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数学阅读模式,发展学生阅读能力
2018-01-15张林
张林
摘 要:阅读不仅仅是语文老师的事,数学课堂上同样需要阅读。为了探究数学阅读模式,发展学生阅读能力,在此背景下,笔者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通过小学低段数学绘本、小学中段数学童话、小学高段数学文化、家校联合阅读等方式,不仅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还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激情。
关键词:数学阅读;阅读能力;课堂模式
数学不仅是一门人类生存在社会上必学的学科,更是一种全球共通的交流语言,它包括文字语言、图表语言、符号语言、数学术语和原理公式等。因此,数学课是基于语文阅读基础上的再学习,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数学教师无论在课堂还是课外都要关注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在阅读中帮助他们整理书中的数学知识。
但是就目前的数学阅读形式来看,主要存在着以下现象:教师布置阅读作业,学生敷衍了事,只关注了阅读材料中的结论;阅读材料缺乏趣味性和新鲜感,学生阅读兴趣不浓;教师没有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学生不愿意看数学课本。
针对当前小学生数学阅读现状,笔者在各个年级开展了小学数学阅读课的教学实践,先为他们提供了丰富有趣的数学阅读素材,再教给他们数学阅读的方法,最后通过课堂内外的数学阅读,共同发展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一、小学低段数学阅读课:利用数学绘本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小学低段学生的认知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对同一件事情的关注时间短、注意力不集中,所以在小学低段的数学阅读课上我们选择了图文并茂的数学绘本,不仅能吸引学生的阅读注意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知道“米”和“厘米”间的进率,并且学会简单的测量,笔者就选择了“从小爱数学”系列中的数学绘本《国王的新衣有多长》。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绘本阅读,我们认识了厘米和毫米这两位好朋友,知道了凡是厘米无法测出的部分,毫米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帮他们解决。快看,这里有一条更长的绳子,请你试着用尺子量一量。在测量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微视频,请你看一看我们应该怎么测量。
生:测量时绳子的一端要和尺子的0刻度对齐,然后读出尺子的最后刻度。
师:那请你拿出信封里的绳子,用尺子量一量吧!
生:我的尺子是20厘米,我量了5次,5个20相加是100厘米。
师:我们再来看看绘本中是怎么测量的。“厘米,厘米,快来测量一下吧。”厘米们整整齐齐地站到绳子附近,一个挨一个地紧紧贴在一起。10个、20个、50个……要想量出这根绳子的长度,还需要很多厘米呢。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又发生了……厘米们遇到了从对面走来的长长的家伙。“哇!你这家伙真够长的。你叫什么名字啊?”“快让开,这种事情得我出马,我叫‘米。英文缩写是‘m。”
在这节数学绘本阅读课中,绘本里的故事通过拟人化的方式深深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感悟到数学的好玩。而且,绘本里的文字不仅包含着数学知识,还是学生识字的好帮手,打开了他们的阅读之门。
二、小学中段数学阅读课:利用数学童话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数学童话,是适合小学中段三、四年级学生阅读的素材之一。当数学童话作者把一些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融入有趣的故事情境中,让学生一边阅读故事一边解决故事中的数学问题,能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意识。
比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时,为学生开设了一节中段数学阅读课《巴依种果树》。笔者先为全班学生提供了这个数学童话故事,引导他们找出关键词语、数据和句子,用图表或符号整理信息、分析信息找出规律。
师:同学们,请你读一读数学童话《巴依种果树》,边读边圈一圈童话故事中的数学信息。
生:故事中巴依老爷对长工说:“每行3棵,种满8行。”原来果树只种了9棵,剩下的15棵被阿凡提送给了穷人们。
师:是的,这就是数学童话中为我们提供的数学信息。(课件出示)一共9棵,种8行,每行3棵。你能想象出这些果树是怎么种的吗?请你在练习纸上画一画。
生1:我画的是这样的,用了9棵果树。
生2:不对呀,只有3行,题目中要种8行。
生1:这里横的有3行,竖的也有3行,还有斜的算2行,一共就有8行了。
师:真会动脑筋,我们再来动脑筋想一想这两个问题:(1)如果7棵树,要种6行,每行3棵,怎么摆?(2)如果10棵树,要种5行,每行4棵,怎么摆?(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全班汇报交流)
师:学到这里,我们回忆一下是怎么阅读数学童话故事的?
生:我们先是阅读这个数学童话故事,再整理出故事中的数学信息,最后就是自己解决这个数学问题。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教给了学生阅读数学故事的方法,能帮助他们以后阅读数学故事不仅仅是看故事中的精彩情节,还应该学会思考故事中的数学问题。
三、小学高段数学阅读课:利用数学文化启迪学生在阅读中思考
数学文化,是古代人们在探究数学过程中遗留下来的数学史料、数学思想和数学应用等。教师借助小学高段数学阅读课既能帮助学生了解数学文化,还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
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因数和倍数”一课时,笔者先出示了挖宝藏的游戏规则,让学生在自己阅读和尝试探究中发现挖宝藏的秘诀。
师:咱们先看游戏规则:(课件出示)两人从1开始依次轮流报数。每人每次最少报1个数,最多可报2个数,谁先报到9谁就获胜。想知道秘诀吗?是老师直接告诉你,还是自己去研究?
生:我们自己研究。
师:为了便于研究,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学习单。现在请你们同桌两人边玩边思考怎样报数才能保证抢到9?注意这次玩不在胜负,而在于研究出必胜的秘诀。同桌边玩边思考怎样保证能抢到9,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师:大家在玩的过程中都有不同的发现,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不抢7和8。
师:不抢7和8那要抢到多少呢?
生:要抢到6就赢了。
师:为什么刚好抢到6就会赢了?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古典数学游戏的规则,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阅读和理解能力,在理解游戏规则的基础上展开双人游戏对弈,在对弈中发现和总结出取胜的秘诀。这样的数学文化阅读课,不仅向学生传递了我国乃至世界的数学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还能体会到古人的聪明智慧,感受数学的美妙与神奇。
四、家校合作:利用家庭力量延续数学阅读的强大魅力
学生的数学阅读不仅是学校课堂上的事,家庭中的亲子阅读也是一件很好的亲子活动。为了延续数学阅读的活动,笔者根据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全校提供了数学阅读书目推荐表,比如给一二年级学生推荐“从小爱数学”绘本、“数学帮帮忙”绘本、《好玩的数学绘本》、《天哪!数学原来可以这样学》、《我超喜欢的趣味数学书》(1、2年级)等;给三四年级学生推荐《李毓佩數学童话集》、《马小跳玩数学》、《奇妙的数学》、《好玩的数学(趣味数学专辑)》、《数学花园漫游记(趣味数学专辑)》等;给五六年级学生推荐《汉声数学绘本》、《帮你学数学(院士数学讲座专辑)》、《数学魔术:84个神奇的数学小魔术》、《三车同到之谜(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数学在哪里》等数学阅读书籍。
当然,为了监督学生在家里的数学阅读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家长进行拍照打卡或者组织学生画手抄报、写数学日记等,在学校里针对学生的数学阅读情况进行合理的评价和奖励。当全班学生形成数学阅读的氛围后,学生就会在指定时间进行数学阅读,逐渐让数学阅读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
总之,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最佳时期,在这个阶段里学生学习数学阅读的方法,开展课前预习式阅读、课后复习式阅读、针对性查询式阅读、系统性通读式阅读、温故知新回头式阅读等,在阅读中学会读懂数学符号和图形语言等,努力加强学生的数学理解与思考能力,实现从具体到抽象、从零散到逻辑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