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学习“起点”,找到教学“启点”
2018-01-15刘静
刘静
摘 要:确立学生数学学习起点是数学教学展开的前提和保障。学习起点包括“逻辑起点”“现实起点”和“生成起点”。只有把握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点,才能精准、预设、调适数学教学“启点”。动态把握学生数学学习起点,能够将学生数学学习带入一个崭新境界。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习起点;教学启点
新课程改革至今,教学有效性得到普遍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效性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决定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数学教学预设。教学预设依靠什么?显然,依靠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起点的把握。很多数学教师只是把握了数学教学的应然起点,而遮蔽或遗忘了数学教学的实然起点,由此导致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引导、启发的越位或缺位。因此,把握学生数学学习“起点”,能够找到数学教学的“启点”。
一、确定“逻辑起点”,精准教学“启点”
“逻辑起点”数学教学最为基本的问题,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的效度。所谓“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数学学习应当具备的知识基础。由此可见,研究学生数学学习的逻辑起点,就是要从数学知识体系视角展开,找准数学知识的生长点、生成点和生发点。笔者认为,确定数学教学的逻辑起点,能够精准数学教学的“启点”。
研究数学教学的“逻辑起点”,需要教师深度把握教材。众所周知,教材是数学教学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数学教学的脚手架。因此,教师要将自己“摆进去”,从编者的视角研究教材,从学生的视角研究教材,从教学的视角研究教材。不仅研究本册教材,而且还要研究整套教材。不仅研究本套教材,而且还要研读其他版本的教材,比如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把握数学教学的重点、难点,才能把握整个知识体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领会了编者的独特意图,只有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了合适的教学目标,才能形成有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策略。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教材《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为例,教材一共安排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在教材中的不同安排,其侧重点是不同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每一部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旨趣,扎扎实实落实学生数学学习。比如《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其主要教学内容可以分为“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四类,这四类都是“不进位、不退位”计算。因此,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深刻感悟到:十位上的数加减十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加减个位上的数。从而为后面的“进位加”“退位减”的竖式计算、口算等的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然,“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必对教材顶礼膜拜,不必奉教材为圭臬,照本宣科,而应以教材为载体,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在钻研教材时,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灵活地运用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让教材服务于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教材。如此,教材就是确立学生数学学习起点的“活”源泉。
二、估测“现实起点”,预设教学“启点”
在确立、研究学生数学学习起点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往往关注数学学科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关注到了数学知识的“逻辑起点”,但却忽视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现实起点”。严格地说,学生数学学习的“现实起点”是不确定的,因为学生由于知识经验、认知倾向、思维特质等的不同,使得学生数学学习起点呈现出差异性。但教师却不能因此而漠视、忽视学生数学学习的“现实起点”。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估测学生数学学习“现实起点”,将学生群体性学习起点和个体性学习起点结合起来,从而预设出不同教学方案、设计,预设不同的教学“启点”。
比如一位教师教学《认识百分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处理得极为琐碎。从生活中的百分数到百分数的读写,从百分数的意义到百分数与分数的关联,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疲。一节课下来,尽管教师面面俱到,将所有知识和盘托出,但学生却把握不住要点,云里雾里、囫囵吞枣。另一位教师,则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用高观点驾驭,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通过学生生活中的一道简单问题——“一份文件,已经复制了80%”,让学生卷入对关键句的改写之中。如有学生改成“未复制的占全部文件的20%”;有学生改成“已经复制的文件与全文件的比是4∶5”;有学生改成“已經复制的是未复制的4倍,未复制的是已经复制的1/4”;有学生改成“已经复制的比未复制的多3倍,未复制的比已经复制的少3/4”,等等。通过学生的自由改写,将分数、比、百分数、倍、份数等临近概念融入其中,形成了沟通紧密、版块清晰的整体。
教师对比百分数与分数,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还拓展、衍生了十分数、千分数、万分数等分率。在此基础上,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厘清关系,将十分数、百分数、千分数、万分数等概括为十进分数,并将这些十进分数与分数进行对比,突出这些十进分数都表示一个数与另一个数之间的关系,都是一种率,这是百分率、千分率、万分率等的数学本质特征。对于十分数,有学生还举出了农业生产中的“成数”、商品定价中的“折数”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打破了教材的固化框架,提升了学生的思维。
对学生学习经验的不同解读,让教师基于不同的视角展开教学。第一位教师的教学亦步亦趋,按照教材的逻辑顺序,不敢越雷池一步;第二位教师却能够基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生活经验,打破教材的编排,用数学的高观点进行统御,学生的数学学习如同呼吸一样自然。他们不仅理解了百分数的本质,而且厘清了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联系,数学知识集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得到恰当地延伸。
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发展水平基础之上。学生数学学习的“现实起点”不同于“逻辑起点”,“逻辑起点”通常是单一的、静态的,而“现实起点”却是多元的、动态的。只有把握、预测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现实起点”,教师才能充分地、多元地进行有效预设,从而形成不同的学案。而只有充分、有效的教学预设,才能让数学教学诞生出无法预约的精彩生成。
三、顺应“生成起点”,调整教学“启点”
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现实起点,教师不仅要让其暴露出来,而且要进行顺应。这就是“教”服务于“学”、服从于“学”,这就是真正的“以学为本”。学生数学学习的逻辑起点是静态的,而现实起点却是动态的。在数学教学中,伴随师生、生生的互动,伴随学生数学学习的行进,学生的学习起点就会发生变化。因此,教师同样不能囿于对学生课前学情调查,而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动态把握、引导。顺应学生数学学习的“学习起点”,进而调整教学的“启点”。
例如,笔者教学《认识厘米》(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其主要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五个方面,一是让学生体验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二是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三是让学生认识直尺,四是让学生学会测量物体、线段的长度(包括从起始刻度0开始测量和不从起始刻度开始测量),五是画出指定线段的长度。课前的学情调查显示: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长度单位有了一定的认知,知道了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知道了直尺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等,但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产生统一的长度单位,对长度单位必要性体验缺失,对厘米的表象模糊,对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存在认识和操作误区,往往从直尺的顶端开始测量,而不是从0刻度或者其他刻度开始测量。基于此,笔者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身体上的“尺”测量物体长度,形成不同的结果,由此让学生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揭示出长度单位——“厘米”。接着,笔者出示长度大约为“1厘米”的物体,如图钉、田字格、大拇指等照片,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然后,将一个个长度为“1厘米”的线段串接起来,给它们添上刻度,形成“直尺雏形”。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学生都认识到:直尺为了防止磨损,通常前面都要留一些地方不标刻度。从而,学生原有认识得到了提升,测量物体能够自觉地从刻度开始量起。为顺应学生学习起点之改变,笔者将原先教师引领学生“测量物体的长度”这一活动,改为由学生自行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启点的改变,更充分地发挥了学生主觀能动性。
伴随数学课堂教学的展开以及学生学习进程的深度推进,就会不断地生成许多不同于课前学情调查的新的起点。一般而言,这些“新学习起点”比“旧学习起点”更上位,因而教师可以改变原先的教学预设。只有教师在教学中根据课堂实际,读懂学生的认知状态,读懂学生的思维密码,才能有效地调整数学教学“启点”,调适学生数学学习“起点”,让数学教学更具实效性。
研究学生数学学习“起点”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话题。站在学生数学学习起点上预设教学,及时调适固化的教学流程,灵动而富有弹性地处理数学教学出现的各种意外,才能让学生数学学习走向优质高效。只有从学生数学学习起点出发,动态地把握生成点,才能将数学教学带入一个崭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