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证据意识培养的初中历史史料教学

2018-01-17杨华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史料教学初中历史

杨华

[摘 要]历史是从史料所提供的“证据”中,构建关于过去的认识。因此要科学地了解历史,就得善于运用各种史料。在初中历史史料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可从识别史实与史论、掌握以史导论的基本方法、培养证据意识的惯性思维三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料教学;证据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1-0071-02

新版的历史课程标准在三维目标的知识与能力部分强调指出:“要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可见,培养学生“重证据的历史意识”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课程目标之一。在日常教学中引入史料,就是希望学生明白某个历史结论的得出不是随便的,也不是强加的,而是有充分的史料为依据的。

一、识别史实与史论

于友西先生指出:“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是接收历史信息的过程,也是对历史进行理解和解释,进而形成历史认识的过程。”学生接收史实后会得出结论,这里的结论属于历史解释,有论据、视角、观点。以五四运动为例,五四运动发生的时间,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课文所印的“五四传单”是陈独秀起草的《北京市民宣言》;五四运动的后期上海工人罢工;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职务,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等都是史料。而教材最后得出的“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则是史论。

学生在由史料到史论的过程中获得归纳、概括的能力,“能从材料中提炼要点,用历史名词、概念表达史实”。

二、掌握以史导论的基本方法

通过鼓励学生分析史料内容,引导学生从中得出结论。建议使用以下史料运用方法:

1.结合基础史料,鼓励学生研读之后,得出自己的理解,从而证明自己的论点,而不是让他们进行机械式的摘抄。

2.辨识材料,学习一些常规验证的方法。如出土文物与文献资料记载相佐证,可信度就较高,但有些文献资料,即使是照片,其可信度也要打问号。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随军记者拍摄了很多官方照片,如下图,照片中的日军在逗3名儿童玩耍,照片里充斥着温情,即使是记录战役的照片,也几乎看不到杀戮。这些照片与报纸、广播一起,成为日本对本土发动的“另一场战争”。日本静冈大学教授黑羽清隆在《我们如何侵略中国》一书中提到,战时报刊将骗局一直维系到战败;歪曲事实的宣传培养了大量“军国少年”。一个典型的事例是,日本战败后,一名小学生在作文里写下:“长大后,我一定要报仇雪耻。”

3.理解“论从史出”,虽然是同一历史主体,因不同的立场、价值观、角度、评价标准等,会得出截然不同的论点。比如关于李鸿章的评价问题,在常规教学中,李鸿章被界定为一个“出卖国家主权的卖国贼”,因为由他经手、签署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他还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因为他的淮军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主力。然而,我们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史料,让这个人物更加丰满。

日本学者认为,彼在文武百僚中,确有超卓之眼孔,敏捷之手腕,而非他人之所能及也。彼知西来大势,识外国之文明,思利用之以自强。此种眼光,虽先辈曾国藩,恐亦让彼一步,而左宗棠、曾国荃更无论也。

美国学者则认为,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做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得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梁启超认为,要而论之,李鸿章有才气而无学识之人也,有阅历而无血性之人也。彼非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心,后彼弥缝偷安以待死者也。彼于未死之前,当责任而不辞,然未尝有立百年大计以遗后人之志。

通过不同的史料,初中生眼界被打开了,不管是认同或者否定,抑或产生自己独到的观点,都是一种思想的碰撞,对他们今后的历史学习都大有裨益。

三、培养证据意识的惯性思维

史料是我们了解历史,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媒介,因此历史知识建立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将史料转化成历史证据”。史料可以提供证据,但是史料本身并不等同于证据。

如通过教材的铺垫,有些学生还是不能理解“为什么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作对比。

材料一 辛亥革命是划时代的伟大民主革命,它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重大的。然而,这场革命在终极意义上失败了。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共和国方案未能真正实现。——至于这场革命运动之所以不能彻底胜利,原由很多。领导阶级的软弱乃是根本的内在原因。在殖民主义,封建主义桎梏下出生的资产阶级未能得到充分的发育,确是承担不起历史的重任。(选自张磊《划时代的伟大民主革命运动》)

材料二 五四运动成为文化革新运动,不过是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那个时期新的社会力量的生长和发展,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出现一个壮大了的阵营,这就是中国的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所组成的阵营。(选自《毛泽东选集》一卷)

通过分析两則材料,学生了解到两个历史事件的领导阶级、群众基础、革命对象都不同,五四运动中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阵营壮大了,革命彻底了。在历史解释的过程中最好尽量多地运用史料,而不要用概念去解释概念。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去提问。有质量的提问一定是学生思考过后的闪光点。尽管有些问题连教师也回答不上来,但是要表扬这样的提问,提出问题是让学生理解史料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因为问题既是史料研读的目的,又是检查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和把握程度的有效途径。

其次,发动学生一起解决问题。如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90页提到清朝政府在西藏地区设置管理机构。

学生据此提问:“噶厦属于清朝在西藏设立的管理机构吗?”因为在老版教材中并没有“噶厦”这个知识点,我一下子也回答不上来。适逢下课,我把这个问题顺势丢给了学生,作为这节课的探究作业:写历史论文一篇,论述噶厦与驻藏大臣的关系。事实证明,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只要学生愿意去探究,结果从来不会让我们失望。

学生在论文中提到:噶厦是清代到新中国初期西藏地方官署名,即原西藏地方政府。达赖、摄政以下是政府行政机构,藏语称“噶厦”。“噶”是命令的意思,“厦”是房屋的意思,“噶厦”就是发号施令的地方。外国人常把噶厦译成“内阁”,性质类似。

应用史料探究历史,改变了以往学生不求甚解、死记硬背和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学生会提出问题,会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学生渐渐形成创新精神。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去不断地强化学生的证据意识,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一种惯性,认识到每个结论都是有求证过程的。

[ 参 考 文 献 ]

[1] 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2] 郑林.中学生历史学科能力表现及测评初探[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5(5):11-17.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史料教学初中历史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
以史料促教学
试论新课改下史料教学的作用及运用原则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历史探究能力, 促进课堂自主学习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