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外伤性黄斑裂孔临床报告1例
2018-01-18王晨光苏冠方
迟 晶,王晨光,苏冠方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眼底病科,吉林 长春130041)
1 临床资料
患者,12岁,5个月前被铁钩撞击后出现左眼视力下降,伴眼痛、眼红、流泪等症状,就诊于当地医院,未给予特殊处置,后就诊于我院,诊断为黄斑裂孔(图1),于我院门诊观察3个月,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裂孔直径逐渐增大,遂以“黄斑裂孔(左)”收治入院。入院后查体:视力:右眼:1.0,左眼:0.16;眼压:右眼:17 mmHg,左眼:16 mmHg。右眼:结膜无充血水肿,角膜透明,前房深浅正常,房水清,虹膜纹理清,瞳孔正圆,直径3 mm,对光反射(+),散瞳后见晶体透明,玻璃体透明,眼底:视盘界清,色淡红,网膜平伏在位,血管走形大致正常,黄斑中心凹反光未见。左眼:结膜无充血水肿,角膜透明,前房深浅正常,房水清,虹膜纹理清,瞳孔正源,直径3 mm,对光反射(+),散瞳后见晶体透明,玻璃体混浊,眼底:视盘界清,色淡红。黄斑区可见一大小约1/2PD大小裂孔,血管走形大致正常。辅助检查:OCT:左眼黄斑区组织全层缺失,直径为1101 μm、899 μm、1333 μm。经术前讨论后决定该患者治疗方案为“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填塞术”。
患者术中经25G巩膜穿刺口,注入曲安奈德,切除玻璃体后,应用ICG染色内界膜,环形撕除黄斑区内界膜后,将部分撕除的内界膜填入黄斑裂孔,气液交换后,观察网膜平伏,消毒空气眼内填充。
术后患者病情平稳,给予常规抗炎对症治疗;日常给予常规清洁换药。术后1周行光学相关断层扫描(OCT)检查,患者裂孔基本闭合。出院后采用微信随访、门诊随诊等形式,对患者进行为期半年以上随访,随访通过验光、光学相关断层扫描(OCT)、mf-ERG等检查评价其解剖以及视功能恢复情况。患者术后2周,OCT:显示黄斑区大致恢复正常形态,中心凹可见高反射信号区。裸眼视力为:0.2。术后2.5月,OCT显示黄斑区高反射信号消失,形态大致恢复正常,裸眼视力为:0.3。患者术后8个月,OCT显示黄斑区形态恢复J较好,裸眼视力:0.5。
2 讨论
创伤性黄斑裂孔(TMH)是黄斑裂孔形成的第二大原因, 虽然TMH在闭合性眼损伤病例中发生率为1.4%,在全球公开范围内的伤害性案件中程度较低(0.15%),但有时却会造成永久性的视功能损伤[1]。TMH发病机制与特发性黄斑裂孔(IMH)不同,目前尚存争议。 TMH常多发于青少年人群中,这与青少年活动量大等原因密不可分[1,2]。TMH有自发性愈合的可能,且青少年及儿童患者自愈率较高,许多病例报告显示自发性闭合通常发生在创伤后2周至12个月[3]。观察期后,对于不能自发愈合的病例,应选择手术干预治疗。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IMH,是在1991年有凯里等首先提出的[4],由于其裂孔形成机制不同, 应用于TMH中的玻璃体切除术,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然而,目前的手术技术与IMH类似,包括去除后玻璃体、视网膜前膜,或内界膜(ILM)剥离,眼内气体或硅油填充。在已发表的玻璃体切除术报告中对手术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 析,发现TMH首次手术的成功闭合率为83%[5]。可见单纯玻璃体切除治疗TMH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填塞手术在治疗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中,具有较高的解剖学复位率与视功能提高率,因为ILM可作为细胞增殖的支架以促进黄斑裂孔的闭合[6]。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填塞手术治疗大孔径TMH,是否可以提高裂孔愈合率,仍需大量研究进一步考证。
从此例青少年创伤性黄斑裂孔治疗上, 我们可总结以下治疗方案。首先,因青少年TMH自愈性较高,可给予适当观察期,如裂孔确无自愈趋势,需及时进行手术干预以促进和加速裂孔关闭过程,防止不可逆转的结构变化和随之而来的永久性损伤。而在术式的选择上,玻璃体切割术联合ILM剥离和气体填充是治疗青少年TMH患者安全有效的选择。其与长期等待裂孔自发闭合以及单纯玻璃体切割术相比,闭合率更高。本病例提示,除了传统术式外,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填塞无论从解剖复位或是视功能恢复上,可以取得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其优越性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