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序渐进,构建出高效的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

2018-01-15朱锦凤周海军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7年23期
关键词:高年级有效性小学数学

朱锦凤+周海军

【摘要】小学高年级数学知识体系有其自身的特点,那就是知识点多、抽象,并且逻辑性较强.因此,小学高年级数学有效教学是一线数学教师值得关注的焦点.本文围绕四个方面阐述如何运用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有效性;教学

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在最短的时间、花最少的功夫来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是每位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众所周知,小学高年级数学知识点多,内容难度大,实现有效教学谈何容易.为了构建高效的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师必须利用巩固拓展和课堂检测的教学方法来实现高效的课堂效果.

一、活用教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

我们知道,小学高年级数学趋于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每个板块之间都是相互连接的.教师应该充分把握教材的特点,根据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灵活利用教材,创造性地编写相關的习题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们自主探究的意识,让他们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的能力,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通过操作练习、设置问题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培养自主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仅让学生学到理论知识,更要教会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例如,在学习“分数乘整数”这一部分内容时,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进行了一定的练习之后,需要计算25 555×3 333.学生一看到这么复杂的题目一定觉得很麻烦,刚开始会觉得没有头绪,但是在教师提示了运算规则之后,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就会豁然开朗,主动把3 333与5 555约分,接着,3和2相乘除以5,最后得出了“分数和整数相乘,先约分再乘”这个简便的规律.

二、使用学具,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对事物的认识是按照先通过感知然后到表象、最后到概念的规律发展的.而使用学具正好体现了这一规律.学具能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实际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来获得感性的认识,形成知识的表象,然后在教师的鼓励和提示下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索来形成科学的数学概念.例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利用他们手中的学具(部分学生的是小棒,有的是图片,有的是用橡皮泥做的小动物),把这十样东西分为两份,最后得到如下结果:1和9;2和8;3和7;4和6;5和5.根据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最后一种分法和其他方法有什么不同点.通过学生的观察和讨论,发现最后一种方法分到的个数是一样的,从而得到了“平均分”的概念.教师通过锻炼学生用学具动手操作的方法,用学具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实际具体的实物,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加深了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是一种一举两得的好方法.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情境化教学是当代小学高年级教学的新模式,也是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一种模式.它是通过创设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处其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对知识点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和生动,和日常生活相结合就是一个常用的情境法.教师需要采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快更有效地记忆,而不是死记硬背,同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教学.例如,在教学“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圆周长”时,就这样提示学生:如果是很大的圆形水池可以滚动吗?学生立刻就会明白这样的方法对于测量能移动的、有固定方向的物体是可操作的,但是如果是无形的圆就行不通了.设想如果将一根绳子的一端绑上一个小球,然后拿着绳子旋转,此时形成的圆的形状就是一个无形的圆,是无法测量它的周长的.那么该用什么办法得到这个圆的周长呢?这个疑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求知欲,最后通过学生们互相讨论得到了最终答案.

四、打破常规,切实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根据新课改理念精神,教师应该努力打破常规,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性思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也对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有很大的益处.高年级是小学数学的最后一个阶段,因此这个阶段极为重要,教师应该为学生们进入初中做好铺垫.为了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高年级教学中学生必须学完所有的小学内容,因此学生要积极开拓思维,形成发散性思维.当遇到实际的数学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勇于打破传统,走出惯性思维,用他们创造性的思维想出不同的解决办法.例如,甲一个人做完一项工程,需要8小时,现在其他人帮忙先做完这项工程的三分之一,剩下的由甲完成,还需要多少小时?根据之前学过的“工程问题”的解题规则,可以用剩下的工作总量÷甲的工作效率,即“1-13÷18”.可是从画图的角度来看,学生可以发现,工程完成了三分之一,甲完成的就是这项工程的三分之二,也就是他做完全部工程所需的8小时的三分之二,即“8×1-13”,通过这样的转化就得到了简便的计算方法.

总之,构建小学高年级数学高效课堂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配合.因此,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探索数学问题.根据新课标要求,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采用符合学生们身心发展的教学手段,进而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洪波.浅谈小学生高年级数学有效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16(1):38.

[2]章志元.从图形入手,培养小学生直观思维能力[J].小学教学参考,2015(6):49.

[3]陈倩倩.浅谈抽象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J].读写算,2016(8):173.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年级有效性小学数学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浅谈小学高年级英语分层教学
浅谈小学高年级合唱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