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训练用于足踝韧带扭伤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2018-01-16于晓
于晓
海阳市辛安镇中心卫生院外科,山东烟台 265100
足踝韧带扭伤属于软组织损伤,其脚背外侧易出现明显的瘀斑、肿胀状况,且踝关节稳定性较差,会出现外侧副韧带撕裂,不仅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而且会降低其生活质量[1]。该文主要研究早期康复训练用于足踝韧带扭伤患者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纳入的62例研究对象,皆为该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期间所收治的足踝韧带扭伤患者。所有患者均确诊为慢性踝关节不稳定,并存在踝关节反复扭伤、肿痛,且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个组别,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及治疗,而研究组则在此基础实施早期康复训练,每组31例。其中,研究组男性10例,女性21例,年龄在22~59之间,平均年龄(36.2±3.02)岁;抽屉试验阳性24例,内翻试验阳性28例,踝关节压痛25例,不稳感20例,关节活动受限17例,其中,对照组男性9例,女性22例,年龄在 20~62 之间,平均年龄(37.1±3.11)岁;抽屉试验阳性26例,内翻试验阳性26例,踝关节压痛23例,不稳感22例,关节活动受限18例。在一般临床资料比较上,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予以比较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的护理与治疗,而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训练,具体如下:①在早期康复训练的第一阶段,主要以增强患者踝关节活动度及周围肌肉力量为主,注意6~15 min/d,连续锻炼6 d;在第二阶段,要对患者进行患肢负重、协调性训练,6~15 min/d,连续锻炼6 d;第三阶段则结合患者患肢趾屈背屈的具体肌肉与韧带状况进行力量、协调性训练,锻炼时间与前两个阶段一致;第四阶段的训练主要以增强患者踝关节本体感觉为主,6~15 min/d,连续锻炼6 d。②除了上述锻炼,还需要对患者实施抗阻力背屈锻炼,选择适当的弹力带,将远端固定于就近的器械、床脚上,近端套于患肢,尽量从伸直位勾至屈曲位;抗阻力跖屈训练时,以弹力带作为阻力选择,将近端用手握固定,远端套于足弓底部,用力绷直双足;在抗阻力内翻锻炼中,患者要坐于椅子或是床上,用床脚或是就近器械固定弹力带远端,将患足尽量用力翻转。所有训练均持续1~3 s后缓慢放松,反复12~15次,期间休息 30 s,连续做 3~5组,2~3次/d。 ③在后期训练中,主要以稳定性、平衡性训练为主,让患者站立在平衡垫或是平衡板上,让下肢保持伸直,尽量挺胸抬头,提高重心,用单只腿部力量来控制身体的平衡。3 min/次,期间休息 30 s,持续 2~3组,2~3次/d。 若是患者已经可以轻松的完成此类动作,可做单足静蹲训练,适当增强训练的强度。
1.3 效果评定
采用AOFAS踝后足评定标准,对患者的踝后足功能状况进行评价,包括疼痛、对线及功能,100分为满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功能越好。
1.4 统计方法
该次数据处理主要采用的是SPSS 19.0统计学软件,其中(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组各阶段AOFAS评分对比
研究组患者在早期功能康复训练的第一、第二阶段,其AOF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三、第四阶段训练后,其评分显著优于前两个阶段(P<0.05),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研究组各阶段AOFAS评分对比[(x±s),分]
2.2 组间干预前后AOFAS评分对比
在干预前,研究组患者的AOFAS评分为 (61.2±3.01)分,与对照组的(60.3±2.89)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过不同的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AOFAS评分为(89.7±4.24)分,对照组AOFAS评分为(72.5±3.82)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早期康复训练旨在以简短、简单的方式,来减缓足踝韧带扭伤患者的疼痛状况,并稳定其踝关节,促使其功能康复。在康复训练中,主要分为4个阶段,锻炼时间约为20~40 min/d,持续锻炼1个月,来提升患者预后效果[2]。
对于足踝韧带扭伤患者来说,无论是通过手术治疗,或是保守治疗,若是没有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都会影响到患者的踝关节背屈、跖屈,进而直接威胁其正常生活,并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人体踝穴跟距骨体为前宽后窄样,若是距骨过度前移、足过度内翻,就会导致踝关节的跖屈与背屈在行走及跳跃时受到严重影响[3]。而在早期康复训练的第一阶段,通过增加患者踝关节的活动度及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并做适当的踝关节内外翻运动,来拉伸其左右踝韧带,促使腓骨长短肌力量的提升。同时,以踝关节足趾功能锻炼辅之,以避免腱关节囊出现挛缩,促进其踝关节活动度得以更好的恢复,为后期锻炼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对患者予以肌肉力量的训练,通过提踵、脚跟行走、前脚掌行走等训练,来提升其小腿三头肌力量,并固定其踝关节及膝关节,避免身体过度向前倾斜,加速踝关节周围血液循环,避免肌肉萎缩,消除肿胀,让踝关节更加稳定[4]。而在第二阶段的功能训练中,主要对患者踝关节不稳状况起到恢复作用。之后,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第三阶段,对患者的患肢跖屈、背屈肌肉、韧带等进行力量与协调性训练锻炼,促使患者功能的逐渐恢复。在第四阶段训练中,由于本体感觉的训练,能够有提升神经系统对于踝关节的控制能力,结合前期肌肉韧带效应,以取得良好疗效。
从此次研究结果可看出,患者在第三阶段训练后,其AOFAS评分显著优于前两个阶段(P<0.05)。而究其原因,这主要是由于康复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第一阶段锻炼的是患者的活动度及肌肉力量,以促使其踝关节周围韧带弹性的恢复,避免肌肉出现萎缩;而第二阶段通过韧带肌肉力量以及协调性锻炼,以提升踝关节行走环境下的适应能力,降低其再次损伤率,让踝关节稳定性得以有效提升,避免再次扭伤的发生[5]。同时,从研究结果也可看出,对照组患者的AOFAS评分相比较研究组更低(P<0.05)。
综上所述,将早期康复训练运用于足踝韧带扭伤患者中,能够有效提升其踝关节稳定性,避免再次扭伤的发生,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1]施付强,胡扬.踝关节正侧位联合足正斜位在足踝扭伤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7):32-34.
[2]陈继铭,钟环.踝关节镜微创治疗踝关节前方骨性撞击的疗效分析[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5,43(4):443-446.
[3]庞显伦,卢成康.快速诊断规则在诊断青年踝关节扭伤是否合并骨折的临床价值探讨[J].创伤外科杂志,2016,18(12):742-744.
[4]邬博来,辛景义.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解剖重建治疗习惯性踝关节扭伤[J].中医正骨,2017,29(3):60-62,66.
[5]罗永忠,吴波.半腱肌腱联合锚钉重建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临床观察[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21(20):1314-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