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侵袭性远端肢体缺血后适应操作时间的临床观察及应用比较

2018-01-15边海英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35期
关键词:输液肢体入院

孙 静 边海英 杨 帆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库尔勒医院神经内科,新疆 库尔勒 841000)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也取得了很大的提升,但随之而来不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也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一大问题。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常见病、多发病,其致死率、致残率高。至今尚未发现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法可以完全避免非侵袭性远端肢体缺血造成的各种并发症。1986年由美国的murry博士率先提出了缺血后适应及缺血预适应(IPC)的治疗手段,该治疗方法总的来说就是对人体进行缺血预适应训练,这样可以激发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产生一些内源性保护物质,其能够参与心肌保护机制和能量代谢反应,如一氧化氮、腺苷、缓激肽,从而对人体因长时间缺血缺氧造成的危害具有抵抗作用,且这种做法具有反复性、短暂性及无创伤、无危害的特点[1]。为了探索输液结束后的治疗时间对非侵袭性远端肢体IPC的临床效果影响,笔者收集2015年12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10月到本科室诊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②患者均在发病后72 h内入院,且经头部CT或MRI检查排除脑出血;③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④排除心源性疾病引起的心源性脑栓塞患者、脑干或小脑梗死者、恶性肿瘤患者、合并严重心、肝、肾、肺及血液疾病者。其中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42例,年龄38~70岁,平均年龄(52.38±13.76)岁,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38~68岁,平均年龄(51.46±3.57)岁;实验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38~70岁,平均年龄(52.94±11.49)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与实验组分别选择时间在输液结束后2 h内、4 h内均进行非侵袭性远端肢体IPC治疗,具体操作为利用水银血压记的袖带压迫患者一侧的肱动脉(压力为200 mm Hg)5 min至肢体缺血后,将袖带放气,之后进行再灌注5 min。然后在另一侧肢体也进行相应的操作,一共两侧交替进行上述操作3个循环。

1.3 观察指标:①神经功能:参考NIHSS,由专业的神经内科医师对两组所有患者在入院时以及入院治疗14 d后进行神经功能评估,并记录患者NIHSS评分。②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静脉输液穿刺部位出现淤血并伴有疼痛的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1.0软件分析,NIHSS评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采取χ2校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NIHS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比较(8.35±1.76)分 vs (8.17±1.58)分,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4 d后,实验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3.96±0.92)分 vs (6.12±1.49)分,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s)

注:两组治疗14 d评分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

组别 入院时评分 治疗14 d评分对照组 8.35±1.76 6.12±1.49实验组 8.17±1.58 3.96±0.92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有7例患者静脉输液穿刺部位出现淤血并伴有疼痛,患者耐受不了拒绝进行继续的治疗操作,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实验组仅有2例患者输液的穿刺部位在袖带充气压力达最高时有轻微的疼痛,在充气压力结束后疼痛缓解均能配合完成治疗措施,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6.313,P=0.021)。

3 讨 论

1986年Murry等发现,将一个器官预先给予一个短暂的非致死性的缺血处理后,可以使其对之后的致死性缺血产生耐受,称之为缺血预适应。之后的20余年,预适应作为治疗和预防器官缺血及再灌注性损伤引起广泛关注;远隔缺血预适应、肢体远程缺血预适应及后适应等概念不断出现。远隔缺血预适应对大脑保护的具体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其产生的腺苷或缓激肽等体液物质释放到血液有关。其他可能因素还包括促红细胞生成素、自由基及激活的K+-ATP通道等[2]。据相关文献验证,治疗时间对非侵袭性远端肢体IPC的疗效有一定影响,适当的治疗时间可减少静脉输液穿刺部位出现淤血、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病率,在保护组织器官方面有更广阔的应用价值[3]。

本文通过对两组患者均采用非侵袭性远端肢体IPC方式治疗,其中,对照组选择时间在输液结束后2 h内进行治疗,实验组选择时间在输液结束后4 h进行治疗,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4 d后,实验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有7例患者静脉输液穿刺部位出现淤血并伴有疼痛,患者耐受不了拒绝进行继续的治疗操作;实验组仅有2例患者输液的穿刺部位在袖带充气压力达最高时有轻微的疼痛,在充气压力结束后疼痛缓解均能配合完成治疗措施。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7/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2/50),两组比较χ2=6.313,P=0.021。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选择时间在输液结束后4 h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同时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

[1] 武玉洁,方莲花,杜冠华.心肌缺血预适应和后适应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J].药学学报,2013,48(7):965-970.

[2] 张雪,虞雪融,黄宇光.脑部缺血预适应的诱发因素、机制及应用前景[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3,35(5):567-570.

[3] 朱卫香,刘彦敏,韩亚军,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MMP-9、Hs-CRP与脑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2,28(4):341-343.

猜你喜欢

输液肢体入院
住院医师入院教育实践与效果探索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肢体语言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肢体写作漫谈
在为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时应用留置针改良固定法进行输液的效果
作文门诊室
作文门诊室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颈枕输液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