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液净化导管感染的因素及预防对策探讨

2018-01-15何艳石利玲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7年12期
关键词:血液净化预防对策因素分析

何艳+石利玲

【摘要】血液净化导管的应用作为现代医学治疗中重要的医学治疗技术,其在使用的过程中血液净化导管非常容易出现感染,一旦导管感染就会对患者形成不可预估的影响,是现今医学治疗技术使用中格外注意的一种技术。那么,对血液净化导管感染因素进行分析,以此提出相关的预防对策对于实际工作的改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血液净化;导管感染;因素分析;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12-0-01

一、导管感染的定义分析

在现代医学的发展和治疗中,连续性血液治疗作为一种极力推广的紧急抢救技术,在实际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重症监护室ICU的使用拯救了很多的生命,被现代许多医院医师人员所接纳和使用。连续性血液治疗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其主要使用的医学工具是血液净化导管,此种治疗方式虽然取得了很大医学治疗效果,但是同时出现了由于所使用的导管而导致的感染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并发症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在实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此种治疗技术的血管通路通常会选择临时性、半永久性及永久性血管通路,不同的血管通路的选择应对的患者症状不同,所需要获取的治疗效果也是不相同的。而在重症患者的连续性血液治疗中,所主要使用的技术则是血液透析,血液透析的治疗疗程短,在治疗中通常采用的血管通路为中心静脉通路。而在整个疗程中,所使用的导管发生的感染主要是在导管血中或导管阶段中出现的细菌,常见的感染通常包括导管出口感染、隧道感染以及导管相关性菌血症三种感染,一旦出现感染对患者的皮肤等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红斑或皮肤有压痛的感觉。

二、血液净化导管感染的原因分析

1、导管因素

连续性血液治疗技术的应用中,对于导管置管部位的影响,一般可以选择的部位是股静脉、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其中,如果选择了锁骨下静脉导管位置,这个位置的优势是医护人员可以很好的对其进行固定,而且患者的适应性也比较高,但是最容易发生感染。而且,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一旦患者的锁骨压迫导管,那么将会立即导致导管狭窄,从而容易形成血栓的风险,且最终诱发的并发症也是比较多的。而相对于这一选择,往往选择颈内静脉导管却能很好的避免发生压迫狭窄的危险,而且也不容易发生感染,但是患者却要收到很大的限制。就以上两种导管置管方式的不同,那种更容易引起感染,在医学界有着很大的争议。但是,能够发现一致认为的则是导管在患者体内滞留的时间长,那么其发生感染的几率是成上升趋势的,二者是呈现正比的状态。

2、患者因素

血液净化导管的使用容易出现感染的问题同样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患者自身的因素而造成的,这一问题是被许多医学人士所认同的。主要表现为医护人员认为某些患者的本身身体素质差,免疫功能低下,对细菌的抵抗能力较弱,所以非常容易出现感染,尤其是糖尿病、败血症患者。且年龄较大的人员,其受到感染的几率也是呈现递增的趋势。

3、血液净化的环境因素

血液净化导管发生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则是外部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即通常表现在医护人员在进行管道连接、取样、置换液和血滤器的过程中不能够充分的实现无菌操作,相关人员操作不规范等最容易造成外部环境的感染。

三、血液净化导管感染因素分析基础上的预防对策分析

1、合理的选择穿刺部位

连续性血液治疗中,最大程度的降低患者被感染的几率,医生首先要选择合理的穿刺部位,选择合适的置管位置。如,对于重症患者,如果需要在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中进行导管的穿刺和使用,则前期需要對患者进行血流动力学的检测,做好补液治疗工作,在血管通路合理化建立起来的基础上,进行导管的使用。

2、导管的正确选择

现代医学发展中,用于穿刺的导管也是分为不同方面的。不同的导管对于降低感染的效果也是不同的,一般认为含有抗生素涂层的导管对于降低导管感染率的发生有着明显的遏制效果。但是,同样有部分人士认为组织相容性好、抗感染导管对于降低导管的感染率效率更为明显。此外,则是对于导管滞留时间与感染率成正比的基础上,为了降低感染率,尤其是外置导管,医护人员必须在恰当的时间内去除,避免出现感染。做好患者的血液指标的监测,发现问题,及时的拔出导管。

3、合理的选择封管方式

在降低血液净化导管感染率的治疗中,医护人员可以通过使用生理盐水首先管路冲洗干净,然后再进行肝素封管,以此能够有效的减少导管官腔内残留的血液,能够明显的降低细菌生长、繁殖的基质,不容易导致血管细菌的存在,从而引起感染的问题。但是,同样有学者认为抗生素封管同样能够降低导管的感染率。

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在血液净化的过程中,能够严格使用无菌屏障、严格洗手制度、合理应用消毒液、减少穿刺对皮肤的损伤等能够有效的降低导管的感染率。且,在技术治疗使用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该尽量禁止导管发生移位,严格执行无菌置管技术和置管后的护理、采用的密闭式回血,以此能够缩短导管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对于降低导管的感染率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5、护理人员培训工作

血液净化导管感染预防对策最为主要的则是要规范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对护理人员无菌操作、穿刺技术等进行固定的培训,强化护理人员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基于这一方面,首先是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生理状况、身体素质等熟悉,做好定时的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医师人员。其次,则是护理人员要随时观察患者在导管穿刺之后的后期反应,对其皮肤状态等进行观察,及时的检查是否出现感染。

四、小结

综上所述,血液净化导管的使用作为现代医学治疗中连续性血液治疗技术常用的器具,其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导管、患者以及其他方面的因素导致导管容易出现感染,引起患者的并发生,降低治疗的有效性,所以为了能够有效的降低导管的感染率,需要从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正确选择导管、合理的选择风管方式、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强化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等,从而为降低导管感染率发挥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楼宏青, 金云燕, 许桂军. 血液净化导管感染的因素及预防对策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5):1184-1185.

富燕萍. 预防血液净化导管感染的原因及干预对策的研究进展[C]// 中华医学会西湖重症医学论坛、2015年浙江省重症医学学术年会. 2015.endprint

猜你喜欢

血液净化预防对策因素分析
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研究现状分析
无形资产减值因素分析
私设“小金库”引发的职务犯罪预防对策研究
透析液钠浓度与尿毒症患者血压和心脏功能的研究
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的考核模式因素分析研究
老年急性肾衰竭病因及血液净化的疗效分析
血液净化治疗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方法分析
探讨彩超引导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