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的经济价值及其加工利用分析
2018-01-18侯瑞明
侯瑞明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山西太原 030031)
0 引言
食用菌是一类能够形成大型肉质或胶质的子实体或菌核组织,是能满足人们食用或药用的真菌,包括香菇、平菇、金针菇、银耳、黑木耳、猴头菇、姬松茸、羊肚菌、灵芝、天麻、茯苓、冬虫夏草等。食用菌与大宗蔬菜相比,具有高蛋白质含量与高矿物质含量的优点;与肉类相比,食用菌具有高膳食纤维与高生物活性物质含量、低脂肪含量的特点。食用菌营养丰富、风味独特,能够充分利用荒地、盐碱地、废旧厂房、房前屋后空闲地进行栽培,不与农田争地,是一种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绿色循环经济产业。近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继粮食、果品、蔬菜之后的第四大农业产业,也是世界第一大食用菌生产国,年产量占世界食用菌产量的75%。目前,食用菌产业已成为许多农村地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
1 食用菌的营养价值
食用菌的营养成分与品种、环境条件和培养基质有关,鲜菇的水分含量通常占总质量的85%~95%,其干物质成分主要为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等。其中,碳水化合物是食用菌中含量最高的组成部分,一般占干物质总量的60%;食用菌蛋白质的含量占干物质总量的20%~40%,享有“植物肉”这美誉。
食用菌所含氨基酸的种类很多,一般多达17~18种,基本上均含有人体所需的8种必需氨基酸,尤其是赖氨酸含量很高;在常见食用菌中,脂肪含量一般为干质量的1.1%~8.3%,其脂肪酸组成中75%以上是不饱和脂肪酸,而且主要是亚油酸等人体必需脂肪酸,另外还含有卵磷脂、脑磷脂、神经磷脂和多种甾醇类;食用菌富含B族维生素、烟酸、麦角甾醇,其含量比植物性食品都高,此外多数食用菌都含有生物素、胡萝卜素、VC和VE等;食用菌是一类良好的矿物质来源食物,富含钾、钙、镁元素,是老年人补充钙质的重要来源[1-2]。
2 食用菌的保健价值及药用价值
食用菌不仅营养价值很高,而且药用保健与保健价值也很高。食用菌中的生物活性物质成分主要有多糖、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苷类、生物碱、甾醇类、蒽醌类、黄酮类、微量元素及抗生素等,具有增强机体免疫、抗肿瘤、抗病毒、降血糖、降血压、抗辐射、抗衰老等功效。食用菌中的抗肿瘤物质主要为多糖与糖蛋白,如猪苓、侧耳、云芝、银耳、茯苓、冬虫夏草、姬松茸等中的多糖对某些肿瘤有防治作用,它们主要是通过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而发挥抗肿瘤活性,尤其是香菇、金针菇、灵芝、猴头菇等食用菌是一种很好的天然免疫力增强剂,其免疫效果非常显著;黑木耳、银耳等食用菌具有养血和活血作用,可辅助治疗营养不良性贫血;香菇、银耳、灵芝、金针菇、平菇、草菇等食用菌具有降血脂、降胆固醇、降血压等作用;灵芝等食用菌具有抗凝血、抗血栓的功能;此外,有些食用菌还可辅助治疗白细胞减少症及糖尿病。
研究结果表明,食用菌中多糖是一种理想的活性成分,它能刺激抗体的形成,提高人体防御能力,同时能抑制一些诱发肿瘤发生的物质;食用菌中的多糖能够保护并修复胰岛素细胞,将葡萄糖转变为其他物质,从而降低人体对葡萄糖的吸收量,维持体内血糖平衡,有助于糖尿病人降低血糖浓度;香菇与灵芝中含有多酚、皂苷和黄酮类物质,对降低人体内的胆固醇有明显作用,此外香菇还能够减少人体对脂类物质的吸收,并能减少其在体内的沉淀累积,有助于肥胖人群降脂减肥。
3 食用菌发展概况
我国的食用菌产地主要集中在福建、河南、山东、江苏、浙江、重庆、河北、江西、湖北和黑龙江等省份,人工可以栽培的已达60多种,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人工栽培品种有30种之多,包括香菇、杏鲍菇、平菇、草菇、金针菇、银耳、黑木耳、鸡腿茹、茶树菇、猴头菇、姬松茸、灵芝、天麻、茯苓、松茸、羊肚菌等。有关资料表明,2015年我国的食用菌产值达到1 584.1亿元,出口食用菌51.6×104t,创汇30.5亿美元,是出口创汇最大的农产品产业。
近年来,山西省大力推进“设施蔬菜百万棚行动计划”,政府财政资金给予了积极支持,形成了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模式。因此,食用菌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已成为促进产业转型、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新型支柱性产业,逐步形成了“北有广灵、南有泽州”的食用菌产业布局,还形成了因地制宜、季节性自然栽培、大棚栽培、日光温室和林下栽培等多种模式,涌现出了广灵、山阴、泽州、高平、长子、壶关、洪洞、垣曲、尧都、盐湖、和顺、昔阳、汾阳等一批食用菌生产基地县区。栽培种类也由香菇、平茹、黑木耳等少数几个种类增加到了20多个种类,包括双孢菇、金针菇、杏孢菇、鸡腿菇、茶树菇、台蘑等。其中,广灵主要以季节性自然栽培为主的模式发展香菇、平菇、黑木耳等传统食用菌,山阴、和顺、昔阳、长子等地以双孢菇为发展目标,泽州主要以工厂化形式栽培金针菇、银耳、香菇、杏孢菇等食用菌。但总体来讲,山西省的食用菌产业与福建、江苏等省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发展空间巨大。
4 食用菌加工的开发利用
有关资料表明,初加工后食用菌产值是原料菌产值的3~4倍,而经过深加工的食用菌产值是原料菌产值的10倍以上。当前,我国食用菌加工仍以简单的细切、除杂等初加工为主,包装后直接进入市场,其中有一部分是在初加工基础上经过糖浸、膨化等处理后制成低糖度的蘑菇罐头、休闲食品或即时食品等。食用菌深加工的产品是将经过处理的食用菌原料,经过特定的加工工艺,提取其有效功能性成分,加工成健康类、美容类食用菌产品,其产值可以增加10~20倍,其潜在市场需求非常巨大。营养学家指出,食用菌系列保健食品是21世纪十大健康保健食品之一。利用食用菌进行深加工生产的“香菇多糖片”“猴头菌片”“蜜环片”“健肝片”及菌类饮料,得到很多消费者的青睐,市场消费潜力极大。
研究表明,食用菌多糖对小鼠艾氏腹水癌等多种移植性肿瘤具有抗肿瘤作用,如裂褶菌多糖、香菇多糖、云芝菌丝体抽提的蛋白多糖体云芝素、茯苓菌核提取的茯苓多糖、猪苓产生的猪苓多糖、灵芝多糖等,金针菇、猴头菇、平菇、银耳、木耳等菇类的提取物具有抑制肿瘤、提高免疫能力等作用;食用菌中生物活性物质还具有止血活血、消炎祛痛、祛风湿、降血压、利心、利尿渗湿、止咳化痰、健胃、安神、清热解毒等功效。随着食用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生产机械化的大量应用,食用菌的产量逐年加大,利用食用菌所加工制成的健康及药用产品势必会给消费者带来福音,与此同时也对食用菌产品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 食用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总体来说,我国食用菌加工水平仍比较落后,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加之食用菌不耐贮藏,在采收旺季产销矛盾突出,限制了这一产业的发展。因此,对食用菌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对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人、改善我国人民的营养和健康水平等具有重要意义。与全国主要食用菌产地相比,山西省食用菌发展存在的问题是:①生产规模总体偏小,尽管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也仅占全国食用菌产量的1.1%,拓展空间很大;②标准化生产水平偏低,生产者基础条件不足,精细化管理程度不高、标准化程度较低;③经营观念滞后,许多菌农文化水平偏低,管理水平与市场经营能力不足,技术上主要通过传统经验与内部学习掌握,生产上跟风现象较为普遍,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明显不足;④加工水平落后,不少产菌基地以单一的鲜销产品模式发展,存在保鲜期短、产值较低、低价竞争等问题,阻碍了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
政府作为引导和服务型机构,要在产业项目的发展上充分发挥好职能,建立健全食用菌产业组织管理体系和市场流通体系,充分发挥资源内在力量,调整产业发展方向、改变生产方式。相关部门应加强技术指导,搞好技术咨询服务,为做大做强菌业创造宽松的环境。同时,提高食用菌供给结构对消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引导农民增收和企业盈利。
6 食用菌产业发展趋势
(1)向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集约化方向发展。食用菌生产没有明显的地域性与时间限制,但是大多数食用菌产业存在零散化的问题,严重抑制快速健康发展,依据当地的自然资源禀赋与立地条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向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以提高其经济效益,增加菌农的收入。
(2)精深加工助推食用菌产业发展。食用菌加工正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业逐步迈进,通过细分市场,提取食用菌功能性成分,生产一些食用菌保健食品、美容产品,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要,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目的消费者的多种需求,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在食用菌精深加工方面,应分析不同群体需求,差异化定位,生产差异化产品。除作为料理食材外,食用菌精深加工应向高档礼盒、快消速食、休闲食品、养生保健品、菌菇文化产品和菌菇粗粮等方向发展[3]。
(3) 以秸秆类为原料的食用菌生产将会扩大。随着对林木保护力度的加大,以木材为原料的食用菌的规模及其产量会受到响,取而代之是是以小麦秸秆、玉米秸秆、稻草、甘蔗渣、豆秸等为原料的草菇、鸡腿菇、姬松茸将会有所增加,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再利用的同时,也会增加菌农的收入。
7 结语
食用菌产业是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可将农林废弃物资源有效利用,增加蛋白质供给,提高食物安全保障能力,同时食用菌产业也是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脱贫攻坚最活跃的产业之一。食用菌产业应着力推进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在政策、资金、技术、品牌、市场流通领域等方面的扶持力度。随着对食用菌营养价值与药用价值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加工发展潜力也将会焕发出勃勃生机,势必会真正成为集高效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于一体的现代农业。
[1]韩亚兰,刘伟,邓海平.食用菌的营养保健价值及功能食品的开发 [J].江西食品工业,2007(4):29-31.
[2]赵旭博,孙正宏,田阳,等.不同干燥方式对香菇品质的影响 [J].农产品加工,2017(1):115-117,120.
[3]葛颜祥,董士雪.山东省食用菌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选择 [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7(5):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