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老人生活满意度研究
——基于河南省的实例

2018-01-16张瑞玲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8年1期
关键词:空巢子女老年人

张瑞玲

(洛阳理工学院 社会工作系,河南 洛阳 471023)

一、引 言

农村老人生活满意度被视为衡量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研究者大多通过定量的数据分析探讨影响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因素。从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水平看,高歌等人通过对河南叶县的调查发现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不高[1]。影响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因素中,一致性较强的结果是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正式社会支持。比如是否有医疗保险[2],社区层面的支持程度[3],以及村域社会资本[4]等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第二,非正式社会支持。主要包括子女是否孝顺和有家庭生活照料[2],代际支持[5],是否有亲人(除了配偶以外)或朋友能长期照顾[2]等因素。此外,研究者们发现性别[2]、年龄[3]、受教育程度[4]、婚姻状况等个人因素,身体健康水平,经济水平,居住方式,是否参与休闲、社交活动等因素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6-8]。还有学者发现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时间长短和外出务工的地域范围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影响显著[9]。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寻找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因素对本研究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但现有研究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选取的研究对象虽然均是农村居民,但来自于不同的地区,研究结果呈现出一定的地区差异,地区之间的研究结果很难比较;其二,学者们的研究涉及的方面很广泛,但是这些变量中哪些是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比较重要的,很难表现;其三,影响农村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多重因素中,对空巢老人和非空巢老人是不是同等重要,现有研究成果没有区别分析。基于此,本研究以河南省农村老人为研究对象,根据农村老人身边子女的情况将老人划分为空巢老人和非空巢老人,利用序列logit回归统计模型分别探讨哪些因素对空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有影响?哪些因素对非空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哪些因素是正向影响?哪些因素是负向影响?最后,对提升农村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改善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提出建议。

二、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和变量描述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取定量研究的方法,运用结构式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资料。问卷由课题组在实地调查走访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精心设计。调查对象为河南省农村村民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调查范围涉及到河南省14个地级市。调查员均为接受过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训练的高年级学生。资料收集由2014年寒暑假期间回乡的调查员通过“一对一”结构式访问的方式完成。之所以选择这种数据收集方式,调查员回乡调查可以避免与调查对象之间的语言沟通障碍,拉近与调查对象的距离,容易走进调查对象的生活世界,获取真实可靠的数据。

实际调查问卷1 600份,有效问卷1 400份,有效回收率87.5%。全部问卷资料由课题组成员逐一核查后进行编码,然后录入计算机,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分析类型主要有单变量描述分析和序列logit回归分析。

从性别看,样本中男性占51.9%,女性占48.1%。从年龄看,样本中年龄在60~70岁之间的占60.2%,71~80岁之间的占30.5%,81岁以上的占不到10%。从婚姻状况看,样本中已婚有偶的占到了62.9%,分居、离婚和从未结婚的分别占1.9%、1.5%和1.5%,丧偶的占32.2%。详情见表1。

(二)变量描述

1.因变量。本研究的因变量为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测量办法是由受访者对自己的生活做出总体性评价。根据农村老人对“您对目前的生活是否满意”问题的回答,对农村老人的生活满意度进行赋值,“极不满意”赋值“1分”,“不满意”赋值“2分”,“一般”赋值“3分”,“比较满意”赋值“4分”,“非常满意”赋值“5分”。样本中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平均得分为3.18分,非空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平均得分为3.40分。其中,空巢老人回答“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比率合计为39.4%,非空巢老人回答“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比率合计为48%。

2.自变量。借鉴农村老人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结合河南省农村老人的特点,本研究重点从以下几个维度考察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1)个人基本特征。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变量。(2)居住状况。居住状况主要包括居住方式、房间条件的相对剥夺感、居住状况满意度等变量。(3)经济状况。主要用老年人能否应付日常开支、经济状况满意度等指标来反映农村老年人的经济状况。(4)健康状况。主要包括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价、能否做轻便的家务活以及心理孤独烦闷程度等变量。(5)医疗状况。主要包括能否承担起日常医疗费用(大病除外)、看病便利度、生病能不能得到及时治疗等变量。(6)社会支持。主要包括非正式支持和正式支持,非正式支持主要来源于家庭的情感支持、经济支持和生活支持,分别用与子女的关系、子女与老人相互经济支持和子女与老人相互生活照料等变量测量。正式支持主要指农村老人实际所享有的养老金、医保享有情况等。详情见表2。

表2 自变量解释及赋值表

鉴于自变量的性质,在引入模型时,居住状况中将“房间条件的相对剥夺感”的取值“相对好”、“居住满意度”的取值“非常满意”设置为参照组;经济状况中将“能否应付日常开支”的取值“有较多结余”、“经济状况满意度”的取值“非常满意”设置为参照组;健康状况中将“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价”的取值“非常好”、“能否做轻便的家务活”的取值“能”、“心理孤独烦闷程度”的取值“没有”设置为参照组;医疗状况中将“能否承担起日常医疗费用(大病除外)”的取值“能”、“看病便利度”的取值“非常方便”、“生病能不能得到及时治疗”的取值“每次都能”设置为参照组;社会支持中将“与子女的关系”的取值“好”设置为参照组。

三、农村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序列logit回归分析

本研究中因变量农村空巢和非空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为有序多分类变量,为了进一步考察各因素影响空巢与非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的程度,分别将农村空巢老人和非空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作为因变量,将个人基本特征、经济、居住、健康、医疗、社会支持等方面的变量经过量化处理后作为自变量,进行序列logit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模型。结果见表3。

表3 农村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序列logit回归模型估计结果表

注: 模型Ⅰ是指非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回归模型,模型Ⅱ是指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模型Ⅲ是指全部老人生活满意度回归模型。*表示p<0.05;**表示p<0.01。

从Pearson检验来看,显著性概率值较高,说明模型对数据拟合的较好,根据NagelkerkeR2值,可以看出农村非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模型的解释力为67.4%,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模型的解释力为73.8%,全部农村老人生活满意度模型解释力为68.8%,三个模型对农村老人生活满意度的解释力均较强。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主要受居住满意度、身体健康状况、日常医疗费用承担能力和看病的便捷度等方面的影响;非空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主要受居住满意度、经济满意度、身心状况、看病的及时度、与子女的关系、能不能帮子女做家务以及是否享有养老金等方面的影响;全部农村老人的生活满意度主要受居住满意度、经济满意度、身心状况、看病的及时度、与子女的关系以及是否享有养老金等因素的影响。

(一)居住满意度越高,农村空巢和非空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越高

从模型估计结果可以看出,与居住满意度为非常满意的老人相比,居住满意度为满意的老人的生活满意度下降了42%,居住满意度为一般、不满意、极不满意的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则分别下降了14%、7%、7%,可见居住满意度和农村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呈现正向相关关系。居住满意度实际上是老人对自己居住情况的一个主观评价。从实际居住方式看,57%的老人是自己居住,43%的老人是跟老伴一起居住。从老人理想的居住方式来看,15.9%的空巢老人希望和已婚儿子一起居住,3%的空巢老人希望与已婚女儿一起居住,10.8%的空巢老人希望跟子女居住,不管儿子或女儿均可,可见接近30%的空巢老人都希望自己和自己的孩子居住在一起,42.3%的空巢老人认为理想的居住方式是自己单独住;32%的非空巢老人希望跟已婚儿子一起居住,4.5%的非空巢老人希望跟已婚女儿一起居住,15.2%的非空巢老人希望跟子女共同居住,不管儿子或女儿均可,超过一半的非空巢老人都希望自己和自己的孩子居住在一起,29.7%的非空巢老人希望自己单独居住。从理想居住方式看,希望跟子女们住在一起的非空巢老人的比重比空巢老人大,希望单独居住的空巢老人的比重比非空巢老人的比重更大。从居住方式和理想居住方式的交叉表看,只有24.5%的老人目前的居住方式和理想的居住方式是一致的。

老有所居、老有适居是老年人安享晚年的基本条件。虽然大部分老人都期盼与子女同住,但实际上部分老人因子女远离家门外出打工,而自己的“在地老化”的观念或其他原因,无法与子女同住,只好选择独居或者与配偶同住;部分老人是害怕给子女带来麻烦而选择独居或与配偶同住。愿意自己居住的老人,可能追求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想与孩子一起居住的老人可能是因身体功能逐渐的退化而带来的潜在的被照顾诉求的表达。

(二)经济满意度越高,非空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越高

经济状况满意度对农村非空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有显著性影响,与经济满意度为非常满意的老人相比,经济满意度为满意、一般、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在降低,也即经济满意度对农村非空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有正向显著影响。而从回归结果看,经济满意度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没有显著性影响。

能够体现老年人经济状况的主要在于能不能应付日常开支、能不能承担起基本的医疗费、需不需要“老养小”、家庭子女给不给予经济支持、享不享有养老金等方面。那么这些因素中哪些最能影响老人的经济满意度呢?笔者以非空巢老人的经济状况满意度为因变量进行了序列logit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

表4 农村非空巢老人经济满意度的序列logit分析估计表

从表4可知,应付日常开支的程度、日常医疗费用的承担能力、存不存在“老养小”的情况和子女的经济支持程度对非空巢老人的经济生活满意度有显著性影响,其中越能应付日常开支、越能承担日常医疗费用、子女能够给予经济支持,则非空巢老人的经济生活满意度就越高,而经济上“老养小”情况的存在则降低了非空巢老人的经济生活满意度。

(三)身心越健康,空巢老人和非空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越高

从表3可以看出,身体健康状况越好,空巢和非空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越高;孤独烦闷程度越高,非空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越低;孤独烦闷程度对空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没有显著性影响。 可见,身体健康状况对农村空巢和非空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均有显著性正向影响,而孤独苦闷程度对农村非空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有负向显著影响。

可见,健康的身体对没有子女在身边的农村空巢老人显得非常重要,这实际上是空巢老人在逆境中寻求自我发展的补偿的选择性乐观(Selective Optimization with Compensation)[10],子女不在身边,一个好的身体,可以让子女放心,让自己生活自如,同样可以生活得满意。而对于子女在身边的非空巢老人而言,生活满意除了身体健康之外,还需要子女对自己心理层面的关照,然而,在家的子女往往忙于外出谋生计,忽略了与老人的情感交流和身体陪伴,往往加深老人对“养儿防老”观念的质疑,进而加深心理的孤独烦闷程度。

(四)医疗费用的承受程度、就医的便捷度和及时度越高,空巢老人和非空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越高

老年人身体日渐衰弱,容易患疾病,而且大多数的农村老人多少都会有一些慢性病缠身,使老人身心状况出现危机,因此,健康医疗一直是老人所最关注的需求。从表3看,承担日常医疗费用的程度越高,就医越便捷,空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越高,而这两个变量对非空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不显著。生病时能够得到及时治疗的程度越高,非空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越高,而对空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影响不显著。可见空巢老人关心的是能不能承担得起医疗费、生病时能不能便捷就医;而非空巢老人关心的是生病时能不能及时得到救治。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可以做这样的解释:子女外出打工,家庭结构改变,让空巢老人不再信奉“养儿防老”,唯一能够靠得住的是自己,实际上反映出的是空巢老人对于晚年养老的不安全感。而非空巢老人,有子女在身边,更多的注意力就在于自己生病的时候能不能得到及时救治,这反映的是对“养儿防老”的考验,越能得到及时救治,越符合老人心目中的“养儿防老信念”,生活满意度也越高。

(五)与子女的关系好,越能帮子女做家务并能享有养老金,非空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越高

在老年时期,成年子女是仅次于配偶的最重要的非正式社会支持与社会互动资源。与子女的关系如何,影响着非空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而对空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影响不显著。可能的解释是,因子女长期不在身边,空巢老人跟子女的关系在老人的生活中并不能占据重要的位置,对于空巢老人来讲,老年生活主要靠自己,偶尔子女的回乡团聚留下的都是美好的回忆。而对于子女在身边的非空巢老人而言,与子女关系的质量则是其老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寻找改善老人与子女的关系路径,笔者试图以与子女的关系质量为因变量,以老人帮子女做家务(比如带孩子等)、子女对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老人对子女的经济支持、子女对老人的经济支持以及老人的个人基本特征等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序列logit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

表5 农村非空巢老人与子女关系质量的序列logit分析估计结果表

从表5可以看出,非空巢老人与子女的关系质量受到老人的婚姻状况、子女与老人互相的生活支持等因素的影响。具体来说,与配偶健在的老人相比,丧偶的老人与子女的关系质量降低37%;与自己的家务活由子女帮着做的老人相比,自己的家务活自己做的老人与子女的关系质量降低了38%;与帮子女做家务活的老人相比,不帮子女做家务活的老人与子女的关系质量降低了61%。由此可见,与子女的关系质量如何并不依赖于父母对子女的经济支持,也不依赖于子女对老人的经济支持。

与帮子女做家务活的老人相比,不帮子女做家务活的老人生活满意度降低的可能性最大。可能的解释是,能够帮子女做家务,体现的是老人“老有所用”的价值感。与享有自己养老金的老人相比,不享有养老金的老人生活满意度在降低。可能的解释是,农村老人几乎没有收入来源,种地的收入微乎其微,加上年老体迈,种地也勉为其难,看似微薄的养老金收入对老年人的生活影响很大,然而在农村,年龄偏大的老人的养老金账户往往由子女代为保管,造成老人顾虑重重,这实际上体现的是老年人的经济保障问题。

四、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通过将个人基本特征、居住状况、经济状况、身心健康、医疗状况和社会支持等6个方面的因素分别与农村空巢老人和非空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与农村空巢老人和非空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相关的因素差别主要体现在:个人基本特征中的年龄在非空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上存在着显著差异,而在空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社会支持中的帮子女做家务在非空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空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社会支持中对政府福利服务的期待在空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非空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通过对农村空巢老人和非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序列logit回归分析发现,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主要受居住满意度、身体健康状况、日常医疗费用承担能力和看病的便捷度等方面的影响,可见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主要受老有所居、身体健康、病有所医的影响。农村非空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主要受居住满意度、经济满意度、身心状况、就医的及时度、与子女的关系质量、能不能帮子女做家务以及是否享有养老金等方面的影响。对于子女在身边的非空巢老人而言,除了居住、身体和医疗方面的因素外,老人能否及时就医,与子女的关系怎么样,能发挥余热帮子女做家务,能否支配自己的养老金等因素也是影响老人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二)讨论

对于农村老人而言,外出打工几乎没有可能,致使经济收入锐减,在经济上有严重的不安全感;身体因年轻时的积劳成疾而日渐衰弱,大多数的老人多少都会患有一些慢性病。子女通常外出打工或者另组家庭在本地务工,不管是空巢老人还是非空巢老人,与子女接触的时间都不多,极容易产生孤单寂寞的心情,如果再遇到配偶或家人死亡问题,对于老人心理上更是增加了沉重的负担。生活满意度是衡量老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那么如何提升农村老人的生活满意度进而提升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呢?

1.尊重老人需求,保证老人居住需求与环境的平衡。不管对于空巢老人还是非空巢老人而言,居住满意度均为影响老人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老人的生活质量一方面依赖于自身身体机能的健康、心理的满足,同时还依赖于他所在社会环境和物理环境,环境能为老人提供个体的活动空间并给予外在刺激的需求,研究表明,个人在适合他的生理、认知、情感需求和能力的环境中较能体验到较满意的生活[11]9-20。

居住满意度如何实际上是老人对自身所在物理环境主观评价的一个体现。对于农村老人而言,为儿子置办宅基地、娶妻、照顾孩子,这是自己必须尽的义务,出于对孩子的爱,却忽略了自己的居住条件,而实际上身体健康每况愈下恰恰需要的是良好的居住环境。对于老人跟孩子住在一起还是自己单独住的问题,追求自由的老人认为单独住舒服,身体不好需要照料的老人觉得跟子女一起住比较好。老年人往往对环境比较敏感,所以在为老人的居住安排考虑的时候,子女们一方面要改善老人的居住条件,另一方面应该尽量尊重老人的个人需求,使得老人的个人需求和环境达到平衡,减少因环境的改变而带来的压力。

2.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医疗保障水平,保证农村老人就医及时、快捷、安全。农村老年人文化程度普遍低,信息闭塞,自我保健意识差,身体健康是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儿。从民营医院车接车送免费体检、老人大包小包拿药,保健品、洗脚盆、饮水机等火爆售卖的现象,就能看出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的关注。营销的侵入正表现出农村医疗服务的缺位,村级卫生室往往成了卖药的地方,乡镇卫生院人才匮乏、技术落后,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就医需求,经济能力有限加上行动不便的老人往往难以迈进县级医院的门槛。针对农村老人改善身体状况的旺盛需求和改善身体状况盲目性之间的矛盾,建议村级卫生机构为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宣讲,并定期为老年人进行体检,建立个人健康档案,为老人建立个别化、有针对性的健康生活指南和就医建议。乡镇卫生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提供基本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必要时为病人提供及时的转院服务,快捷地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

3.老人与子女共同努力提升家庭互动质量。与子女的关系质量对老人生活满意度有显著性影响,这一研究结果是对社会情绪选择性理论的实证回应和支撑。社会情绪选择理论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交换会开始改变并且降低频率,社会交往圈子会逐渐地变小,但是在留存下来的关系中,情感的亲密度会越来越高,老年阶段老人会更专注于伴侣和子女等亲人间这种更稳固的情感依附关系[12]。可见良好的家庭互动对老人情感支持的重要性。要保持良好的家庭互动,保持情感的亲密度,需要老人和子女共同努力。对于老人来说:第一,要保持自己经济的独立,能够应付得起自己的日常生活,对自己的生活有一定的把控能力,在自己能力许可的范围内,偶尔为子女的生活补贴一下提升家庭关系的质量,尽量不要成为家庭中的负担;第二,适当地为子女料理家务,对改善家庭关系有一定的帮助。对于子女来说:第一,要察觉到,老人也有庞大的心理、人际、社交等需求,并且这些需求的满足能改善老人的身心状态;第二,帮助老人做一些日常家务,老人在乎的是亲子之间的互动过程;第三,主动地为老人提供经济支持,老人一辈子为了子女倾尽所有,此时的他们处于经济上劣势,理应有子女经济支持作保障。

4.建立村庄公共活动空间,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心理上的孤独烦闷对农村空巢老人和非空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均有影响,尤其是对农村非空巢老人影响更显著。村庄里年轻人外出打工,留下的是年迈的老人,村庄成了“空心村”,从老人们参与宗教活动的热情就能看出来他们精神生活的匮乏,宗教的世界观也许使他们的生命重新具有了某种意义。有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在生活上趋向于独立,但不一定喜欢个别化,不管是从邻居或者其它社区团体,老人会通过各种不同的策略以取得社会支援,女性比男性老人更善于建立并维持社会网络[13]214,教会也许成了老人与社会连接的桥梁之一。

农村公共活动空间也应该成为农村老人美好生活的重要平台。其一,它可以成为老人沟通交流的平台。老人们可以分享自己在不同阶段的美好回忆和生活经历,分享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当下的生活与过去建立某种连接,可以将自己与他人建立连接,建立新的友谊,非正式支持网络对老人生活帮助的作用不可低估。其二,它可以成为为老人赋权增能的平台,变“老了不中用”到“老有所用”。老人作为村庄发展历史的见证人,村庄事务的处理可以在这里多听听老人们的建议,有威望的老人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作为矛盾调解员。其三,它可以成为村庄文化传承的平台。文化传承中老人的力量不可或缺。但是,要想发挥好村庄公共活动空间的作用,可能需要政府、村民和社会工作者等社会力量的引导和介入。

[1] 高歌,高启杰.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河南省叶县的调研数据[J].中国农村观察,2011(3).

[2] 向运华,姚虹.城乡老年人社会支持的差异以及对健康状况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

[3] 向运华,姚虹.中国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7(2).

[4] 刘春梅,李录堂.陕西省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现状与需求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5] 王萍,李树茁.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影响的纵向分析[J].人口研究,2011(1).

[6] 刘西国.社交活动如何影响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 [J].人口与经济,2016(2).

[7] 曹清华.老年社会救助的兜底保障问题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

[8] 曾宪新.居住方式及其意愿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1(5).

[9] 唐浩,施光荣.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4(12).

[10] Baltes P,Baltes M.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Successful Aging:The Model of Selective Optimization with Compensation.[M]∥Successful Aging:Perspectives from the Behavioral Scienc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11] Nancy R Hooyman,H Asuman Kiyak.社会老年人(Ⅱ)社会取向[M].黄久秦,译.台北:华盛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12.

[12] Laura L Carstensen.Social and Emotional Patterns in Adulthood:Support for 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J].Psychology and Aging,1992(3).

[13] Ann McDonald.老年社会工作[M].施振典,译.台北:心理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空巢子女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