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中职数学课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2018-01-15张毛毛
张毛毛
【摘要】本文根据当前中职数学教学现状,结合中职教师信息化能力,从信息化教学和教学设计两个方面分析了如何提高中职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职;数学;信息化;生活化;教学效果
数学在中职教学中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其教学效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中职学生的专业课和其他学科的学习进程.近年来,信息化教学已经普及,中职学校数学课也面临着如何有效利用信息化教学,调整教学模式,让中职数学课更加吸引学生的兴趣,更加生活化,并能与学生的专业接轨,提高数学课的教学效果,这是笔者所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应用信息化教学提高数学课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经过精心设计和严密组织的课,必定能带来好的课堂效果.教师如果能巧妙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把学生引入生动有趣的知识殿堂,就会帮助学生打开心灵深处的智慧之门.
(一)课前微课,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
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微课,在授课前发送给学生,帮助学生预习,并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进行课前自主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充分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同时也为学生巩固旧知,学习新知作牵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课始铺垫,激发情趣
利用信息化教学进行导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热情.例如,“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断”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利用FLASH动画,制作出水滴下落的动画效果,让学生观察水滴下落的轨迹与水平面的关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信息技术制作出的课件,能实现很多传统课堂中不能实现的教学效果,能有效提高数学课的生动性,生活化.
(三)课中铺设,提高教学效率
在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跳一跳,够得着的感觉.例如,在学习“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一课时,可以通过课件展示正弦函数的图像以及作图过程,图像的平移变换等,能有效地节省作图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更能让学生对正弦函数图像有直观生动的理解,同时展示电流的视频,与专业课接轨,体现数学为专业课服务的理念.
(四)课后拓展,巩固知识
中职学生对数学的计算和逻辑分析的能力要求并不是很高,那么,数学作业就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不仅要有习题的训练,更要突出职校的特色和专业接轨,贴近实际生活,因此,在课后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网络平台等资源,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例如,通过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答题,检测,尤其是对学生的试卷可以进行详细的分析,有助于学生查找自身学习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网络学习,微课学习,学生可以在课下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果,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
二、将数学生活化提高数学课的教学效果
数学已渗入各行各业,渗透到社会每个角落.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因此,中职数学课的教学应尽量与专业接轨,联系实际生活,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一)数学问题联系实际,感受生活中的數学
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数学教学不能仅仅以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为主,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的角度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把数学概念具体化、生活化,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例如,排列问题“三人排成一排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概率问题“体育彩票中奖的可能性”,几何问题“木工师傅弹墨线的方法”等联系实际的数学问题,在利用相关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的同时,也可以和专业接轨,同时采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不仅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更让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尝试数学建模,领悟数学的应用价值
目前在信息化技术的帮助下数学建模在生态、地质、航空等领域有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应用.因此,要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建立数学模型.有关资料调查表明,大部分中职学生对数学建模比较感兴趣,学生会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探索的愉悦,领略到数学的魅力.例如,“手机付费”“分期付款”“教育储蓄”等问题都很贴近实际生活,有较强的趣味性,容易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
(三)让数学软件进入课堂,活动方式生活化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软件,把教学内容形象化,引导学生从生动直观向抽象思维的转变,使课堂教学生动化,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几何画板软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动手实验、发现、使创造成为可能和现实,学生可以利用这个软件构建生活中的数学模型,并研究学生所关心的个性化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中职数学课的教学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实践的不断创新下,借助更加广阔的教学信息化资源,设计出更加贴近实际的数学问题和任务,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丰富学生的知识技能,更能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俞湖红.中职数学课堂教学观调查与分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3):132-1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