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轶秋教授治疗小儿变应性咳嗽经验介绍

2018-01-14王羽孙轶秋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风邪变应性防风

王羽孙轶秋

1.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29 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江苏省中医院

孙轶秋教授系南京中医学大学附属江苏省中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孙师从事中医儿科临床教学及科研40余载,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平素治学严谨,经验丰富,起疴无数,深受同仁及病患的尊重;尤擅治疗小儿肺、肾系疾病:如变应性咳嗽、哮喘、过敏性紫癜、肾病综合征等。

变应性咳嗽,又称“过敏性咳嗽”,主要是指临床上某些慢性咳嗽患儿,具有特应性体质,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但其又非支气管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或非哮喘性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等,将这类咳嗽称为变应性(过敏性)咳嗽[1]。变应性咳嗽是目前儿童较为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具有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如若不及时得到有效治疗,常迁延至成年,严重者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变应性咳嗽是现代医学病名,中医古代文献中尚没有与其完全对应的病名;现根据其临床症情特点多将其归属于“久咳“痒咳”“痉咳”“顿咳”“风咳”等范畴。笔者有幸从师学习,获益良多,现就孙师治疗小儿变应性咳嗽的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虽多,以风邪犯肺为先导

小儿变应性咳嗽最初常因触冒风邪,风邪致病,首犯肺卫,肺为邪侵,导致肺气壅遏,清肃失司,肺气上逆,发为咳嗽。诚如《素问·骨空论》说:“风者,百病之使也。”孙师提出外感咳嗽,无论风寒、风热、风燥证,多以风邪为先导,先伤肺气而咳嗽;故孙师认为,风邪留恋为本病先导,并提出“风邪”贯穿本病的始终,造成疾病的恶性循环,难以痊愈。

《灵枢·五变》云:“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小儿形气未充,藩篱疏松,易于感触风邪。“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肺为华盖,位居上焦,外合皮毛,感邪首当其冲,风邪犯肺,肺失宣肃,而见咳嗽、鼻塞流涕、咽痒等症状。小儿“肺常不足”,肺卫祛邪无力而致风邪稽留,久伏于肺,肺气被郁,则咳嗽缠绵难愈。久咳又可进一步耗伤肺气,使卫表不固更易感邪。

现代医学认为变应性咳嗽是由于患儿体质易感,接触过敏原等特异性物质而发的疾病,其中体质易感是造成咳嗽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根本原因。孙师认为过敏性疾患具有风邪致病的特点,风邪为病,病症范围广,变化速度快,病程迁延长,孙师常谓树欲静而风不止,风不去而咳难平。遂临证喜用僵蚕、蝉衣、钩藤、苍耳子、蜈蚣、全蝎、防风、辛夷、地龙等药;其中防风、地龙等风药祛风邪调免疫;诸药配伍,通过改善过敏体质,减轻咳嗽、咽痒等过敏症状,缩短其发作时间,降低发作频率,从而达到预防复发的目的。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上述药物具有良好的脱敏调免的作用[2-4]。

2 病机演变,以肺虚邪恋为关键

变应性咳嗽患儿临床特点是病程较长,时轻时重,多汗易感,迁延不愈。孙师认为本病发病机制为素体亏虚,外风侵袭,肺失宣肃,脾失健运,水液代谢失常,聚湿生痰,上储于肺,风痰内蕴,胶结难解,一有感触,引动伏痰,肺管挛急,气道不利,宣降失司,斯疾成矣。小儿先天肺脏娇弱,易为外风侵袭,长期失治误治,使风藏于内,与痰胶结,一旦外风又犯,引动内风,内外合邪,风动上扰,金钟动摇,发为久咳之症。

孙师根据小儿时期“肺常不足,脾常虚”的生理特点,强调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又寒温不知自调,家长护养不周,因而外邪易犯,多罹小儿。小儿久咳与肺脏关系最为密切,孙师指出本病的发生正气不足是内因,外感时邪是诱因,总结出患儿发病以“肺虚邪恋”是关键,主张治疗当以扶正固本,恢复气机升降为大法,益气补肺,祛风止咳。根据兼症的不同,分别采取化痰通络、健脾益肾等措施。孙师平素喜用炙黄芪、白术等补气固表之品;炙黄芪味甘,健脾益肺、补气固表、兼以升提中气;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以加强益气固表之力。

3 治疗原则,以助正达邪为大法

本病发作,风邪留恋不去,耗伤肺气,临证常见反复咳嗽,以干咳为主,咽痒,多汗,神萎倦怠,遇风则加重等症,此为肺虚邪恋之征象,如《素问·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体的正气,是决定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关键;从疾病的发生来看,人体五脏六腑功能正常,正气盛,气血盈,卫外固,则抗病能力强,邪气难以入侵,疾病则无从发生。

孙师认为风邪是小儿变应性咳嗽的主要病因,且贯穿本病的始终,临证重视从“风”论治本病,提倡“疏风”“祛风”“御风”等祛邪之法。孙师常谓:“风性发散,宣降肺气,以利通窍;风能胜湿,健脾助运,以绝痰源。”临证擅用“风”药,因风药辛温发散,质轻味薄性平,符合小儿“以平为期,随拨随应”的用药特点。孙师常提及“治风者,不患无以驱之,而患无以御之;不畏风之不去,而畏风之复来”。故而孙师常喜用玉屏风散加味,重用黄芪,因黄芪能补三焦而实卫,为补剂中之风药也;若伴有表证者常辅以疏风解表药,如偏寒者加荆芥、细辛等;偏热者加金银花、连翘、薄荷等;伴咽痒时作时止者,常配伍祛风解痉止咳的药物,如蝉衣、僵蚕、地龙、钩藤等;故能速效。

针对本病肺虚邪恋、反复难愈的病机特点,孙师强调应以助正达邪为基本大法,以达到长期缓解、最终痊愈的目的。

4 临床用药,以玉屏风散为主方

在临床实践中,孙师常以玉屏风散为主方加减化裁,方中“防风,御也,其功疗风最要”,可作为治疗小儿变应性咳嗽的要药。“玉屏风散”是治表虚之证的经方。其出处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是出自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1337年);二是近年有人鉴于《世医得效方》现行本末载此方,认为系出自元·朱震亨《丹溪心法》(1481 年)[5]。

现代后世医家在《内经》基础上,对玉屏风散的认识和应用不断加深。《古今名医方论》:“防风遍行周身,称治风之仙药,上清头面七窍,内除骨节疼痹、四肢挛急,为风药中之润剂,治风独取此味,任重功专矣。然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惟黄芪能补三焦而实卫,为玄府御风之关键。[6]”《古方选注》:“黄芪畏防风,畏者,受彼之制也。然其气皆柔,皆主乎表,故虽畏而仍可相使。不过黄芪性钝,防风性利,钝者受利者之制耳;惟其受制,乃能随防风以周卫于身而固护表气,故曰玉屏风。[7]”《成方便读》:“大凡表虚不能卫外者,皆当先建立中气,故以白术之补脾建中者为君,以脾旺则四脏之气皆得受荫,表自固而邪不干;而复以黄芪固表益卫,得防风之善行善走者,相畏相使,其功益彰,则黄芪自不虑其固邪,防风亦不虑其散表,此散中寓补,补内兼疏,顾名思义之妙,实后学所不及耳。[8]”可见,运用玉屏风散治疗肺气虚见证有古籍论述渊源。而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表明,玉屏风散提取液具有良好的增强体液免疫作用[9]。

孙师常取炙黄芪15g、炒白术10g、防风6g、法半夏 5g、款冬花 10g、射干 6g、五味子 10g、蝉衣 10g、辛夷10g、甘草3g为主方。临证若见病毒感染,血象不高者,加板蓝根以清热解毒;若为细菌感染,血象高者,加虎杖、鱼腥草抗菌消炎;若咳嗽较剧,夜间及早晚为苦,加地龙、钩藤祛风解痉;若咳嗽阵发,气急难忍,伴喘者,加炙麻黄、葶苈子、天竹子、桑皮等;鼻痒不适,涕多,喷嚏者,加苍耳子、白芷等。随证加减,临床疗效显著。

5 典型案例

患儿张某某,男,7岁。2016年11月4日初诊。家长诉患儿反复咳嗽1月余,不自觉揉眼睛,自服“头孢克洛颗粒、羚贝止咳糖浆”等药物未见明显好转,平素易感。刻下:患儿咳嗽时作,呈阵发性,遇冷空气及气候变换时加重,少痰,动则多汗,自觉鼻痒,无咽痛及发热恶寒,舌质淡红,脉细。中医诊断:咳嗽(肺虚邪恋证);西医诊断:变应性咳嗽。治以益气固表,扶正祛邪。处方:炙黄芪15g,炒白术10g,防风6g,法半夏5g,款冬花 10g,射干 6g,桑皮 10g,地龙 10g,杏仁10g,五味子10g,辛夷10g,甘草3g,共7剂。每日1剂,水煎服。11月11日二诊:家长诉患儿咳嗽症状明显减轻,现饮食量少,大便稍干,多汗,予原方的基础上加用焦楂曲各10g、牛蒡子10g、瓜蒌仁10g,共14剂。11月25日三诊:患儿咳嗽消失,饮食尚可,大便正常,但仍然多汗,转以调和营卫,方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善后巩固。

按语:本案患儿系肺虚邪恋易感,疗当以扶正固本,恢复气机升降为要。方中炙黄芪味甘,健脾益肺、补气固表、兼以升提中气,为君药;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以加强益气固表之力,为臣药;两药合用使气旺表实,则汗不外泄,外邪亦难内侵。佐以防风走表而散风御邪;黄芪得防风,则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则去邪而不伤正。方名玉屏风者,言其功用有似御风屏障,而又珍贵如玉之意;加用半夏降气化痰,杏仁宣肺止咳,款冬花化痰止咳,射干祛痰平喘,地龙、辛夷祛风脱敏通窍,五味子补气敛肺等;生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凑益气固表,补肺化痰之功。本方通过提高患儿机体抵抗力,扶正固本,从而减少发病次数,缓解发作时症状,发挥了祛风止咳的作用。

6 结语

孙师就其多年治疗本病的临证经验,提出治疗小儿变应性咳嗽的要点包括:(1)根据患儿病史及临床特征做出明确诊断。(2)一般变应性咳嗽病程较长,咳嗽日久,每易耗伤肺气,气虚多汗更易感邪,故可加用五味子、乌梅等敛肺之品。(3)变应性咳嗽患儿常伴有鼻痒、喷嚏等过敏性鼻炎临床表现,可用辛夷、苍耳子等治疗此类伴随症状。(4)顽固性痉咳多为风邪夹痰,风痰交阻,肺失宣降使然,当加用钩藤、僵蚕、天竹子、代赭石、苏子等解痉镇咳。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用培土生金法治疗小儿肺虚咳嗽,即用补脾益气的苍白术、茯苓等中草药,而达到补益小儿肺气的作用,更能体现孙师临证运用中医方法治疗本病的整体观念及辨证思想;孙师以玉屏风散为基础,根据不同临床表现进行加减,采用标本兼顾,预防为主的理念,强调辨证、辨病相结合,对症治标与辨证治本相结合,故治疗本病取效甚捷。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 年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6,39(5):323-354.

[2]高鸿霞,邵世和,王国庆.中药防风的研究进展[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4,11(4):12-14.

[3]王永慧,叶方,张秀华.辛夷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6):12-14.

[4]崔秀荣,马海波,张旗,等.苍耳子的化学成分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2,27(6):614-618.

[5]周楚雄,周文华.玉屏风散出处考查[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11,25(4):368.

[6]罗美.古今名医方论[M].王新华,校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72.

[7]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147.

[8]张秉成,成方便读[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65.

[9]王璐,邱培勇,王宝英,等.玉屏风散提取液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及转化的影响[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9,26(2):12-125.

猜你喜欢

风邪变应性防风
生物制剂治疗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的研究进展
港口大型机械防风安全发展形势及防风安全体系建立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治风邪 按摩风府穴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误诊变应性鼻炎一例
大楼的防风攻略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疗效分析
Regularity of Wind-dispelling Medication Prescribed by LI Dong-Yuan: A Data Mining Technology-based Study
从湿毒挟风论治炎症风暴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演进
防风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