏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属中医学“水肿”范畴。吕宏生教授认为:本病多以水肿为主要特征,病因有风邪外袭、疮毒浸淫、水湿浸渍、饮食劳倦、瘀血阻滞等;临床有阳水和阴水之分;病机乃全身气化功能障碍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尤其是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最终导致膀胱气化失司,三焦水道不畅,水液停聚而发病。本病多属正虚邪实之证,正虚以脾肾虚损者居多,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邪实以湿、热、瘀、浊诸邪最为常见。
2 特色疗法
吕宏生教授临证时将辨证和辨病相结合,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采用扶正固本、祛邪安正之法,能够改善临床症状,增强机体免疫力,消除或者减少蛋白尿,防止病情复发,有效提高了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2.1 虚则补之,补虚之中佐以祛邪
吕宏生教授认为:肾病综合征虽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别,但脾肾虚损是导致水肿的主要病理环节,因此治疗该病的重点应放在补虚上,临床可根据脾、肺、肾诸脏的虚损不同,酌选益气、温阳、滋阴养血、气血双补、滋肾平肝等法以补虚,在此基础上佐以利水、化瘀、清化湿热等法以祛邪,正邪兼顾,可取得良好疗效。吕宏生教授扶正补虚、健脾常用实脾饮、参苓白术散、防己黄芪汤等;温补肾阳常用真武汤、济生肾气丸、金匮肾气丸,药用淫羊藿、巴戟天、肉苁蓉、鹿茸、肉桂等;滋补肾阴常用六味地黄汤、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汤、二至丸等;滋阴平肝常用白芍、钩藤、龟甲、鳖甲、龙骨、牡蛎等。
2.2 实则泻之,泄实之中勿忘补虚
对于标实证,吕宏生教授清肺热喜用生石膏、连翘、金银花、桑白皮、薄荷、牛蒡子、黄芩等;清胃肠积热常用黄连、大黄、栀子、牵牛子、枳实、厚朴、生地黄等;清泄相火常用黄柏、知母等;化湿惯用豆蔻、砂仁、白扁豆、炒苍术、藿香、佩兰等;活血化瘀常用血府逐瘀汤,尤其喜用赤芍、牡丹皮、三棱、莪术、川芎、丹参等;利水常用茯苓、泽泻、冬瓜皮、猪苓、车前子、牵牛子、猪苓等。吕宏生教授认为:肾病综合征之实证虽有湿热、寒湿、血瘀、食滞的不同,但有气滞、气虚引起的差异,以气虚不能化气行水者多见。湿郁化久,可寒化或热化;阴气盛,则阳气衰;湿热盛,则气愈滞;血能病水,水亦能病血等,均与脏腑虚损、气化失常密切相关。吕宏生教授认为:长期服用激素所引起的湿热之证也是在本虚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吕宏生教授临床治疗邪实之证仍不忘补虚,处处注重顾复脾肾之正气。
2.3 久病血瘀,治宜活血利水兼顾
叶天士言:“初病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吕宏生教授认为:久病入络导致瘀血阻滞,水行不畅,血不利则为水,水液停滞是肾病综合征发病的病因之一。肾病综合征发病过程中有机体血液浓、黏、凝、聚的特点,故其属中医学“血瘀”范畴;临床多表现为腰痛,疼痛固定或刺痛,肌肤甲错,面色黧黑晦暗,脉细涩等;病机或为血脉失和,或为气滞血瘀,或为湿热伤阴,或为气滞血瘀,或为病久缠绵、肾阳失运。吕宏生教授认为: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为致病因素。肾病综合征本由低蛋白血证引起高凝而导致血瘀,而血瘀又可使肾病综合征病情加重,使蛋白尿不易控制。瘀血影响肾病综合征的病情可以表现在病变的各个阶段,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从而使脏腑经络进一步失养。因此,吕宏生教授在诊治肾病综合征过程中,时时不忘活血活瘀,利水兼顾。
2.4 重视气化,注重气虚和气滞的辨证
吕宏生教授认为:水液的代谢与机体的脏腑功能密切相关,气化功能正常则水液代谢正常,气化不利则气不化水而病水。同为水肿,病在气分,亦有气虚、气滞之别。气滞多实,气虚多虚。气滞宜行气利水,常用方药有五皮饮、五苓散、陈皮、厚朴、木香等;气虚宜补脾益气,气得补则水自利,常用方药有真武汤、实脾饮、济生肾气丸、党参、黄芪、黄精等。
2.5 善后治疗重在补脾肾
吕宏生教授认为:水肿消退后,肾病综合征以脾虚、肾虚、脾肾两虚、气阴两虚为多见,善后治疗以补虚为主,重在脾肾。常用方药有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贞芪地黄汤、参苓白术散、知柏地黄丸等。对使用激素、临床表现为阴虚火旺者,常用知柏地黄汤酌加淫羊藿、肉苁蓉、巴戟天之类药物。
肾病综合征的中医辨证分型主要有本证4型——肺肾气虚型、 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标证5型——外感、水湿、湿热、血瘀、湿浊[4]。吕宏生教授通过大量临床观察发现:肾病综合征以往以脾肾阳虚证多见,但目前由于激素的普遍运用,脾肾阳虚证已较少见,临床以阴虚火旺证日益增多。西医常运用免疫抑制剂的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通过抗炎、免疫抑制及保护足细胞[5]来消除蛋白尿,但往往会引起阴虚火旺、兼有湿热的临床症状。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内寓真阴真阳。肾病综合征多因肾气不足、精关不固、精微下泄所致。激素性味甘苦,辛热,入脾、肾2经,久服阳气亢奋,则食欲亢进,易生湿热,引起库欣综合征;一旦矫枉过正,又出现新的不平衡。久服激素可导致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抑制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从而极易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萎缩,导致激素依赖,使撤药时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表现[6]。吕宏生教授治疗肾病综合征因使用激素而引起的库欣综合征,常辨证其为阴虚火旺兼有湿热,多采用滋肾清热法,方药采用知柏地黄汤加淫羊藿、肉苁蓉、巴戟天之类,一可减轻激素的副作用,二可防止肾上腺皮质萎缩,三能降低肾病综合征的复发率,临床运用多年,疗效确切。
3 病案举例
患者,男,30岁,2015年2月14日初诊。主诉:下肢浮肿2年,肾功异常1周。患者2年前出现双下肢浮肿,于当地某医院行尿常规检查提示尿蛋白+++,实验室检查提示总蛋白42 g/L、清蛋白21 g/L、总胆固醇8.1 mmol/L、24 h尿蛋白定量4.2 g/L,诊断为肾病综合征,给予足量强的松片口服1个月后尿蛋白转阴,之后激素规律撤减至停服;半年前下肢水肿再次复发,于某医院行实验室检查提示24 h尿蛋白定量3.9 g/L、总蛋白40 g/L、清蛋白20 g/L、肌酐46 μmol/L、总胆固醇8.1 mmol/L,给予他克莫司胶囊口服,水肿有所改善,复查提示24 h尿蛋白定量3.2 g/L、总蛋白39.9 g/L、清蛋白23.4 g/L、尿素氮22.2 mmol/L、肌酐253 μmol/L。无特殊既往史,无过敏史。现症:恶心,纳差,头晕,腹泻、3次/d,下肢中度浮肿,尿量约1 200 mL/d。体征:双下肢中度指陷性水肿。尿常规检查示:尿蛋白+++。实验室检查示:24 h尿蛋白定量2.98 g/L,总蛋白39.9 g/L,清蛋白23.4 g/L,尿素氮22.2 mmol/L,肌酐253 μmol/L。西医诊断:①肾病综合征;②肾功能衰竭。中医诊断:水肿,辨证为脾肾两虚、水湿泛滥。治宜健脾止泻,益肾活血。给予中药汤剂口服,处方:黄芪30 g,党参10 g,车前子30 g,炒白术15 g,茯苓30 g,川芎15 g,炒山药30 g,吴茱萸3 g,丹参30 g,砂仁9 g,玉米须30 g,淫羊藿15 g,芡实30 g,补骨脂10 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2015年2月28日二诊:恶心,纳食不振,大便溏,腹胀,下肢浮肿,尿量约1 200 mL/d,舌质微红、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实验室检查示:总蛋白36.2 g/L,清蛋白19.7 g/L,尿素氮30.2 mmol/L,肌酐185.9 μmol/L。中医辨证为脾肾两虚,水湿泛滥,血瘀阻络。治宜健脾补肾,益肾活血。处方:黄芪30 g,党参10 g,车前子30 g,炒白术10 g,茯苓30 g,川芎15 g,冬瓜皮30 g,大腹皮30 g,丹参30 g,泽泻15 g,生姜3片,苏梗10 g,桂枝10 g,补骨脂10 g,诃子10 g。继服14剂。2015年3月14日三诊:下肢水肿明显减轻,偶有恶心,纳食一般,饮食稍有不慎则腹泻,头晕,心悸,舌质淡暗、有齿痕,脉沉细。实验室检查示:总蛋白32.3 g/L,清蛋白23.3 g/L,尿素氮8.93 mmol/L,肌酐73.9 μmol/L。尿常规检查示:尿蛋白+++。中医辨证为脾肾两虚,湿阻中焦。治宜健脾补肾,化湿和中。处方:黄芪30 g,党参10 g,车前子30 g,炒白术10 g,茯苓30 g,川芎15 g,炒山药30 g,山萸肉10 g,炮姜10 g,芡实30 g,玉米须30 g,诃子10 g,桂枝10 g,补骨脂10 g。再服14剂。2015年3月28日四诊:下肢水肿明显减轻,大便成形、1~2次/d,身困发力,舌质淡暗、有齿痕,脉沉细。实验室检查示:总蛋白48.8 g/L,清蛋白31.2 g/L,尿素氮8.52 mmol/L,肌酐66.8 μmol/L,24 h尿蛋白定量2.1 g/L。尿常规检查示:尿蛋白++。守上方加减,继续治疗。
按 本例患者久病,脾肾之气不足,辨证其为脾肾亏虚、水湿内蕴、瘀阻经络,治宜健脾补肾、活血利水。方中黄芪、党参益气健脾,白术、茯苓、车前子、冬瓜皮、大腹皮健脾利水,金樱子、芡实补肾益精,补骨脂、诃子补肾涩肠,川芎、丹参、玉米须活瘀利水。诸药合用,共奏温补脾肾、化瘀利水之功,使邪从小便而出,疗效确切。
4 小 结
中医学认为:水肿的发生与肺、脾、肾3脏关系密切,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内伤脾胃则百病由生。重视脾肾是吕宏生教授学术思想的核心。吕宏生教授认为:脾肾两虚既是肾病综合征发病的直接机制,又贯穿于本病始终;水湿、湿热、外感、瘀血既是病变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又是促使病变加重、病情迁延的重要因素。吕宏生教授临证治疗肾病综合征脾肾两虚者,根据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常用黄芪、党参、白术健脾,山萸肉、芡实、诃子、山药等补肾,使先、后天滋生互补,以达到治病抗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