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加强中药材资源管理对策探讨
2018-01-17沈建卓
沈建卓
(宁波四明大药房有限公司,浙江 宁波 315010)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强,利好政策陆续推出,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随着中药需求的与日俱增,尤其是中成药的迅猛发展,工业化大规模生产,中成药品种已达35类,43种剂型[1],9 000余种产品。2015年,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为7 866亿元,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加大了中药资源的消耗[2]。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和破坏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药用植物受破坏程度已严重制约了我国中药事业的发展[3]。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应以不损害环境为前提,以保持中药资源永久性地可持续利用为关键,以满足中医临床医疗、康复保健和其他社会需求为目的,只有在兼顾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方可实现中药资源高效、可再生、兼有保护性的永久性利用[4]。
1 问题
1.1 药材滥采滥挖,资源破坏严重
全国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中药资源种类12 807种,其中植物药11 146种,动物药1 581种,矿物药80种[5]。但由于中药资源的过度开发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一些珍稀动植物资源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6]。野生中药资源中,100余种药用植物被列为珍稀濒危植物,目前处于濒危状态的近3 000种植物中,用于中药或具有药用价值的占60%~70%。我国每年要耗费几百万吨中药资源[3],人们对市场急需、价格连年上涨的野生药材,在利益的驱动下,产区广大民众一哄而上,进行了毁灭性和掠夺性地违规采挖[7]。由于一些药材的滥采滥挖,对常用中药的过量采收,导致野生中药材资源的蕴藏量不断下降;如野生甘草,20世纪50年代蕴藏量达200多万吨,而目前剩余不到35万吨;麝香资源比20世纪50年代减少了70%;一些野生动植物个体甚至濒临灭绝,如人参、天麻、黄连、蕲蛇、穿山甲等;多个中药材品种目前已面临资源紧缺,甚至频危枯竭,如羌活、重楼等。10年来的“涸泽而渔”,导致中药材资源每年以15%的速度递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十分严重,许多贵重中药材由于过度采挖,已变成珍稀濒危物种,这必然会破坏生物圈的平衡[3]。
1.2 盲目采集药材,造成供需失衡
中药资源“量”和“质”存在“家底不清”和“底线不明”现象[8],野生资源到底有多少可用,家种家养的中药品种每年产量有多大,均不明朗。生产企业只顾扩大生产、农户只顾采挖或采收挣钱,每年一种中药材品种需求量和使用量均成了一笔糊涂账。经常性引起供需失衡,有的品种在价高时一轰而起、盲目采集,造成过剩浪费;很多品种未严格按照采收季节要求采收,有的野生中药材尚未成熟就遭到采挖或采摘,如栀子等;采收后也没有很好地按照加工规范进行加工。一方面造成中药材资源的破坏,另一方面导致中药材品质严重下降,甚至出现造假、掺假的情形,已严重阻碍了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也难以保障中药在临床的安全有效使用[8]。
1.3 生产需求脱节,价格大起大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药材种植分散到千家万户,国家对中药材市场缺少有效的调控机制,没有固定的组织去协调生产计划。由于缺乏信息指导,盲目生产,药农只能凭借某一品种在某一时候市场所表现出来的商品价格去判断是否种植、种植多少,而很少考虑当这种产品面对市场时市场的需求变化,这样往往会出现药材周期性过剩或短少的波动;当生产大量过剩时,再名贵的药材也变得身价低廉[9],中药材生产过剩则别无他用,造成浪费或危害;严重供大于求,造成积压,加之储存管理不善,造成大量药材被虫蛀、霉变。同时,药贱伤农,药农弃种,原料得不到有效保障;价格低,加工粗放,药材质量得不到保障。故生产量随之减少,或遇到自然灾害,需求不足无药可用,影响治病救人,导致药材价格急剧上升。这种畸形的波动会导致“一缺就上,一上就多,一多就下,一下就缺”的生产怪圈,导致价格变化过大、过于频繁,严重影响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使得中药生产与经营极不稳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药产业的发展。
1.4 是否道地不究,质量优劣不分
道地药材本身不道地,道地药材受自然环境直接影响,品种因产区环境的改变或土壤污染而退化。目前,我国的药用植物种植生产中,以提高产量为目的的问题极为突出[10]。特别是长期以来,药农(或种植基地)均有单纯追求亩产量的倾向。为此,很多种植户在药材生产中使用无机肥和激素农药(如壮根灵等)来实现亩产量的增加。殊不知,通过无机肥和激素虽然增加了产量,但也使药材外观形态和品质均发生了变化;普遍存在道地药材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现象。同时,药材加工环节不规范,以省时、省力、降低成本为目的,如该烘的用晒、该蒸的用煮,或为获得高利润,只要价格合适,在中药材未到收获期或最佳收获期就进行采收[11],使药材的有效成分含量大大降低。由于当前没有严格实行优质优价,无论是否为道地药材,零售时好坏优劣一个价,很多速生、速长的药材混入其中,使质次价低、差价大的药材大行其道,真正的道地药材由于生产年限长,使用传统生产与加工技术,投入成本大,销售不畅,如浙麦冬等。有资料显示,抽检了全国30个省(除台湾省)、市、自治区(除西藏自治区)中药材及饮片45 297批次,不合格率达36.07%[12]。这些严重影响了道地药材的产出和使用,使中药质量不断下降。
1.5 从业者素质差,栽培技术落后
我国中药材市场从业人员中,初中文化程度占很大一部分,他们大多数缺乏法律意识和相应专业知识,由于法律意识淡薄,个别经营户为了追求不当利润,以国产冒充进口,以假充真,以非药用部分替代药用部分,掺杂掺伪,人为制造假劣药材,由于缺乏中药鉴别的专业知识,尤其对药典收载的中药材的品名、性状不掌握,误将名称、功效相近的药材混用。
由于普通药农缺乏科学的种植知识和技能,很多优势中药材已出现较严重的品种退化、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致使出口药材被外商退货,经济损失极大。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缺乏指导农民种药的科技人才、市场缺乏熟悉中药材鉴定的高层次人员,致使中药材的优劣真伪难辨,原本得天独厚的资源不能体现出其优势,也无法转化为财富,导致中药材产品质量不稳定、产业开发滞后,严重制约中药的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2 对策
2.1 合理利用资源,确保可持续发展
中药材资源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需依靠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支撑[6,8,13]。应充分合理利用中药材资源,对中药材生产开展有效的管理。首先,要开展资源普查,根据产业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资源普查,了解某种中药材储藏量,每年采挖多少数量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是否有条件和必要发展人工种植等。根据资源普查结果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中药资源保护区。其次,加强中药材的生产计划管理,中药材必须按照市场需求制订计划并组织生产,政府要加强和改善对药材生产供应的宏观调控。做好中药材种植的规划和引导,国家通过价格杠杆,建立科学的药材定价体系和种植计划调控系统,引导农民针对性种植中药材,大力鼓励、支持建设药材规模化种植基地,有效保护野生中药材资源。最后,利用信息平台快速引导,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建立专业的中药材信息导向平台。根据前3年的平均需求量,以及当年流行性疾病发生的可能性和医疗保障的改善等因素来综合考虑,确定当年基本需求量,并发布到各药材产区,让种植区快速充分利用信息,合理计划生产,与市场有效对接。通过上述措施,逐步实现以需定产,市场引导生产,有效防止产销失衡,减少资源浪费和伤害药农事件的发生,使中药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确保中药材可持续发展。
2.2 加强道地药材管理,实行产地注册保护
无论中药以何种形式应用,药材好才是中药发展的根本,必须从源头进行把控[12]。随着绿色消费和民众对健康的投入加大,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及医药体制改革中预防机制的推出;《食品安全法》对药材的绿色、有机严格要求,特别是《中医药法》的实施,国内外市场对道地中药的需求更加旺盛,是道地药材发展的良好契机。所谓道地药材,是指来自特定产区、生产历史悠久、栽培和加工技术精细、质量优良、疗效显著的药材。道地药材在我国有200种左右,分布在全国各地[9]。中药材绝大多数来源于植物,具有严格的道地性和对生态环境的选择性,环境质量直接影响中药材质量[8];道地药材是该品种的最高质量标准,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和众多人体临床检验的确认。实行道地药材的管理,首先,要确认该药材道地产地的范围,对该品种进行指纹图谱鉴定,并确定其质量标准,在此基础上实行品种产地注册保护;其次,保证严格实行优质优价,保证道地药材的生产计划和价格稳定,鼓励产家对道地药材的生产积极性;最后,要对普通药材或伪劣药材冒充道地药材制订严厉的处罚办法,以保障道地药材规范管理和有序发展。在道地药材农业环节,《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以下简称《中医药发展纲要》)规定:制订中药材主产区种植区域规划,制订国家道地药材目录,加强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规范化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建立完善中药材原产地标记制度。同时注重加强对野生中药资源的保护和保育工作。开展重点药材采收、初加工、贮藏过程中技术指导,提高药材品质,增强产品竞争力[14]。
2.3 减少中间周转环节,厂家直接建立基地
在中药产销过程中,绝大部分是农副产品,生长或养殖在偏远山区,药材种植养殖整体的生产方式仍然比较落后,基本上以分散的农户为主体,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比较低,从产出到消费需要有很多周转环节,零售价格是收购价格的好几倍,在很高的零售价中生产者所占比例很低,严重影响了中药材生产的积极性和中药质量。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是质量的保证,其质量优劣和安全直接影响中药系列产品的质量和疗效[15]。所以《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规定:以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为导向,鼓励野生抚育和利用山地、林地、荒地、沙漠栽培药材,建设常用、大宗、优质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外,要与中成药厂家进行对接或联合,或厂家直接自建药材基地,既保障了生产原料供应,使中药材实行了产销对接、以需定产,大大减少了中间周转环节,降低了生产成本;又能较好地掌控中药材的质量,使其产品质量得到有效保证,从根源上保障了企业产品品牌及疗效的可靠性。
2.4 建立国家储备机制,抑制价格大幅波动
由于中药材易受自然因素和市场供求关系的直接影响,为了有效稳定市场,确保供需平衡,以保障国家基本药物中的中药品种的可持续发展和质量控制,抑制中药材价格大幅波动,应加强中药材行业的调控,按照《中医药发展纲要》中“在国家医药储备中,进一步完善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储备”的要求,设立国家药材储备中心,建立国家基本药物的药材战略储备机制;在药材道地产区建立几个中药材储备基地,能起到蓄水池作用、战略调剂作用、抗自然风险作用。具体工作可能还会落实到一些国有大型企业来协助完成,成本肯定比企业自己生产中药材低很多,对抑制投机者哄抬药价、调控市场很有帮助。药材储备制度能做到“三个稳定”,即中药材的价格稳定、产地稳定、货源稳定。且能有效防止劣质、假冒药材,保证产品质量,降低药农种植药材过剩与不足的市场风险。
2.5 重视中药人才培养,提供专业技术指导
要全面实施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有大量的中药人才支撑;事业要发展,人才是根本。《中医药法》和《中医药发展纲要》中均强调了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当前从事中药材生产和经营的人才严重缺乏,从业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外行”,相关人才培养问题是当务之急。首先,应大力加强农村中药生产栽培技术人才的培养,积极推广中药材生产栽培和采收加工规范化技术,不断提升中药材生产栽培技术指导和服务能力,为农民种植中药材提供技术保障。某种中药材产地加工基地建设要和周边药农培训结合,利用现有条件规范其操作流程,提高认识水平,从而培养一批素质过硬、职业道德良好的专业化队伍,确保中药材生产良性发展[16]。其次,中药材市场经营从业人员在加强中药基本知识、市场营销知识、中药鉴定和储运物流知识学习和培训外,特别要加强药品管理的相关法律和法规的学习,培育和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药材市场秩序和职业道德;中药材生产和经营从业人员的教育应以职业教育为主,可针对产业需求进行定向培养,实现执业资格鉴定,保证行业人员整体水平[17]。
国家应加大对中药材生产和经营人才培养的支持和扶持力度,鼓励、支持中药材生产和经营人才的学校培养,鼓励更多的学生从事中药生产栽培技术研究和生产指导工作。同时,要加强现代技术与传统中药生产栽培技术的结合,培养一批既能熟练运用现代技术,又了解传统中药理论和实践的人才,用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使中药资源更加多元化,满足人们对中药保健、养生、治病日益增长的需求,推动中药产业的发展。
3 结语
随着国家中医药“大健康”规划的实施,公众“绿色”消费观念的兴起,创新创业大潮的到来,来源于中药材的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等品种的开发层出不穷,加之优质中药材、中药饮片以及中药提取物的大量出口,均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药材资源的紧缺。种种因素导致中药生产与需求不能很好对接,严重影响了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发展,也严重制约了中药产业的发展。必须缓解或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促使中药资源可以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管理得以进一步加强,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逐步推进,能有效保障国家《中医药法》和《中医药发展纲要》及相关产业政策措施的落实,使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能真正进入快车道。
参考文献:
[1]程 蒙,辛敏通,郭兰萍,等.我国中药产品国际贸易现状及结构特征[J].中国现代中药,2017,19(7):1030.
[2]张中朋,汪建芬.我国中药贸易现状及思考[J].中国现代中药,2017,19(2):278.
[3]李卫平,邹 龙.我国中药材资源保护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药业,2011,20(20):5.
[4]陈师西,陈吉炎,于 萍,等.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性对策[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8):2026.
[5]周荣敏,田 侃,贺云龙,等.中药资源法律保护现状与完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6,27(2):464-467.
[6]杜小浪,曹 岚,慕泽泾,等.江西省中药资源普查植物新记录[J].中国现代中药,2017,19(1):40.
[7]丁 乡.东北三省中药材资源匮乏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J].特种经济动植物,2012(12):17-21.
[8]于江泳,袁 媛,金 艳,等.基于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中药材质量基本数据研究思路 [J].中国现代中药,2016,18(11):1386-1389.
[9]李代华.道地药材发展问题与对策[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1,3(7):18-19.
[10]谷小红,郭宝林,田 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药用植物生长发育和栽培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中药,2017,19(2):303.
[11]吴殿震,张体灯,王海南.中药饮片质量存在的问题与监管方法的思考[J].中国现代中药,2017,19(6):746.
[12]林丽娜,詹若挺,严 萍,等.从中药的不同业态看中药产业的整体发展趋势[J].中国现代中药,2017,19(6):740-744.
[1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资源管理人才研修班项目组.面向需求发挥优势大力培养中药资源管理人才[J].中国现代中药,2016,18(6):689.
[14]刘 迪,吴和珍,王 平,等.湖北省中药材产业现状及战略发展思考[J].中国现代中药,2016,18(6):701.
[15]何伯伟.浙江省中药材种业发展现状和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12(8):1086-1089.
[16]姚 闽,白吉庆.保护资源服务健康持续发展贯彻落实“两个发展规划”的体会和建议[J].中国现代中药,2016,18(6):694.
[17]司建平.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培养问题研究——以高等中医药院校为例[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2(6):460-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