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皖东牛遗传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
2018-01-18林永曾华东耿广多
林永 曾华东 耿广多
(1,安徽省长丰县畜牧水产局 231100;2,安徽省来安县畜牧兽医局 239200;3,安徽省凤阳县大明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233100)
皖东黄牛养殖已有600余年历史,2015年3月,经国家畜禽资源委员会审定,现已成为我国黄牛新品种,定名皖东牛[1]。主要分布在地处江淮分水岭的凤阳、定远、长丰、明光、来安等山林地区。皖东牛生产性能稳定,杂交优势明显,肉质佳,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具有一定意义。
1 遗传资源现状
皖东牛遗传资源是安徽省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产,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皖东牛存栏量约10余万头,2011年初调查时尚有万头,但目前仅有6000头左右,而且数量每年还在急剧减少。如不采取保护措施,皖东牛很快就有灭绝的危险。皖东牛对安徽省养牛业发展有特殊贡献,保留下来实属不易。
1.1 遗传基因稳定
皖东牛被毛主要为黄、褐色,其次乳白、杂色等,体型中等。据专家鉴定,在保种场及重点保护区内,公牛平均体高为142.58cm、平均体重为650.49kg;母牛的平均体高为119.33cm、平均体重474.75kg;公牛和母牛肉用指数 (BPI)值分别达4.6和3.3[2]。据此,皖东牛可归为肉役兼用型牛。
1.2 生产性能可塑
改革开放30年来,机械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耕牛逐渐失去役用功能而转为肉用,生产性能发生较大变化,皖东牛也是如此。以母牛为例,其产肉性能主要指标平均胸围195.08cm,支撑体重管围23.99cm,体重474.75kg,较1981年分别提高11.26%、24.30%、28.75%。
1.3 繁殖性能不变
皖东牛繁殖性能好,俗话说: “沙牛过沙牛,三年满山头”,其年产犊牛一头,繁殖率高的性能保持不变。
1.4 生活习性适应
皖东牛目前仍采用放牧为主、粗料补饲的传统饲养方法进行养殖,牛群即使是风雨冰雪天气等恶劣环境中仍能在野外生存,其耐粗、抗病、抗逆、不畏寒暑等优良特性依然存在。
1.5 生活环境依赖
皖东牛赖以生活的环境是宜林宜牧丘陵地带,有林、有草、有山、有水,主产区85%牛群依旧在此环境中繁衍生息。
1.6 杂交优势明显
牛的人工配种站70年代建立坚持至今,广泛开展经济杂交,并辐射到主产区大部分地区。尤其夏杂、西杂优势明显,较皖东牛本品种体重分别提高18.21%、24.01%,很受当地群众欢迎。
2 遗传资源保护
皖东牛,2015年正式跻身国家黄牛品种名录,是安徽省重要遗传资源。现有能繁母牛几千余头,集中分布以凤阳、定远为核心丘陵地区,因内受农业机械化的影响,外受国际肉牛市场的冲击,生存环境越来越严峻,亟待加强保护。
2.1 必要性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养牛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受历史原因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约制,皖东牛种群质、量远滞后于生产发展需要。畜牧业竞争就是良种竞争,没有优良品种就没有畜牧业现代化。为振兴养牛业,必须对皖东牛遗传资源加以保护,加快种业建设步伐,提纯复壮,扩群增繁,扩大良种覆盖面,提高生产性能,适应发展形势需要。
2.2 对策
2.2.1 政策支持
一是种业财政支持。在综合开发、科技研究、技术推广、扶贫助困等方面予以倾斜;二是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将皖东牛养殖产业纳入发展计划。使遗传资源保护、开发统一起来进行规划,并得到合理利用;三是建立生产科技成果奖励机制,对有重大成就和突出贡献个人、单位给予支持和奖励;四是建立资源保护制度,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以政府为主体,鼓励和支持相关单位、个人依法发展遗传资源保护事业;五是建立新品种产权和市场监管机制,依法经营,杜绝市场混乱局面;六是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鼓励各类资金参与种业发展。
2.2.2 技术支持
一是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在皖东牛集中区建立保护区,在现有遗传资源基础上,建立育、繁、推、用配套的科学实用繁育体系;二是制定标准,按2015年3月11日国务院发布 《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要求,调整思路,明确目标,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各有侧重,合力推进,尽快建立现代化养牛种业标准体系;三是建立适应发展人员培训机制,选拔培养实用专业人才;四是加强宣传力度,发挥媒体宣传功能,运用音相、视频、网络等先进传播工具大造舆论,宣传保护工作重要意义,做到家喻户晓。
2.3 保护建议
2.3.1 保护方式
活体保种为主,生物技术保种为辅,立足于向主产区提供优良品种,采用 “选育场+示范户”组织模式。提质扩群,增强示范作用,以加速推广进度。
2.3.2 技术路线
以本品种选育为主,提高个体生产繁育性能。公牛选精,母牛选优,首选本交,保证遗传资源完整性。
2.3.3 保护目标
突出本品种优选培育,推广优良后代,优化品种质量,扩大良种覆盖,提高适龄母牛比重和个、群体生产水平,加快畜群周转和结构优化。
2.3.4 保护规模
保护区内按公母1:25比例进行本交,辅助冻配技术,参配母畜保证2000头以上。
2.3.5 保护措施
一是成立专门组织建立规章制度,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集选育、科研、生产、推广为一体的示范基地顺利进行;三是建立核心群组。
3 遗传资源开发
皖东牛遗传资源杂、乱、差的现象存在和全国遗传资源总体下降趋势未能得到遏制一样,发展形势不容乐观。解决方法就是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发展,把保护与开发结合起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1 思路
从安徽省实际出发,探索构建以企业为主体,走育、繁、推、用一体化生态养殖之路。加快皖东牛良种选育步伐,以育种机制为纽带,以推进现代化生产为抓手,以建设美好乡村为目标,以皖东牛品质达到日本 “和牛”三级牛肉标准为商机打造具有地方特色高端牛肉产品,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产业增效。
3.2 优势
3.2.1 品种优势
目前安徽省皖东牛保留下来遗传资源不是十分丰富,但种群集中,有利于种业建设和开发利用。
3.2.2 自然环境优势
安徽省皖东牛集聚于丘陵和山区,山美、水美、洁净的生态环境和较为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及丰厚的生态文化底蕴,为发展生态养殖业构筑良好的内外环境。
3.2.3 草料资源优势
一是全省有林场,大量荒山、林地可供放牧;二是每年可收获大量作物秸秆及农业加工副产品;三是秸秆机械加工、青贮、氨化、微化、种草等先进饲料生产技术被应用,可提高饲料利用率。
3.2.4 区位优势
一是主产区宁洛高速、铁路横穿其境,交通便利,产品销售通畅;二是皖东牛生活区位是相对封闭的丘陵地带,群众有养牛经验、习惯,谋发展、思发展、盼发展愿望十分强烈,内在动力不断增强。
3.3 对策措施
3.3.1 优化布局,重点突破
一是重点开发主产区皖东牛产业带动养牛产业。充分利用丘陵地域广,生态资源容量大,用地条件便利等优势,采用点上突破,以点带线,以线扩带,点线结合思路。在科学规范,适度规模上做文章,推动传统养殖向现代养牛业跨跃发展;二是稳步发展标准化养殖,以保种扩繁为抓手,以凤阳、定远等养殖区为中心,择地建立核心区,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三是转型升级,利用皖东牛具有出肉率高,优质肉品出产比例大,肉品质量高等特点,是我国优秀的肉牛地方品种资源,通过精细饲养,可生产出优质安全的牛肉,满足高档牛肉消费市场需求,足以帮助我国牛肉业抵御洋品牌的冲击。
3.3.2 推广生态养殖,实现产业提升
一是合理利用生态资源,根据地域不同,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合理规划,按照不同种群、数量化定活动范围,做到牧、休结合,充分挖掘草地资源潜力;二是大力推进草产业发展,以草定畜、以畜养草,做到草畜平衡;三是推广垦荒地、粮地种草养畜, “以草换肉”,缓解草地压力,并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从而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和先进生产技术推广应用功能,使皖东养殖业实现新突破。
3.3.3 创新机制,打造皖东牛产业带和养殖核心区
一是做好规划和设计,争取项目资金,统筹 “政府+农民+企业+社会”资金,为产业发展助力;二是调整结构,加快皖东牛产业化步伐。联合养殖户发展合作组织和产业协会,利于标准化生产推进;三是连横合纵打造产业链。以核心区产业带为基础,以经营主体为依托,联合企业加入,政府搭台,打造 “资源配备,经营管理,科技服务,生产加工,产品销售”一体化现代产业;四是创新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品牌经济是地区经济实力集中体现,提高品牌意识,提升市场竞争力。目前凤阳县大明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已经创立了 “牧耕堂”皖东牛牛肉品牌。
皖东牛遗传资源保护只是手段,开发才是目的。在保护开发相互促进转换过程中,以丰富遗传资源为前提,以项目开发为载体,以科技力量为支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育千变万化新型产业,生产高端、优质、安全,适应不同人群生活要求的产品。光大皖东牛产业,服务全社会,从而实现安徽省养牛业走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