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信息化背景下的小型企业竞争优势研究

2018-01-16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8年1期
关键词:小型企业门槛竞争力

伦 蕊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一、引 言

信息化经济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企业竞争的时空限制,强力冲击着传统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方式。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对于大型、中型和小型企业来说,到底谁最善于利用信息化机遇?经济学家施蒂格勒提出的“适存论”为本文评判不同规模企业的竞争力水平提供了一种较为简捷的思路。根据“适存论”,最有效率的厂商是在市场上最易生存者,如果某类规模企业的产出份额在一段时期内呈下降趋势,它就是相对无效的规模形态。相反,产出份额呈长期增长趋势的规模形态就是有竞争力的[1]91。鉴于此,本文统计了2005-2014年间中国工业企业的规模结构演变趋势。数据统计于2010—2011年间出现断层是由于2011年国家统计局的标准调整。在这次调整中,小型企业的判定标准从原先的“年营业收入3 000万元以下”调整为“年营业收入2 000万元以下”。从表1中三种规模形态的横向对比来看,在大型企业产出份额持续显著下降,中型企业产出份额上下波动的同时,小型企业始终涨势坚挺。因此,相对于大型、中型来说,“小型”这种规模形态的竞争力提升趋势是可信的。

表1 2005-2014年中国工业企业规模结构演变表

数据来源:《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06-2015)

如果说小型企业相对竞争力的提升是真实的,那么这种提升是否与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相关?内部的信息化应用正在帮助小型企业获得可与大中型企业相媲美的运营效率、管理效能和战略能力。然而,当越来越多的企业深度融入到信息化这一时代洪流之中,内部的信息化小环境与外部的信息化大背景彼此对接,网络节点数量的快速增长推动网络价值的迅猛提升。此时,信息化对于小型企业产生了革命性的新意义,开始从内部的效率和能力拓展到基于外部网络化环境的新生获利机会。由此,本文基于社会信息化视角探讨小型企业的竞争力提升现象,以期帮助小型企业明确信息化背景下更为有效的竞争优势构建路径,实现内生性的可持续成长。

二、研究述评、理论发展与假设提出

(一)传统视角下的小型企业竞争优势研究

随着企业竞争力研究的不断深化,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大型、中型、小型企业竞争力的此消彼长现象,并尝试从以下角度对小型企业的竞争优势作出解释:第一,规模报酬递减。企业规模的扩张最终会遭遇组织成本方面的障碍,导致效率下降。Dhawan使用美国上市公司1970—1989年间的面板数据,在用企业生存概率对平均利润率进行调整后,验证了小型企业更有效率的命题[2]。第二,专业化分工与交易效率的改善。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英国、法国、奥地利、韩国、台湾和香港等地,研究者们均发现了企业平均规模下降的历史趋势[3],学者们一致性地在分工、专业化与交易效率的概念框架下解释这一现象。第三,创新活力。Naldi和Davidsson发现,在产业成长的早期,在创新和熟练劳动力的使用相对比较重要的行业,以及近于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小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表现出明显优势[4]。第四,高度复合的市场结构。Kim和Hemmert认为东亚地区转包型小型企业的竞争行为和绩效受到商业环境的深刻影响[5]。高度复合的市场结构(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变性)为小型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市场机遇。

综上,现有研究对于小型企业竞争力的剖析涉及到多种认知角度,但各条思路自成体系,难以描述问题全貌。本文认为,信息化或许是一条能将它们串联起来的逻辑主线:信息化赋予组织更强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效能(效率论),对内有效地控制成本和改善产品品质(规模报酬论、创新论),对外更好地迎合顾客需求(市场论)和寻求战略联盟(分工论),从而为小型企业构铸起坚固的竞争优势。

(二)信息化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

随着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虚拟制造等信息化经济模式的蓬勃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索信息化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作用:第一,信息化带来的内源性竞争优势。内部结构驱动论将信息技术看作一种能够扩大企业与竞争对手间差异程度从而保住并延续其竞争优势的战略资源。信息化进程通过与企业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知识管理等有机融合,形成多维度的独特资源或能力。第二,信息化带来的外源性竞争优势。迈克尔·波特从外部动态环境的角度分析了信息技术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战略意义。信息技术推动企业积极开发与创新运营管理模式;信息系统帮助企业在细分市场准确识别并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在提升企业对替代品的竞争优势的同时,增强企业对买方的议价能力;信息技术帮助企业广泛搜寻供应商信息,从而削弱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信息技术投资无形中抬高了新进入者所面临的技术和资本壁垒。尤其是当企业依托信息化平台,与供应商、销售渠道、用户之间形成高效协作的价值联合体时,会对新进入者构成实质性威胁。第三,信息化带来的集成型竞争优势。内外集成理论实质上是从内外叠加驱动层面探讨信息化建设改变企业价值链和提升竞争能力的机理。IT投入的商业价值依赖于企业的内、外部因素,它必须与企业内部资源、利益相关群体和宏观环境进行整合才能为企业创造商业价值,并提升竞争优势。

(三)以信息化为切入点的小型企业竞争优势研究

当前,以信息化为切入点的小型企业竞争力研究大都证实了信息技术对于小型企业建立并维持长期竞争优势的积极作用。但纵览这些文献,发现还有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探究:

问题1:社会信息化是否提升了小型企业的相对竞争力。

对于大型、中型、小型企业来说,信息化对谁最有利呢?现有研究似乎还未能给出明确答案。

在社会信息化背景下,小型企业对内组建敏捷的信息共享网络,追求高效的运营管理和资源配置;对外架构稳定的信息沟通网络,追逐共赢的社会资本和市场价值增殖。建立在跨组织信息化平台之上,由小型企业组成的专业化竞争簇群,打破了“规模经济”效应被大型企业所独享的传统。当信息化网络下的分工和协调机制推动着现代产业分工向零部件专业化以及工艺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小型企业通过嵌入网络簇群,最大程度地提高其专用性资产的使用效率,在价值链的某一节点实现规模经济。同时,嵌入网络簇群的小型企业还可以通过网络成员的聚集和协作,共享基础设施、终端市场、专业化市场、声誉以及各种信息等外部市场资源,获得来自外部网络的规模经济。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1:

H1:社会信息化有助于提升小型企业的相对竞争力。

问题2:社会信息化提升小型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机制到底是低成本还是差异化。

信息化推动企业竞争力增强的前提是通过正确的竞争策略去发挥作用。信息化背景下的常见竞争策略不外乎低成本与差异化这两种模式[6]14-50。

信息化背景下的小型企业低成本优势构建,具体途径有:一是信息化使小型企业的制造成本快速下降。由先进的小型设备组成的多品种、小批量、快速反应的柔性制造系统同样能以极低的生产成本制造出高品质的产品,过去由大中型企业独享的规模经济优势不再是小型企业发展的“拦路虎”[7]。二是信息化使小型企业的管理成本快速下降。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小型企业在获取、传递、利用信息资源方面变得更加灵活、快捷、广域和开放,产生信息效率效应,逐渐获得可与大中型企业相媲美的管理效率。三是信息化促使小型企业更多地利用外购网络,弥补其在原材料、零配件制造方面的成本劣势。

信息化背景下的小型企业差异化优势构建,具体途径有:一是信息化提升小型企业面向市场的研发设计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系统、计算机辅助开发环境、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活动的设计(DFX)系统等数字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拓展了小型企业研发创新的宽度、广度与时效性。二是信息化提升小型企业的营销推广能力。信息技术使商业活动和经济交易逐渐摆脱时空限制,降低小型企业进入竞争市场的门槛。小型企业还可藉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用户之间的信息共享,提升其对竞争方向的研判能力。三是信息化帮助小型企业在更大的价值链网络内寻求具有互补功能的结点,共同完成体现客户具体要求的量体裁衣式的生产。

信息化为小型企业竞争优势的构建提供先足导向和后盾支持,构建路径既可能是外向性地追求差异化优势,也可能是内向性地培育低成本优势。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2和假设3:

H2:信息化通过提升小型企业的低成本优势,进而提升小型企业竞争力。

H3:信息化通过提升小型企业的差异化优势,进而提升小型企业竞争力。

问题3:社会信息化推动小型企业的竞争力提升是否存在门槛效应。

信息化是一个渐进的动态过程,小型企业竞争战略的有效性很可能会随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演化而不断波动。王印红和谭章禄依据信息技术的集成度和数据的共享度,将信息化进程划分为基础应用、应用集成、企业集成和社会集成四个阶段[8]。在社会集成阶段,企业与业务伙伴、交易中介方、银行、税务、海关、商检、物流、保险等社会各部门以价值链形式紧密结合。显然,在以大量信息化企业的高密度联通为主要特征的社会集成阶段,信息孤岛或信息断层现象随着产业链信息化、产业集聚区信息化的推进而日渐减少,小型企业借助外部网络弥补自身短板,得以在更广阔的范围中挑选优质的原材料和零配件供应商,基于更充分的资讯去响应顾客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在更高效的信息共享平台上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同研发。可以说,建立在全社会信息化基础之上的网络经济,整合和盘活了小型企业的信息化设施,使个体竞争力与群体竞争力产生协同,企业的信息化绩效也将随之迅猛增长。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4和假设5:

H4:信息化对于小型企业低成本优势的提升作用存在门槛效应。

H5:信息化对于小型企业差异化优势的提升作用存在门槛效应。

本文拟通过以下步骤验证上述的三个问题:第一,建立面板回归模型,检验社会信息化对于小型企业相对竞争力的影响作用。第二,如果社会信息化对于小型企业竞争力的积极作用得到证实,接下来分别检验低成本和差异化因素在信息化与小型企业竞争力之间的中介作用。第三,如果低成本和差异化变量的中介作用得到证实,则继续检验在信息化助力小型企业实现低成本优势和差异化优势的过程中,是否存在门槛效应并确定具体的门槛值。

三、计量分析

(一)社会信息化是否提升了小型企业的相对竞争力

1.模型、变量与数据。本文将产业内小型企业市场份额的提升视为小型企业的竞争力提升,构建动态面板模型检验信息化因素在小型企业竞争力提升过程中的的作用方向和影响力大小。具体模型如下:

Small-proi,t

=c0+c1Small-proi,t-1+c2Informationi,t+

c3Privatizationi,t+c4Industrializationi,t+

c5Loss-surfacei,t+φi+εi,t

(1)

其中,i、t表示第i个观测单元第t期的相应指标,c0是常数项,ci(i=1,…,5)为回归系数,φi为非观测个体固定效应,εi,t为随机扰动项。

Small-pro是因变量,表示小型企业的竞争力水平,是小型企业销售收入占行业总销售收入的比重。

Information是解释变量,表示社会信息化水平。使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各省信息化指数逐年监测数据。

控制变量包括:工业民营化程度(Privatization),用工业总资本中民营资本的比重表示;地区工业化水平(Industrialization),用工业增加值与地区GDP的比值表示;市场景气程度(Loss-surface),用工业亏损总额与工业利润总额的比值表示。

本文的空间截面来自于中国除西藏外的31个省市。为保持统计口径的一致,研究区间划分为2005-2010年和2011-2014年两个时间段。

各省历年的信息化指数取自相应年份的《中国信息年鉴》,其余数据来源于相应年份的《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不同年份数据已进行可比化处理。

2.实证结果及分析。本文采用被广泛用于解决内生性问题的系统广义矩估计(Sys_GMM)方法进行参数估计,所有回归均为Sys_GMM两步法估计结果。

本文用ADF检验、LLC检验和PP检验三种方法对所有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所有变量均能够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至少通过其中的两项检验。因此,认为上述变量能够直接用于计量分析。

表2中模型1和模型2是以小型企业销售收入比重为因变量的回归结果。为确保估计结果的稳健性,以小型企业利润额比重为因变量估计了模型3和模型4。从检验统计量来看,Arellano-Bond检验表明采用一阶自回归的动态面板模型是合理的。Hansen检验表明工具变量的选择是可靠的。根据这两类检验,可以认为Sys_GMM估计是有效的。由表2可知,信息化确实是促使小型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因素之一,并且该结论显示出较好的稳健性。H1成立。

滞后一期因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均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说明小型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具有累积效应。地区工业化进程对小型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促进作用得到部分证实,说明更庞大的工业体系有可能为小型企业成长提供了市场保障和服务支撑等利好。另外,小型企业在萧条市场中的生存能力似乎更强,但该结论不够稳健。

表2 回归分析结果表

注:***、**、*分别代表显著性水平为1%、5%和10%,括号内为回归系数的T检验值,下同。

(二)社会信息化提升小型企业竞争力的途径是低成本还是差异化

由于总效应检验已在前文分析完毕,考虑到动态面板模型能够更好地反映中介效应发生过程中原因变量与结果变量在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因此本文继续建立下列动态面板模型进行后续检验。模型的具体设定如下:

Mediatori,t

=a0+a1Mediatori,t-1+a2Informationi,t+

a3Privatizationi,t+a4Industrializationi,t+

a5Loss-surfacei,t+ηi+ωi,t

(2)

Small-proi,t

=b0+b1Small-proi,t-1+c′Informationi,t+

b2Mediatori,t+b3Privatizationi,t+

b4Industrializationi,t+b5Loss-surfacei,t+

σi+νi,t

(3)

式(2)中的Mediator表示中介变量,我们将其设定为Cost(销售收入成本率)和ROS(销售收入利润率)两种形式。Cost是主营业务成本与销售收入的比值,用于检验信息化提升小型企业低成本优势的作用机理。ROS是利润额与销售收入的比值,用于检验信息化提升小型企业差异化优势的作用机理。采取差异化战略的企业会凭借产品特色获得超额利润,因此我们以销售收入利润率的高低判断企业获取差异化优势的程度。式(2)和式(3)中的控制变量设计和数据来源同式(1)。

2.实证结果及分析。

表3中模型5和6、9和10分别检验了不同时段Cost因素的中介效应,模型7、8、11与12检验了ROS因素的中介效应。表中大部分变量的符号都符合预期,但模型5中Information对Cost的回归系数不显著,模型9中该系数变得显著,这一现象值得关注。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硬件设备、软件、网络、集成测试、数据移接、人员培训等初始投入,特别是其中个性化模块的定制开发成本较高。这些早期的固定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信息化的成本削减作用。但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普遍提升和IT厂商的技术革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投入呈长期下降趋势,尤其是信息化标准模块的集成成本随着市场规模的迅猛增长而下降时,将更容易探寻到信息化与企业低成本优势在统计意义上的关联性。

根据中介效应分析原理,模型3中Information对Cost的回归系数不显著,因此低成本因素在信息化提升小型企业竞争力过程中的中介效应不能轻易下结论,需进行Sobel检验。计算得检验值z=1.16(p=0.25),可知中介作用不显著,假设H3在时间段2005—2010年间被否定。

在除模型5外的其余路径中,a和b均显著。

表3 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表

综上可以得出结论:ROS因素在信息化提升小型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中存在部分中介作用,H3成立;Cost因素的中介作用受时期变化影响,在2005—2010年间无中介作用,在2011—2014年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H2得到部分验证。由此可知,小型企业一开始是通过信息化建设更好地追踪市场需求、提升产品附加值,以构筑产品特色优势来响应信息化机遇。随着全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持续提升,小型企业充分利用了社会化协作体系所带来的整体效率,以零配件外包、大规模定制等方式克服自身的规模和成本劣势,实现了“低成本”和“差异化”的兼得,从而成为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最大受益者。

(三)社会信息化对小型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是否存在门槛效应

1.模型、变量与数据。本文采用 Hansen 提出的非线性面板门槛回归模型检验信息化发挥功效的门槛效应。将信息化门槛值作为未知变量引入模型,分别构建Information对Cost、Information对ROS的动态面板单门槛估计模型,模型具体表述如下(双重及多重门槛模型可由其扩展得到,本文不再赘述):

Costi,t=β0+β1Costi,t-1+β2Informationi,t﹒

I(exp≤θ)+β3Informationi,t﹒

I(exp>θ)+β4Privatizationi,t+

β5Industrializationi,t+

β6Loss-surfacei,t+ξi+ψi,t

(4)

ROSi,t=γ0+γ1ROSi,t-1+γ2Informationi,t﹒

I(exp≤ζ)+γ3Informationi,t﹒

I(exp>ζ)+γ4Privatizationi,t+

γ5Industrializationi,t+

γ6Loss-surfacei,t+ρi+μi,t

(5)

其中,门槛依赖变量和门槛变量都是Information,表明信息化的功效发挥要依赖于自身的建设进程。θ和ζ为待估的门槛值。I(·)为示性函数,如果括号中的表达式为真,I取1,反之I取0。式(4)和式(5)中的控制变量设计和数据来源同式(1)。

本文依次在不存在门槛、单一门槛和双重门槛的设定下对模型进行估计,表4为不同时期的门槛效应检验结果。从表4可知,信息化在提升小型企业差异化优势和低成本优势的过程中均存在单一门槛效应,该结果均至少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

表4 门槛值的检验表

经过示性函数变换,动态面板门槛模型中包含两个分别代表不同指数水平的信息化变量,用于捕捉信息化指数对小型企业竞争优势的非线性影响。对于信息化提升企业差异化优势的门槛模型,2005—2010年数据和2011—2014年数据的估计结果可以互为印证。对于信息化提升企业低成本优势的门槛模型,只有2011—2014年这一组面板数据,为提高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将原先的销售收入利润率定义为Cost1,同时使用企业总资产周转率指标作为Cost2用于对比分析。Cost1反映企业的成本效率维度,Cost2是销售收入与总资产的比值,反映企业的资产集约利用维度(见表5)。

表5 面板门槛模型估计结果表

从模型13和14可知,代表不同指数水平的信息化变量对被解释变量Cost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当指数水平逐渐越过[0.607,0.632]这一区间时,信息化在帮助构建小型企业低成本优势方面的功效开始凸显。这表明社会信息化水平对于小型企业低成本优势的构建也发挥着非线性影响。H4成立。

从模型15和16可知,代表不同指数水平的信息化变量对被解释变量ROS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当社会信息化指数逐渐超越[0.565,0.581]这一区间时,信息化的功效发挥将出现急剧跃升。这表明,社会信息化水平对于小型企业差异化优势的构建发挥着非线性影响。H5成立。

模型13、14与模型5的结论能够相互印证。根据2011—2014年间的回归结果,信息化对小型企业低成本优势的功效发挥存在门槛值0.632。查阅原始数据,发现在2005—2010年间,有62.0%的样本达不到这一信息化指数水平,因而在模型5中,信息化对于小型企业构建低成本优势的积极作用未能通过统计显著性检验。

综上,伴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持续演进,小型企业有必要因时制宜地调整其竞争战略。在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应用和应用集成阶段,企业应以差异化战略为主,不必过度追求成本控制目标。进入到企业集成阶段后,应继续大力推进其差异化战略,此时为推进战略的相关支出将彰显成效。到了社会集成阶段后,企业将借助内、外部信息化网络的力量,实现低成本与差异化优势的兼得。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使用2005—2014年间中国31省市工业部门的面板数据检验发现,社会信息化确实促进了小型企业相对竞争力的提升。信息化背景下的小型企业竞争优势构建存在着低成本与差异化的不同路径,但路径的通畅与否还与信息化的发展阶段有关。进一步的门槛检验证实了社会信息化水平对于小型企业竞争优势的构建发挥非线性影响,信息化因素的功效发挥会在信息化指数水平越过门槛值后出现跃升。

作为全社会最大的信息资源拥有者、开发利用者以及推动传播者的政府部门,应结合当前社会信息化的历史趋势来重新认识小型企业的竞争力问题。要充分发挥其积极参与、统筹规划、整体协调的作用,制订、落实有利于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政策体系。营造社会信息化的基础环境,促进各种新型媒介平台等第三方服务的群体崛起。在大力推动各类经济主体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同时,促进各独立系统之间形成广泛而富有建设性的密切联系,帮助小型企业通过网络嵌入获取外部异质性战略资源。

对于意欲借助信息化机遇实现竞争力提升的小型企业来说,可重点关注以下方面:第一,结合企业竞争战略确立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点、阶段性任务与目标定位。要因应环境条件灵活调整竞争战略,在不断坚持和强化其差异化战略导向的同时,适时启动依托于社会网络环境的低成本战略,以期实现两种竞争优势的互补与协同。第二,以互联互通、整合集群、共享协同的基本理念进行信息化管理,关注企业信息化系统对外部信息化大环境的链接功能,防止出现信息化孤岛。第三,及时追加在信息技术设备及其应用、信息系统开发等领域的基础设施投资。面临资金压力的小型企业可考虑利用各种形式的云服务平台“抱团网行”[10]。第四,迈出从信息化投入到信息化能力的关键一步。从信息化商业伙伴、信息化外部联系、信息化战略思维、信息化业务流程整合度、信息化管理以及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入手,着力培育企业的整体信息化能力。

[1] [美]乔治·J·施蒂格勒著;王永钦,薛锋译.产业组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 Dhawan R.Firm Size and Productivity Differential: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a Panel of US Firms[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2001,44(3).

[3] Liu P W,Yang X K.The Theory of Irrelevance of the Size of the Firm[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2000,42(2).

[4] Naldi L,Davidsson P.Entrepreneurial Growth:The Role of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Acquisition as Moderated by Firm Age[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4,29(5).

[5] Kim J J,Hemmert M.What Drives the Export Performance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Subcontracting Firms? A Study of Korean Manufacturers[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16,25(2).

[6] Boar B H.Practical for Align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th Business Strategies:How to Achieve a Competitive Advantage[M].New York:John Wiley & Sons,1998.

[7] 伦蕊.信息化、成本优势与小企业的规模有效性[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10).

[8] 王印红,谭章禄.信息技术时代企业信息化阶段模型研究[J].管理现代化,2007(3).

[9]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5).

[10] 雷蕾.网络时代零售业上市公司效率及微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5(6).

猜你喜欢

小型企业门槛竞争力
门槛杂说
网络作家真的“零门槛”?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小型企业迎来内控规范“春天”
《小型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开始征求意见
服务外包提升中国新的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让乡亲们“零门槛”读书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