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新闻播音员与电视出镜记者:角色的差异与转型的技巧

2018-01-14韩雁锋

中州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播音员新闻节目

韩雁锋

(安阳广播电视台,安阳 455000)

在现代电视新闻节目当中,电视新闻播音员时常出镜承担现场报道的任务。这对于电视台和播音员而言都是有利的事情。对于电视台而言,电视播音员是电视新闻观众最熟悉的面孔,代表着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公信力、权威性和形象感,对于播音员而言,则是离开正襟危坐的演播室,展示自己专业的新闻判断力和现场发挥水平的良好机会。但是,播音员向出镜记者的转型,并非是自然而然、必定成功的事件,如果转型不当,既不能给电视台的形象管理加分,也不能使自己摆脱在观众心中念稿者和端坐者的刻板印象。也就是说,电视新闻播音员在担任现场新闻出镜记者的时候,需要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作出调整,加强新闻采编素养,对自己在镜头前的表现进行全新的设计。

一、电视新闻播音员与新闻出镜记者角色的不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提出:“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牢记社会责任,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1]“找准坐标定位”“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就是要求新闻工作者明确自己的角色和位置。按照美国学者戈夫曼的看法,社会中每个人都在地位系统和地位模式中拥有自己的位置,并通过交互的纽带以及任职者必须履行的权利和责任,同系统中的其他人保持关系。[2]角色承担者需要应社会规范的要求行事,无论是职位、职业或者社会其他方面的规范。如果角色承担者能够按照规范进行活动,就被社会视为正常状态,如果不能按照规范进行活动或者表现,就会被社会界定为异端、越轨者。这种情况在社会学中被描绘为角色失调和社会表演失败,即人们平常在社会中所感觉到的行为不合适或者说话不适合。

新闻传播作为社会中非常重要的职业,本身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角色,其主要承诺是为社会提供真实、平衡而令人相信进而可以此做出决策的新闻资讯,如李普曼所描述的,实际上几乎所有地方的人们都认为,新闻报道应当“每两三天就为我们描绘一幅我们所感兴趣的整个外部世界的完整画面”[3]。而这种社会角色的履行是通过分工来实现的,对于电视新闻节目而言,即把新闻节目分成若干个类型,不同类型的节目由不同的专业工作者承担赋予该节目真实、权威形象的职责。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新闻联播和晚间新闻都是兑现新闻报道承诺的关键节目,节目完成主要角色任务的是播音员和出镜记者。他们在合作中存在着自己的角色差异,节目对他们的要求也不一样。

按照约翰·菲斯克的观点,体现新闻报道可靠性的关键是演播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包括国内的新闻播音员),新闻节目主持人不是他或她自己的话语的作者,而是客观的关于事实的口头话语的发言人。[4]这位新闻播音员的价值在于,它是整个电视新闻节目的人格化身,他代表整个新闻制作团队向观众报道新闻,说明整个团队见证了新闻的发生,他是唯一知道当天所有新闻事件的告知者,同时类似于电脑的操作系统,是观众知晓新闻必须经过的窗口。正因为如此,除了表达清晰等基本要求之外,新闻播音员是电视节目定位的直接体现者,如果是高级新闻节目,播音员需要端庄大方,语音雄厚,着装严肃,语调平缓,如央视新闻联播中的新闻播音员;如果是轻松且个性化的电视新闻节目,需要播音员语调轻快,着装轻便,不是坐着读新闻而是能够在演播室内随着演播屏边活动边说新闻,同时能够提供代表节目个性的评论、问候等话语,以拉近节目与观众的距离。电视新闻播音员需要与电视新闻节目定位协调配合,其个性不单单是播音员自己的个性,而是代表着整个电视新闻节目的个性,这种个性的目标是展示新闻节目的传播欲求,即取得真实、权威或者轻快、愉悦的效果。

现场报道是呈现新闻真实可信且生动形象效果的关键环节,出镜记者则是赢取这种效果的中介。作为中介,出镜记者既作为个人也作为电视新闻制作团队的形象出现。作为个人,他要以“普通人的身份”在现场看到活生生的现实,并且代表观众去见证事件发生的细节、去问观众需要知道的问题。作为电视新闻制作团队的成员,他又是代表电视机构将电视镜头从演播室延伸至事件发生的现场,具有专业人员的性质,表明是通过职业手段获取了真正的事实。出镜记者与新闻播音员有许多不同之处,与新闻播音员是知道所有新闻报道的全知者相比,出镜记者只知道他采访的这件事;与新闻播音员可能为事件定性下结论不同,出镜记者需要以普通人的感觉提供具体的事实材料;与新闻播音员需要正襟危坐最多能够沿着演播屏活动不同,出镜记者需要根据现场情况做出远离或者贴近事实的动作;与新闻播音员多数不用自己创作不同,出镜记者需要在现场发挥自己的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随机出镜描述自己了解到的情况;与新闻播音员需要穿着职业装进入演播厅不同,出镜记者需要穿得更符合场景的要求,特别是在报道普通事件,穿着需要体现观众出现在该场景中着装的平均水平。所有这些要求的最终目标是让出镜记者看着像个专业的普通人。

新闻播音员与出镜记者之间的差异,使得新闻播音员在担任出镜记者时,既不能完全放弃新闻播音员的身份,以免影响将来播报新闻时给观众留下不良印象而影响传播效果;也不能端着播音员的架子放不下来,直接影响出镜时需要现场感、生动感。新闻播音员出镜是播音员与出镜记者身份的融合。

二、新闻播音员担任出镜记者时的衣着规范

播音员从演播室的镜头前过渡到新闻现场的镜头前,往往在衣着、举止方面颇费脑筋。一方面是因为习惯问题,演播室严格的着装要求使其养成了严肃的着装习惯,另一方面是因为如果播音员在出镜时着装过于随便,会使电视观众在以后观看新闻时回忆起这些场景而使得新闻播报的效果受到影响。播音员着装时要注意细节,融入环境,以简洁大方为主。

(一)新闻播音员出镜时衣着不能太随意,应当简洁、大方,衣服上不宜有明显的标牌,引发观众不必要的关注。有一段时间,意大利品牌背靠背十分流行,不少同事都爱穿这个牌子的衣服,但是这个牌子的衣服标志和特征格外显眼,出镜时穿这种衣服引来了很多观众的猜疑,以为是专门的服装赞助品牌,引起了不大不小的误会。这种误会还在其次,最主要的是因为“人类的身体是衣着的身体,社会世界是衣着的世界”,[5]衣着过于个性化,会给观众明确地描绘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而新闻真实客观的目标往往要求新闻播音员能够代表各个阶层各种职业,避免使观众赋予其衣着过于明确的意义。

(二)新闻播音员出镜时的形象应与出镜时的环境相适应、相协调。比如在生产车间、施工现场必须佩带安全帽,甚至工作服,在田间地头不宜穿着西装、套装,穿高跟鞋等不适宜劳作的服饰。另外,重大活动开幕、庆典活动等现场,一定要正装出镜,以免破环现场原有的气氛。

(三)出镜记者还要特别注意手持话筒的位置和握法,这也是个人形象的一部分。新闻播音员在演播室播报新闻时,镜头的远近、头部和身体的大小往往都有明确的规定,且已经由演播室工作人员调适得当。在出镜时,虽然摄像记者很有经验并且经常会明确的提示。但是播音的习惯往往会带来一些不适当的动作。很多播音员出镜时常会话筒位置过高且以正面面对镜头,结果往往在屏幕上呈现出下巴颏儿“长胡子”的尊容,让人啼笑皆非。正确的手持话筒姿势应该是,手部放松,上臂与小臂成90度直角,让话筒顶端的高度介于上衣第一颗和第二颗扣子之间。值得注意的是,话筒位置过高是很多出镜者的通病,有些人通常是随着报道的进行,话筒不断上移,对画面和个人形象造成影响。良好的习惯要从平常抓起,适当花一些时间和功夫,把握好话筒正确的位置会使出镜者的形象和气度更上层楼。

三、新闻播音员担任出镜记者时的表达技巧

与出镜记者不同,新闻播音员播报的新闻稿件常常是新闻记者和编辑已经拟就的成熟的稿件,同时往往经过了部门主任和值班领导的审核,新闻播音员多数情况下不用自己“创作”播报文稿,即使是主持新闻节目评论新闻事件,其分寸和尺度已经由新闻制作团队讨论确定。但是担任出镜记者时,多数情况下需要播音员自己在现场对发生的情况作出准确而简洁的描述,这是对其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的考验。新闻播音员需要在平时即关注出镜记者的表达规范,同时结合自身播音时的规范要求,确定描述模式,追求好的传播效果。

(一)交代环境,抓住重点。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闻播音员出镜时要明白,观众首要关注的是地点不是时间,镜头不可能全面地反映新闻发生的地理位置,因此一般而言,记者在出镜的开头要告诉观众“我现在所处的位置是……”,注意重音要在“位置”二字,而不在“我”这个人上。在交代了位置之后,播音员需要开门见山,直接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如在交通事故现场就需要用一句话说明是什么样的事故、事故损害到底有多大、事故处理情况如何。由于播音员往往播报的新闻具有书面语性质,在出镜时需要注意书面表达和口语词汇的有机结合,这样使自己既显得是以普通人的身份在现场探寻情况,又表明自己具有专业资质。

(二)善用道具,吸引关注。尽量从观众能看见的、具体的内容说起,逐渐过渡到观众看不见的内容。在不久前的一条主题性报道中,为了反映产业转移给地方经济带来的变化,笔者作为出镜者走进一家出口型企业的生产车间,发现企业生产的产品都是小型玩具和礼品,虽然产品色彩鲜艳、造型可爱,但是体积太小,既使成百上千排列起来也显得非常不起眼,而整个生产场景也显得有些凌乱,无法让人产生好的联想,于是放弃了把厂房生产场景和成品库作为背景的想法,而是顺手抄起一个产品完成了这次出镜:“(中景)这里是位于河南滑县开发区的一家由闽商投资的加工企业,(顺手从生产线上)我手里拿的这个可爱的圣诞老人就是这家企业面对西方节庆市场而生产的工艺品,在这个车间里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类似的小工艺品生产出来,(镜头拉开至全景)源源不断的输送到欧美市场,换回大批外汇……”

(三)巧设环节,延展视听。电视的特点是视听兼备,出镜记者如果一味强调视觉和听觉方面的内容无疑是画蛇添足,要增强现场感还要注重叙说观众无法透过屏幕之感知,比如嗅觉、味觉、触觉、温度。2016年8月,笔者所在的栏目《安阳新闻》报道了河南省内黄县部分苦水区村庄用上了洁净自来水的消息,出镜者当时手持两个透明矿泉水瓶,分别灌上了原来褐色的苦水和新近接通的洁净自来水现场比对,让观众对水质的变化一目了然,更妙的是出镜记者将两瓶水分别尝上一口,现场描述两种水在口感上的差异,让新闻摆脱了生硬的套路,给了观众更加直观和丰富的感受。

四、新闻播音员出镜时的语态调整

(一)多作体验式描述。播音员工作的特点是有稿创作,习惯书面语言的表达,但进入新闻现场后必须改变语态,因为让既定稿件过目成诵并非易事,而且表达效果也很糟糕。高明的出镜者会主动融入新闻现场,让自己成为新闻事件的一个元素。出镜内容也是依托现场的背景、人群、细节等,采用体验式的描述,使报道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安阳曹操高陵进行发掘后,在报道发掘现场时,一般的出镜报道思路会用数字来展现墓葬规格,比如说“曹操墓前墓室平面近方形,东西长3.85米、南北宽3.87米。四角攒尖顶,墓顶距墓底高6.4米。”这样的表述和现场环境毫无关联,生硬拗口,说者不易记忆,听者也难留印象,所以笔者当时采取的报道方式是:“现在我就站在曹操墓室的前室,这里刚刚清理完大量的於土,所以泥土的味道非常浓烈。这个墓室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空间呢?先拿我的臂展来做比例,我的臂展大概是一米七五(把双臂伸平比划一下),大概有我两个那么宽,可以看出来这个墓室长宽都接近4米,像一个正方形,从平面上感觉像现在我们普通人家居住的客厅大小。(抬起头往上看)但是高度更高(把一只手向上伸直),我双脚站定原地摸高是2米3左右,差不多三个我叠起来才能触到墓顶,可以想见这座古墓的形制和规格还是很高的……”这种把自己的身体当尺子的出镜报道,不失为一种很好的体验式出镜报道。中央电视台在对南方冰冻灾害作现场报道时,出镜者站在一片山坡下,身后是电力检修人员在除冰作业,在形容挂在电线上的冰溜子时,主持人并没有用数据来形容,而是说冰溜子和自己手中话筒的粗细差不多,以直观的比喻来告诉观众结冰的厚度。

(二)要善于营造现场感。一般来说,动态性新闻或事件新闻更适合出镜,如灾害救援、案件抓捕、极端天气以及车祸等突发新闻,其内容相对单一,时空相对集中,事态在不断发展,现场需要突出展现。但正因为这些新闻是突发性的,所以等记者赶到时,现场往往已成过去,而变得相对静态。如何让这类新闻现场感更强一些呢?这就要靠记者出镜来调动。如果背景是静的,出镜者就要是动的,如果背景是动的,出镜者就要是静的。2016年年初,笔者所在的城市安阳京珠高速安阳段因冰雪天气发生了严重的车辆滞留现象。记者赶到现场时大雪封路,能见度只有几十米,摄像机机位不动的话要展现出车龙绵延几公里的场景几乎不可能,这时候笔者迅速组织了一段语言,结合现场环境,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边走边说,适时和车上的司机们进行互动,用一段长达40秒的出镜将糟糕的天气、冰冻的路面、绵延的车龙、亟待救助的司乘人员展现在观众面前。

另外,情绪也是现场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兴奋或紧张,高兴或悲伤,都是现场感的一部分。在千变万化的新闻现场,出镜者本人的情绪最能打动观众,这时候出镜者的情绪要尽量自然,不要故意控制,不然会遗漏宝贵的现场感。在笔者所在的安阳电视台《一帮到底》栏目,有一位从DV拍客成长为外景主持的女记者,2012年3月她只身带一名滑县病残儿童赴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做心脏修复手术,在衣不解带精心照顾孩子的日子里,她坚持每天在镜头前出镜,记录在美国的点点滴滴,有一次她因语言不通受到房东夫妇的误解遭到指责后,在镜头前她忍不住嚎啕大哭,这样一段真实的新闻播出后,许多人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出镜者也与这个瞬间一起被观众记住。

17年的播童主持工作经历让笔者体会到,播音主持的岗位不仅仅局限在镁光灯下演播室内,出镜报道同样也是播音员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一次次用心的播报不仅为人生增添精彩的注脚,也必将被最珍视的观众所铭记。

猜你喜欢

播音员新闻节目
探寻电视新闻节目主播如何应对新发展趋势带来的挑战
论西藏播音员主持人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之意义
新闻播音员做好各类配音工作需要掌握的技巧
浅谈播音员主持人语言的纯洁性
纸媒是怎么做起一档新媒体音频新闻节目的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节目传播路径与策略
融媒体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策略研究
新闻主持人采编播一体化研究
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平民化”的正确表述
细微之处见功夫——播音员的情感掌控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