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建伟教授治疗眩晕经验探析
2018-01-14陈卓张爱琴傅晓璇赖庆钟连建伟指导
陈卓张爱琴傅晓璇赖庆钟连建伟(指导)
1.浙江中医药大学 杭州 310053 2.浙江省肿瘤医院 3.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眩晕是指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种病证,轻者闭目休息片刻即可缓解,重者天旋地转,如坐舟车之中,不能站立,或伴恶心呕吐,甚则昏晕仆倒等。现代医学所称的梅尼埃病、贫血、低血糖等都可出现眩晕。连建伟教授临证40多年,是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主任委员,第三、四、五、六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善于辨证审因,脉证互参。其治临床各种眩晕病证,往往能于平淡中见奇效。笔者有幸跟诊,爰举连师治疗眩晕验案四则,以供赏析。
1 平肝熄风法
何某,男,52岁,2016年2月21日初诊。眩晕兼有高血压,时测血压:173/104mmHg,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炎,诊得左关弦,右关大,舌苔腻边有瘀斑,脘胀,拟熄风法。处方:天麻 6g,钩藤 15g(后入),桑叶 12g,菊花 12g,制半夏 12g,陈皮 10g,茯苓 15g,生甘草 3g,炒枳壳6g,竹茹10g,丹参20g,广郁金12g,生熟苡仁各15g,14剂。2016年4月3日二诊。血压已正常,眩晕好转,左关弦,右关大,舌苔薄腻边有瘀点,拟守方加味,上方加炒当归10g,赤芍15g,川芎6g,14剂。
评析:患者以眩晕为主症,《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临床诊断“眩晕”病。本病常属肝风范畴,察其左关脉弦,弦为肝脉,进一步佐证是肝风内动之候。右关候脾,其脉大,是言脾胃之气不虚。可知,患者“脘胀”非脾虚之害,乃肝气克伐、疏泄太过,木旺克土,而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故而脘胀;进而导致体内水湿代谢障碍,故舌苔腻。舌边主肝,“边有瘀点”提示肝血瘀滞。针对肝风内动之实证,连师常用“熄风法”治疗。此方是在温胆汤的基础上合天麻钩藤饮加减化裁而成,主要针对肝风内动兼夹痰火或兼肝血虚、瘀的眩晕[1]。方药用天麻、钩藤、桑叶、菊花以平肝熄风,清泄肝热,肝风熄则眩晕止;用制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炒枳壳、竹茹,即温胆汤,以祛痰、化湿、理气和胃;再以丹参、郁金活血化瘀,且丹参、郁金能清血分之热,又奏凉肝之效,体现肝喜凉之性。此患者又兼有脘胀之症候,故连师又加生薏仁、熟薏仁以顾护脾胃,化痰祛湿。二诊患者病情好转,据“效不更方”,连师守方加四物汤去熟地以养肝体、和肝血。
2 补益气血法
吴某,女,27岁,2015年3月29日初诊。眩晕,诊得脉缓,舌红无苔,大便偏干,拟八珍汤。处方:太子参25g,炒白术 10g,茯苓 12g,生草 5g,陈皮 5g,当归10g,赤芍 12g,炒白芍 12g,川芎 3g,生地 15g,大枣15g,杞子12g,7剂。2015年4月10日二诊。眩晕好转,大便偏溏,脉缓,舌苔薄质红,守方主之。守上方当归改为6g,生地改为12g,7剂。2015年4月24日其友来云眩晕已瘥。
评析:《景岳全书·眩运》言:“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2]强调指出:“无虚不作眩”。患者脉缓为气血虚之象,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故头目眩晕。连师治疗拟八珍汤治其本,以补益气血。方中太子参、炒白术、茯苓健脾益气,使气血生化有源,当归、川芎养血和血,白芍养血柔肝,枸杞子补益肝肾,助精养血,甘草调和诸药,再加一味陈皮,理气和胃,健运中焦之气,防诸药碍胃。然患者舌红无苔,大便偏干,示有阴虚生热之象,故连师易熟地为生地,以增凉血之效,巧用生当归养血润肠通便,再以赤芍凉血散瘀,以防气血亏虚而生血瘀。二诊患者证轻好转,然主诉大便偏溏,因当归有润肠通便之效,生地又为寒凉之品,故连师守方减其量。
3 导痰法
郑某,男,28岁,2006年11月17日初诊。眩晕,头面有拘紧感,夜寐多梦,心悸胆怯,左关弦,舌苔浊腻,治拟导痰法。处方:胆南星12g,制半夏15g,炒陈皮 6g,茯苓 20g,清炙草 3g,炒枳壳 10g,竹茹 10g,广郁金 12g,九节菖蒲 10g,党参 20g,丹参 20g,生姜 5片。7剂。2006年11月24日二诊,眩晕好转,夜梦仍多,心悸胆怯,耳鸣,左关弦,右脉弱,舌苔浊腻,守上方,加远志6g,7剂。2006年12月15日三诊,诸症好转,然左侧面部抽搐感,左关小弦,舌苔白腻,拟前法出入。守上方加天麻6g、钩藤15g(后入)、制天虫10g。7剂。
评析:有学者 持“百病中多有兼痰者”的观点[3],进一步提出了痰水致眩学说。本案患者头晕,头面有拘紧感,舌苔浊腻,为痰浊内阻之象。痰蒙清窍,则头晕目眩;痰蒙心神,则夜寐多梦,心悸胆怯。故连师治拟涤痰汤加减化裁。涤痰汤出自《奇效良方》,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涤痰汤是在导痰汤基础上又加石菖蒲、竹茹、人参而成,较之导痰汤更具有开窍扶正之功[4]。方中南星、半夏、陈皮燥湿化痰,竹茹清燥开郁降痰火,枳实破痰利膈、导气下行,菖蒲开窍通心,党参益气健脾化湿,茯苓健脾渗湿,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行气通窍、化痰燥湿之功,以达痰去则头目清、眩晕止之效。患者当有痰阻兼肝热,加丹参、郁金,凉肝疏肝助其效。二诊患者证情好转,心悸多梦之症状仍存,连师守方加远志,以增祛痰之功,兼有安神益智、交通心肾之效。《本草纲目》中记载远志有云:“行气散郁,并善豁痰。”[5]三诊患者诸证好转,然左面部抽搐,是肝风内动之象,治法当平肝,故守方加天麻、钩藤、制天虫以增熄风止痉,祛风通络之功。
4 滋养肝肾法
王某,男,37岁,2015年11月13日初诊。眩晕三年,耳鸣十余年,左关弦,右尺虚浮,舌苔薄腻尖红,拟补肝肾之阴。处方:生地20g,山药15g,山萸肉12g,茯苓 12g,泽泻 10g,丹皮 10g,杞子 12g,葛根 12g,太子参20g,丹参15g,怀牛膝10g,珍珠母30g。21剂。2015年12月24日二诊。眩晕有减,然近日有外感,左关弦,左尺虚浮,舌苔薄尖红,守方加味,兼顾其外邪。守上方,加苏叶6g。21剂。2016年1月21日三诊。眩晕已好转,外感亦瘥,然仍有右耳鸣,左关弦,左尺虚浮,舌苔薄尖红,再守方主之。守上方,加五味子6g,磁石15g。 21剂。2016年3月24日四诊。眩晕已瘥,右耳鸣,左关弦,左尺虚浮,舌苔薄尖红,守方主之。守上方,去怀牛膝、珍珠母、苏叶,21剂。
评析:《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又肾主骨生髓,《灵枢·卫气》言“上虚则眩”,提示眩晕与肾精也有密切相关。本案患者眩晕耳鸣,右尺脉虚浮,苔薄腻尖红,此皆提示肝肾阴虚之象。精髓不足,不能上充于脑,故发为眩晕;腰为肾之府,肾开窍于耳,肾虚则耳鸣。连师以六味地黄丸加减滋养其肾阴,加入枸杞以补肝肾,患者眩晕三年余,久病必有瘀,故加丹参以活血祛瘀,加牛膝引气血下注,为《灵枢》“病在上,取之下”的运用,又加葛根以升清阳,诸药配伍,有升有降。二诊患者眩晕好转,然有外感,连师内补肝肾外顾祛邪,守方加苏叶以散寒解表,这是岳美中先生治疗内虚外感的常用药。三诊患者眩晕好转,外感瘥,然仍有右耳鸣,连师守方加五味子、磁石,合耳聋左慈丸意。《本草纲目》记载磁石有“明目聪耳”之效,五味子性甘温而涩,入肾经能补肾涩精。四诊患者眩晕瘥,外感亦瘥,故连师守方去牛膝、珍珠母、苏叶。
5 小结
对眩晕的认识,自《黄帝内经》便有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上虚则眩”“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等内容为后世医家认识眩晕奠定了基础。仲景“痰饮致眩”为后世“无痰不作眩”提供了理论依据。金元时期,众医家开始从“风”“火”“痰”论述眩晕的发病及治疗。明清时期,张景岳的“无虚不作眩”及王清任“瘀血致眩”仍为现代治疗所重视。连师博采众说,古为今用而不泥于古,擅凭脉辨证,四诊合参,由此审病人气血脏腑之虚实,风痰热瘀之兼夹,辨证灵活而不拘于一家之言。根据临床经验,眩晕之虚者,常因气血不足,肝肾亏虚,致脑髓空虚,清窍失养而作眩。气血不足者,其脉多缓而无力,肝肾亏虚者,其脉尺有浮象,重按无力。眩晕之实者常责之肝风内动、痰浊上扰,扰动清窍发生眩晕。肝风内动者,左关脉多弦而有力,右关有力无虚象,痰浊上扰者,其脉多无虚象而舌苔浊腻。辨证精准再施以对证之方药,则用药虽不奇而疗效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