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钟一棠应用“治未病”理论防治崩漏病经验

2018-01-14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治未病

宁波市中医院 宁波 315010

钟一棠(1915-2016)先生出生中医世家,系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被誉为“甬上中医泰斗”。钟老学验俱丰,擅治疑难杂证,尤其推崇中医“治未病”理论。笔者有幸跟师临诊,现将其运用“治未病”理论治疗崩漏病经验作一总结。

崩漏病,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净,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亦属于妇科疑难急重病症之一。崩漏发病病机复杂,多脏受累,气血同病,因果相关,缠绵难愈,易于反复。钟老提出将“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核心思想运用于崩漏病防治,疗效卓著。针对该病,钟老提出未发病时以“怡情易性,养生固本,调体防病”,病已发时当“健脾固冲,通因通用,澄源培本”,病瘥后当“综合调摄,护肾调经,防病遗复”,验之临床,屡屡效验。

1 怡情易性,养生固本,调体防病

中医“治未病”始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未病先防,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为要旨,强调强身健体,注重摄生养生。女子常有余于气,不足于血,致肝阴不足,而常见怫郁,故钟老认为女子预防疾病平素当调养性情,戒急戒躁。钟老认为不同体质的人,对病邪的反应不同,易患的疾病也不同。临床需“辨病”与“辨体质”相结合,依据体病相关[1]、三因制宜思想[2]确定治疗方案。崩漏病多以虚、热、瘀为主要病机,常见阳虚、阴虚、气虚、湿热、血瘀、气郁等证型或偏颇体质。钟老临证治疗崩漏:阴虚者,常配以生地、女贞子、玉竹、知母等滋阴药;阳虚者,常配鹿角胶、巴戟天、附子、肉苁蓉、炮姜等温阳药;气虚者,配黄芪、党参、白术、白扁豆健脾益气;气郁者,配郁金、香附、柴胡、玫瑰花、月季花等;血瘀者,配丹参、桃仁、三七、鸡血藤、赤芍等,并结合饮食生活调摄、情志调畅等纠正偏颇证型与体质,从而预防崩漏的发生。

2 既病防变,标本兼治

《难经·七十七难》谓“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脾,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3]强调既病防变,应尽早辨证施治,调治未病之脏,防止传变,这样才能有效治疗疾病。钟老认为,崩漏病因多端,病机复杂,累及多脏,临床辨证不外虚实两端,虚者责之于脾虚、肾虚,实者因于血热、血瘀,强调重视冲任和脾胃,固护肾元,巧用“通因通用”原则以达治崩止漏之目的。

2.1 首重脾胃,固冲培元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源,先后天相互滋生。叶天士指出“夫奇经,肝肾主司为多,而冲任隶属阳明,阳明久虚,脉不固摄,有开无阖矣。”《妇科玉尺》云:“思虑伤脾,不能摄血,致令妄行。”[4]胞脉系于肾,同时由于冲任二脉隶属于肝肾,而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关系到妇女的经孕产育。张景岳认为崩漏病机为“先损脾胃,次及冲任”,最终“穷必及肾”。钟师认为妇人之病多与脾肾相关,认为治疗崩漏一病首先调理冲任二脉,而调固冲任奇经又必须先从治疗脾肾入手,尽管病机变化多端,但万变不离其宗,补脾肾为治疗崩漏的基本宗旨。临证多选用固本止崩汤,固冲汤、左归丸、右归丸等加减化裁,药用:生黄芪、生晒参、升麻、炒白术、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菟丝子、赤石脂、龟板胶、鹿角胶、当归、白芍、炮姜、煅龙骨、煅牡蛎等品,以补肾健脾固冲治其本,收敛止血治其标,共奏补气摄血,固冲止血。

2.2 通因通用,止血塞流 《诸病源候论》最早记载瘀血致崩漏,曰“崩而内有瘀血,故时崩时止,淋漓不断。”[5]《血证论》则提出“吐、便、漏,其血无不离经。然既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6]崩漏日久,离经之血均可为瘀,瘀血阻滞冲任胞宫,血不循经,离经之血非时而下是形成崩漏的关键。钟老认为治疗当求其本,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施治,采用活血化瘀疗法,通因通用,意在通中有塞,活中有止,瘀血化散,离经之血得以归经,从而使经血如常。但临证要审因论治,“塞流”与“澄源”兼顾,可分别采用养阴、清热、温经、活血及收敛等法止血。钟老临证时,常用养阴止血药有旱莲草、龟板胶、地黄炭、阿胶等;凉血止血药有栀子炭、藕节炭、贯众炭、侧柏炭、地榆炭、苎麻根等;温经止血药有艾叶炭、姜炭、鹿角霜、鹿角胶等;活血止血药有三七、蒲黄炭、茜草炭、大黄炭、益母草等;收涩止血药有仙鹤草、棕榈炭、乌贼骨、赤石脂、煅龙骨、煅牡蛎等。

2.3 治病求本,澄源固本 经云“治病求本”,钟老认为,此“本”即病之因,治疗自当驱除邪而使恢复健康。经又云“病有本标,治有缓急”。钟老对掌握病体之本有独到之处,常曰“病体为本,疾病为标,一般治法以祛邪为主;而病体较弱者,应扶正祛邪、标本兼顾;若病体羸弱不堪者,则切忌骤用攻逐之剂,当遵‘养正积自消’、‘保命留病’之古训,以缓图之”。钟老认为塞流为治其标,应在澄源求本的基础上进行塞流。认为临证需谨守“宜行血不宜止血”之论,以气血为本、寓补于涩、求因固本,治法常以益气活血,佐以温经散寒或清热消瘀法治疗本证,止血良效。

3 病瘥防复,综合调摄

疾病初愈,机体内阴阳尚未平衡,气血尚未调畅,此时若忽视机体愈后的调理,则很有复发可能。因此病后当心身同治、药食同治防止崩漏复发。

3.1 心身同治,气血调顺 陈修园曰:“经水所以不调皆由内有七情之伤。”现代女性需承受多方面压力,若长期处于抑郁、紧张、焦虑状态,易致肝气不舒或郁滞,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冲任不调,血海蓄溢失常,而发崩漏。钟老在繁忙的门诊时间,对每位就诊的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发现症结,积极诱导,劝其保持平和心态,修身养性。常嘱医者医病不可忘医心也。崩漏患者病情缠绵日久,不乏心生烦郁,钟师常劝怡情易性、心身同治而达事半功倍之效,病瘥且可防复。正如《内经》所载“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开之以其所苦”,此说理开导、体贴关怀亦是一种有效治疗方式。

3.2 药食同治,以脏补脏 药膳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7]。钟老认为,更年期女性,天癸既绝,则更应重视脾胃的调养,以助气血生化之源。饮食上,应少食温热香燥和肥甘厚腻之品,宜多食滋阴补血,润肠通便之物。如宜食小米、玉米、木耳、海带、香菇等清淡之品,鸡蛋、猪肝、牛乳之血肉友情之品,菠菜、西红柿、胡萝卜等蔬菜及薯类之品,可达通调脏腑之功效。以脏补脏是中医脏器疗法的核心[8],它是根据同气相求的原理,利用动物内脏来补养和治疗人体。钟老认为动物内脏气味醇厚,为血肉有情之品,因而能迅速起效,尤为在调养或补益方面效果显著。肾阴亏虚症见经乱无期,出血淋漓不尽或量多,色鲜红,质稍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或手足心热,或心烦。钟老以滋阴养肾,固冲止血为法,用熟地、女贞之外常用龟板胶、鹿角胶等血肉有情之品。并嘱服猪肝、猪心汤。

4 典型案例

患者刘某,女,27岁,外贸职员,已婚。2015年10月19日初诊。主诉:不规则阴道出血5月余。患者16岁初潮,平时月经2月一行,色暗,少许血块,无痛经。彩超检查子宫附件未见异常。未发病前一直从事外贸销售工作,工作压力大,每晚熬夜至1-2点。自诉阴道出血5月余,量时多时少,淋漓不净,伴少许血块。曾用凉血清热、固冲止血药血止见效,后又见阴道出血。刻诊:面色无华,头晕乏力,腰膝酸软,下腹坠胀不适,中度贫血貌。胃纳尚可,夜寐欠佳,二便尚调。舌淡略红,苔薄白,脉沉细。钟老辨证为冲任受损,气血亏虚兼瘀热内阻,故发崩漏不止。治以补益气血,滋养肝肾,佐以凉血活血。方用加味当归补血汤:党参 30g,生槐花 20g,黄芪 30g,当归 10g,炒甘草2g,炮姜 5g,丹皮 20g,生地 20g,龟板胶 15g,生地榆30g。7剂。嘱饮食禁食酸、醋,注意营养,且禁房事。10月26日复诊:患者诉出血基本止住,诸症悉减,方证相应,仍续前方进7剂。11月10日三诊:最近半月一直未出血,转为健脾固冲,补肾培元,以求巩固。处方:生黄芪 30g,当归 10g,白芍 10g,炒杜仲 10g,生地黄15g,菟丝子10g,桑叶10g,制香附6g阿胶珠12g,荆芥炭6g,党参20g,干姜6g。14剂,医嘱患者改变生活方式,按时作息,怡情易性,食疗如百合枸杞小米粥、枸杞当归黄芪粥等调节体质,随访至今月经周期及行经期未见异常,病告痊愈。

按:本案患者平素工作劳累,作息欠规,日久损伤冲任而发病。见崩漏下血,日久缠绵难愈,量时多时少,淋漓不净,证属冲任气血亏虚,肾元不固,瘀热内阻,钟老认为此非大剂益气活血,滋肾养血之品不能获效。故以加味当归补血汤治疗,方中重用黄芪、党参健脾固冲摄血,当归养血止血,生地榆、生地清热凉血止血,丹皮活血凉血。盖崩漏日久,冲任空虚,纯用草木之品效力缓慢,故而加入血肉有情、胃厚质重之龟板胶,以增强滋阴清热之效。妙在生槐花、生地榆,不仅凉血止血,且入厥阴血分,清泻肝热。饮食嘱禁食酸、醋,以防助肝食气。诸药合用治疗崩漏下血效佳,故7剂后血止。血止后予生地、杜仲、菟丝子及党参、黄芪等补肾健脾之剂固本防复。钟老认为,崩漏易反复,故血止后当“综合调摄,护肾调经,防病遗复”,嘱患者平素病未发时当“怡情易性,养生固本,调体防病”。该患者发病多考虑由于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劳累过度导致脾肾亏虚,冲任不调,日久而发崩漏病。故嘱患者务必改变生活方式,按时作息,调养性情,平素结合食疗等调节体质。

5 结语

崩漏病多见于青春期和绝经过渡期女性,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亦属于妇科疑难急重病症之一。崩漏病缠绵难愈,反复发作,易引起感染,诱发贫血,影响生育,导致癌变,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钟一棠先生通过多年的临证治疗、不断总结,提出以“治未病”理论治疗和指导崩漏病患者,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预防疾病复发。钟老强调女子平素当保持情志调畅,注重养生固本,纠正偏颇体质,以达到不发病的目的。当崩漏病发,以健脾固冲为要,辨证论治,兼顾通因通用,澄源培本贯彻始终以达治血止崩之效。崩漏病瘥后当继续心身同调,药食同治,防病遗复。“治未病”理论是中医药思想的精髓之一,钟一棠先生结合崩漏病发病特点,切切实实将治未病理论思想应用于该病的防治过程中,提高了该病的治疗疗效,减少了该病的复发机会,为临床治疗该病拓展了思路,同时丰富了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具体内涵。

[1]王文锐.王琦中医体质学说“体病相关”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30(11):2501-2503.

[2]庄爱文,李晓寅,王英.朱丹溪治未病学术特色[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9(12):867-869.

[3]凌耀星.难经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51.

[4]沈金鳌.妇科玉尺[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48.

[5]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383.

[6]唐宗海.血证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3.

[7]夏明,管婧婧.中国传统药膳文化科学发展问题的思考[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9(4):517-519.

[8]陈以国,成泽东,矫承媛.以脏补脏与中药归经[J].中医杂志,2004,45(12):943-944.

猜你喜欢

治未病
“治未病”思想在结直肠癌防治中的作用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初建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治未病”理念在老年病诊治中的应用体会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运用健康促进策略,推进“治未病”工程长宁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
基于“治未病”思想的中医药膳养生探讨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古有“治未病”,今有“亚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