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锁骨上效果观察

2018-01-15赵立梅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7年12期
关键词:臂丛神经阻滞超声引导治疗效果

赵立梅

【摘要】目的:对超声引导在对经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70例進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单纯手法解剖学定位进行定位,观察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进行定位。对两组患者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率以及麻醉效果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阻滞起效时间明显明显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阻滞完善率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麻醉优良率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在对经锁骨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能够有效的缩短阻滞起效时间,提高阻滞完善率,并且能够有效的提升麻醉的优良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锁骨上;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12--02

传统的经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会因麻醉实施者经验不足、神经解剖变异以及患者不配合等因素受到影响,成功率一直不太理想[1]。我院以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70例进行上肢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之分为两组,分别以常规经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以及超声引导经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方法进行麻醉定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将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70例进上肢手术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人。观察组35例患者中,有22例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患者在20~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47±8.34岁。对照组35例患者中,有20例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患者在21~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52±9.47岁。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将1%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和2%盐酸氯普鲁卡以1:1的比例混合成20ml混合液对患者进行麻醉,对照组将患者胸锁乳突肌外侧缘与锁骨交点外侧约2.5cm处或者其外侧约患者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宽度,锁骨上约1cm处选为进针点反复进针5次找不到异感者触及第1肋完成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采用便携式超生定位仪进行定位,将定位仪探头的放置在患者锁骨上凹处,以超声图像为辅助对患者的锁骨下动脉以及第一肋进行确认,上臂丛神经位于锁骨动脉的外侧、第1肋的上方,在超声图像中是呈团絮状的低回声神经组织,对探头的位置进行调整,使探头尽可能的与臂丛神经保持垂直,确保所获得的超声图像为最佳角度。以2ml的2%利多卡因进行皮下浸润后,从超生探头的测外外侧方刺入刺激穿刺针,以平面内技术,使穿刺针能够在超声束的长轴内行进,确保针体和针尖在超声图像中始终保持可视状态。当针尖抵达目标神经组织时,通常会有“突破感”,回抽无血后注入2ml生理盐水,对针尖的位置进行确认,随后将局部麻醉药注入,如果局部麻醉药的扩散效果不好,应对针尖的位置进行适当的调整,务必确保局部麻醉药将所有的臂丛神经包围。

1.3 疗效判定:在手术过程中患者没有感受到任何疼痛,并且没有应用任何药物进行辅助麻醉,麻醉效果为优;在手术过程中患者感受到轻微的疼痛,需应用少量的镇静镇痛药物进行麻醉,麻醉效果为良;患者疼痛难忍,需要改用全身麻醉进行麻醉,麻醉效果为差。麻醉效果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2]。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s”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采用“%”的形式表示,比较结果采取t检验以及卡方检验,若P<0.05,说明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3]。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阻滞起效时间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桡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以及尺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阻滞完善率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桡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以及尺神经阻滞完善率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麻醉优良率对比

观察组35例患者中,32例患者麻醉效果为优,3例患者麻醉效果为良,0例患者麻醉效果为差,麻醉效果优良率为100%,观察组35例患者中,16例患者麻醉效果为优,10例患者麻醉效果为良,9例患者麻醉效果为差,麻醉效果优良率为74.2%,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麻醉效果优良率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

3 讨论

经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能够迅速起效并且预见性较强,在临床麻醉中应用较为广泛[3]。这是因为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作用于臂丛神经主干,在该水平上,第1 肋与锁骨组成的狭小空间内头尾轴方向,有三条神经全部集中在这,他们能够对上臂运动、感觉及交感进行支配,对于肘、腕及手部的手术,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效果较好[2]。传统的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主要通过解剖结构和“突破感”进行定位,但传统的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并不理想,并且这种“盲探”很容易出现神经损伤、误入血管、局麻药中毒、气胸等并发症。

本研究对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70例进行上肢手术的患者进行研究,从结果中可以看出,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阻滞起效时间明显明显更短,患者阻滞完善率明显更高,患者麻醉优良率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在对经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能够有效的缩短阻滞起效时间,提高阻滞完善率,并且能够有效的提升麻醉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蒋京京,何星颖,石学银,等.超声引导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28(4):381-383.

谢红,傅志海,王琛,等.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入路单靶点或三靶点注射法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0,30(2):184-187.

佘高明,聂偲,刘育勇,等.超声引导双侧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在肩周关节松解术中的应用[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5,35(8):1193-1196.endprint

猜你喜欢

臂丛神经阻滞超声引导治疗效果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对上肢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观察及对血清IL—6和IL—10的影响
超声引导下不同硬化剂注射治疗肝囊肿的临床效果评价
比较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
超声引导下三种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效果观察
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麻醉下手法肩关节松解的临床观察
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麻醉下手法肩关节松解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