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腺病毒7型聚集性爆发流行中182例隐性感染者的防治疗效分析

2018-01-14孟丽巍赵雅辉许杨刘黎刘瑛琪李仁宏王萍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连花清医学观察鼻咽

孟丽巍 赵雅辉 许杨 刘黎 刘瑛琪 李仁宏 王萍

目前认为腺病毒可以分为A-G 7个组,65个血清型,有研究证实腺病毒可引起人类呼吸道、消化道、尿路和膀胱等多个系统与器官的感染[1-5]。其人感染后临床表现为多样性,散在发病为主。在已知的血清型中第3型和7型与人类疾病关系较为密切,通常不同型的腺病毒可引起不同的疾病,也可能出现不同型别交叉感染的情况。根据卫生部制定下发的“腺病毒感染诊疗预案”中定义:腺病毒感染主要分为: ①隐性感染,是指无发热及任何临床症状,但具有传染性,仅在流行病学调查时发现,也称为非发热感染者;②腺病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③腺病毒肺炎三种类型。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腺病毒B组在军营和学校等引起流行的报道增加,在人员密集或拥挤的环境中甚至引起呼吸道感染爆发流行[1-5]。2015年2至3月间,某校新生突然出现以发热、咽痛、咳嗽等症状为主的聚集性发病疫情,经有资质的实验室检测为腺病毒B组7型暴发流行。其中符合隔离医学观察的非发热感染者182例,我们按学员所居住的不同楼层,将其物理性隔离在2个观察区,分别给予单用中药和中药加抗病毒药物预防治疗,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为以后可能的腺病毒流行防治提供参考。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15年2月至3月某院校集中出现聚集性发热伴呼吸道症状患者,经采集鼻咽拭子进行PCR检测为腺病毒B组7型阳性。在对所有密切接触的学员采集鼻咽拭子PCR检测后,筛选出非发热腺病毒感染者182例,均有明确流行病学接触史如:与发热患者同一班上课,同居一宿舍,同一餐厅就餐等。我们将隐性感染者分两个学员楼给予集中隔离,进行医学观察。观察期间出现发热者转治疗区隔离治疗。

二、检测方法

1. 病原学检查方法: 当时在校有密切接触者共2 000余人,均由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采集了鼻咽拭子,由军事医学科学院疾控中心实验室用PCR法进行病原学鉴定。其中有PCR腺病毒7型核酸阳性但无任何临床症状的182例定为非发热感染者。对其进行了详细流行病学调查、询问接触史及查体、血常规检查。根据临床专家和流行病学专家认定此次腺病毒7型感染潜伏期为5 d,故在隔离医学观察8 d后行鼻咽拭子PCR复检,结果阴性者解除隔离。

2. 治疗方案: 参考军队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腺病毒感染诊疗指南[5], 给予隔离1区的126人利巴韦林0.5 g,每日3次连服5 d,加连花清瘟胶囊4粒每日3次口服5 d。隔离2区的56人只给予连花清瘟胶囊4粒每日3次口服5 d。观察两组发病例数,腺病毒核酸转阴时间,医学观察时间,血常规,胸片等指标。

结 果

一、一般资料

两组患者均为青年男性,年龄18~25岁,平均(19.00±1.63)岁,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学员。非发热感染者182例均无明显不适主诉。隔离观察期间发展为腺病毒上呼吸道感染者,1组有14例出现发热,2组有5例发热,均转入治疗区。两组间发病人数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0.198,P>0.05)。两组共出现发热19例、其中伴有咽痛7例、轻度咳嗽、咯痰8例、乏力、头痛5例、腹泻9例。查体咽部充血19例、伴有扁桃体肿大11例。胸片显示:肺纹理增多15例,无肺炎病例。

二、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6.65±1.74)×109/L ,中性粒细胞百分数(66.51±9.75)% ,淋巴细胞百分比(23.78±6.61)%,淋巴细胞百分比﹤20% 的48例,占29.2%;单核细胞百分比(9.29±3.45)%,其中≥9%的73例,占44.5%。

三、防控措施

对两组非发热感染者进行集中隔离,测体温4次/d、加强室内通风,2次/d,每次> 30 min;每日2次室外活动,每次2 h,人与人间隔距离> 1.5米,避免飞沫传播;充分饮水,要求每人每日饮水>1 800 ml,有利于病毒及代谢产物排出。

讨 论

近年国内外均有腺病毒感染造成区域性流行或暴发流行的报道[4-6],人腺病毒感染可致多种疾病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肺炎、结膜炎、病毒性胃肠炎,膀胱炎等。WHO统计资料显示约20%的人腺病毒感染为腺病毒B组7型所致[7-8]。近年有关腺病毒7型聚集性爆发流行的报道有增多趋势,且多见于学校、军校或新兵营[6-10]。

腺病毒感染后主要表现为腺病毒隐性感染、腺病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腺病毒肺炎,少数可发展为重症肺炎伴有低氧血症甚至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5]。腺病毒呼吸道感染潜伏期一般为3~8 d。 一般潜伏期末到发病急性期前3 d传染性最强,飞沫传播为主,不排除消化道和分泌物接触性传播可能。本次流行的腺病毒B组7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发热占100%,有咳嗽者占76.9%,咽痛52.2%,扁桃体肿大和咽颊炎占29.2%,乏力27.7%,头痛26.8%,头晕26%,腹泻19.1%。本组182例腺病毒核酸阳性患者无发热,无明显不适主诉,但查体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比例较高,达30%左右。一般认为非发热感染者与自身免疫功能状态较强、病毒感染载量少、既往有感染史或接触史及注射流感疫苗等有关。

本次腺病毒B组7型感染聚集性暴发流行,与新生多来于全国各地对当地的腺病毒流行株缺乏免疫力有关[12-15]。此外,本组患者均为各地高考后入校,集中军训后入学的新生,一段时间以来处于紧张的学习生活阶段,生活环境变迁。提示与居住环境的改变、长期的心理压力大和紧张、对疫源地自然条件不适应及居住密度高,训练强度大等也有关。此次疫情集中发生在学校,传染性很强。另外春季气候寒冷,温差较大,特别是南方来的新生御寒能力差,疫情初期感染者症状较轻,未能重视并隔离也是导致大范围流行的原因之一。此次疫情确定后,迅速对隐性感染者进行隔离,给予适当药物防治,对后期疫情的有效控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腺病毒感染尚无有效治疗药物,利巴韦林是广谱抗病毒药物,被多种专家共识推荐用于腺病毒感染的治疗。传统中药如麻杏石甘汤等治疗瘟病的方剂和在本方基础上加减的成药连花清瘟胶囊/颗粒,经研究证实对病毒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在疫情扩散且又无特异性免疫疫苗的情况下,被多家指南和专家共识推荐[5,11]。本组隐性感染者均在腺病毒检测阳性后进行了分组隔离和分组治疗观察,结果显示给予利巴韦林+连花清瘟胶囊与单用连花清瘟胶囊治疗相比,防治效果相同,发病人数、病毒核酸转阴时间及隔离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

本文结果提示在流感季节对于群体出现的发热伴有呼吸道症状,需要高度警惕腺病毒感染的可能,应尽早采集鼻咽拭子进行病毒核酸及血清型别的鉴定。同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重视非发热感染者或隐性感染患者,因其具有传染性,应及时发现并给予医学隔离观察。口服连花清瘟胶囊单药与加服利巴韦林防治效果相同,提示隐性感染者可以减少抗病毒药物过度使用,缓解耐药压力并降低毒副作用发生。

猜你喜欢

连花清医学观察鼻咽
集中医学观察隔离点新冠疫情防控模式探讨
连花清瘟用连翘
连花清瘟 需辨证使用
新冠肺炎疫情下医学观察 对邮轮游客情绪影响研究
新冠肺炎医学观察下密切接触者的心理干预
军队疗养院援鄂医疗队医学隔离观察保障实践
鼻咽通气道在脑血管造影术中的临床应用
鼻咽部淋巴瘤的MRI表现
Ⅲ期鼻咽纤维血管瘤的手术策略
连花清瘟胶囊致胃肠道不良反应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