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猪肠道病毒感染防治措施
2018-01-18王桂香吉林省梅河口市动物卫生监督所135000
王桂香 (吉林省梅河口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135000)
猪肠道病毒感染是由猪肠道病毒引起猪的各种临床综合症的总称,本病临床表现多样,除了肠道症状下痢外,还表现繁殖障碍、肺炎、心肌炎、心包炎以及脑脊髓炎等[1]。目前业内对本病的认识还不是特别深入,但本病已经给生产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1 病原简介
本病病原为猪肠道病毒,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病原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为圆形或近椭圆形,表面无囊膜,对乙醚、四氯化碳等脂溶性溶剂不敏感,病毒的遗传物质为单股RNA。尽管资料显示,人类、鸡、牛、小鼠、大鼠和猿等身体中也能分离出同样理化性质的病毒,但其在血清学上并没有共同特征。猪的病原血清型目前已经分离到11种,每种都有其发病特点,感染的靶器官也有较大差异,最后表现的症状也不尽相同。
2 流行病学
病猪、隐性感染猪和治疗后康复猪体内都携带有病原,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死猪尸体如果未及时无害化处理,可通过饮水、尘埃、动物媒介及土壤等进行扩散。病毒可感染不同品种的猪,不同日龄易感性有差异,猪龄越小,易感性越强,症状表现也越严重。从目前报道来看,11种血清型中,除了第9型对猪、小鼠和人都具有感染性之外,其他的血清型只能感染猪。本病在我国呈散发状态,有时可出现地方流行,大面积疫情还未出现。由于病毒侵害和增殖的部位是肠道黏膜,故病猪粪便中含有大量的肠道病毒,排出后可对饮水、饲料造成污染,主要经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另外,眼结膜和生殖道黏膜也是常见的感染途径。除了水平传播外,病毒也可通过胎盘进行垂直传播[2]。
3 临床表现
由于病毒血清型较多,不同血清型毒力不同,感染后引发病变的器官也有差异,故临床表现也不同。目前可大致将本病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3.1 下痢型
由于肠道病毒主要的靶器官为肠道,且肠道黏膜是病毒的主要寄生和扩增部位,故肠道受到感染时会表现下痢、肠黏膜脱落、消化不良和生长发育障碍等。引发下痢型的病毒有1、2、3、5、8这5种血清型,根据临床表现统计,下痢型病猪虽然肠黏膜能受到一定程度破坏,但一般基本功能受影响不大,病死率也很低。
3.2 繁殖障碍型
本型多发于新进的母猪群,感染的病毒血清型有1、3、6、8这4种,由于病毒感染后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对胎儿发育造成较大影响。一般母猪在配种后半个月内感染,胚胎可出现死亡并被机体吸收,母猪不表现症状;配种后30d左右感染的,胎儿表现死亡,死亡率因血清型不同和猪场管理水平不同在30~60%;妊娠45d感染的胎儿死亡率在20~40%,且死亡后尸体或腐败,或形成木乃伊胎,母猪表现流产;接近围产期感染的胎儿可存活,但出生后大多为弱仔,部分仔猪甚至出生后不到一周就死亡,耐过的猪后期饲养价值低。
3.3 肺炎型
血清型1、2、3、8感染后还可对肺组织造成破坏,引发肺炎,感染猪主要表现呼吸频率增加,腹式呼吸,咳嗽,经常打喷嚏,采食量下降,精神不振等,继发感染其他病原时可伴发全身症状。
3.4 脑脊髓炎型
病毒侵染脑脊髓后可造成中枢神经功能障碍,病猪表现神经症状,如共济失调、走路不稳、机体发热等,临死前角弓反张,神经症状出现后多在一周之内死亡。
3.5 心肌炎和心包炎型
2、3血清型病毒可攻击心肌细胞,引发心肌炎和心包炎,病猪心率不齐,心功能出现障碍,大多因心脏病突发而死亡。
4 防治
目前本病无特效治疗方法,现有化学抗病毒药基本无治疗效果,中药抗病毒效果慢,往往来不及治疗就死亡。单克隆抗体能有效中和病毒,但目前针对猪肠道病毒的单克隆抗体研制还处于原始理论阶段,且由于病原血清型多,并不是一种抗体就能中和所有病毒,因此,一定要把本病的预防放在首位。
病原主要通过 “粪-口”途径进行传播[3],疫病流行期间一定要注重饮水的消毒工作,每天及时清理粪便,采食区和饮水区要远离排粪区。有的猪场饲喂模式落后,喜欢把料洒在地面上自由采食,这样最容易污染,一定要杜绝这种现象。新进母猪如果出现群发性繁殖障碍,一定要采集病料检测,并且注意与猪瘟病毒、乙脑病毒、蓝耳病毒、细小病毒及钩端螺旋体感染引起的繁殖障碍相区别,以免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