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语文实践 提高语文素养

2018-01-15周莉莉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7年52期
关键词:课外新课标课外阅读

周莉莉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实践的机会和形式很多。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应抓住阅读实践、写作实践和口语交际实践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在阅读实践中学习阅读

语文新课标体现了语文教育坚定不移地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对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处于形成时期的小学生来说,阅读的作用尤其重要。

1.让学生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学习阅读。传统的阅读教学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讲,学生听;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的、被灌输的状态。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我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加阅读教学实践。具体而言,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质疑,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主动介入,获得由被动阅读转入主动阅读的最佳心境。

2.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实践中学习阅读。如果说上一步是解决学生由被动阅读转化为主动阅读,是让学生自己成为阅读的主体,是阅读的主人的话,那么这一步就是让学生明确只有将阅读向课外延伸,开展广泛的阅读实践,才能真正学会阅读。新课标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四百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了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并提出了建议,给老师和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

阅读是个宽泛的概念,阅读需要积累,但绝不是简单的阅读材料的堆砌,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要感悟、省悟。众所周知,阅读最基本的方法是整体感知,整体欣赏,获得感悟,于不可言传处通过品读、推敲、咀嚼、反省、涵咏,达到意会于心中。同时,阅读又是终身的事情,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基础。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只有在丰富的阅读实践中,才能领悟阅读,学会阅读,体会阅读的真知。

二、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阅读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但阅读和写作又是很难分开的。在某种程度上讲,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写作水平。杜甫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的就是这个道理。那么我们又如何在写作实践中落实语文素养的培养呢?我们认为应着眼于两个方面:

1.让学生在课内作文中学习写作。写作的教学要力求精,要有用,应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同时,适当贯穿简要的写作知识,重视引导学生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叶老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如何教,就是要在培养学生自我思维的基础上适当地教给自我的规律和方法。大多数学生总感觉生活单调、枯燥,没有素材可提供。出现这种感觉,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般都是主观原因,绝不能归咎于我们的生活。生活中并不是没有素材可供写作,而是学生的写作欲望未能激发,写作热情未能调动。体悟是自我思维的好方法,体悟是学生体察、感悟自己的内心,捕捉感受,梳理思想。

2.在课外练笔中学习写作。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它练笔不少于1万字。”我们不难看出:新课标对学生的其它练笔形式做了明确的规定,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练笔中学习写作,提高语文素养。

其次,学生的生活是广阔的,如:在校学习、街上见闻、假期生活、读书看报、观看影视节目等,真可谓丰富多彩。这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源于教师对学生指导和培养,也源于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要让学生养成这样一个好习惯:看到一个影视节目,参加一项活动等都要谈谈体会,说说看法,甚至打电话、写贺卡等生活琐事也不放过,让孩子们用心去学、去做、去想、去写。只有让学生时时处处做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勤动笔,水到渠边也就自然成了。课外练笔形式不仅能积累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而且能在练笔的实践中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更能在练笔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外新课标课外阅读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
取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