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福教授针灸治疗瘿病经验介绍

2018-01-13徐丽萍胡璐曼徐福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徐福肿块针灸

徐丽萍 胡璐曼 徐福

1.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 310006 2.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徐福教授,浙江省中医院针灸科副主任、主任中医师、副教授、医学硕士、硕士生导师,擅长运用针灸治疗诸如中风后遗症、睡眠障碍、面神经麻痹、颈肩腰腿疼等针灸科优势病种,也善于结合穴位埋线治疗甲状腺肿、睡眠障碍、肥胖及高脂血症等内分泌疾病。在临床治疗上,徐福教授在主张穴位精准与针刺手法并重、中西结合及标本兼治的原则,故而取得的临床疗效不俗。徐福教授治疗瘿病方面具有独到见解,遵循“阳化气,阴成形”,采取阴病治阳、针灸并用、中西结合思路治疗气滞痰阻及痰结血瘀为主的瘿病。现将其集合分享,供同道参考。

1 阴病治阳,以调平和

医家有言,百病者,不外乎阴阳气血失调。正如《灵枢·寿夭刚柔》言及,“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强有弱,有短有长,有阴有阳”,从事中医者,皆明阴阳为八纲辨证之总纲,是“万物之纲纪”,是“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临床上以“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作为治疗的总纲。传统医学认为瘿病是由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而导致气滞、痰凝、血瘀,并壅结颈前的、以颈前喉结两旁肿块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外台秘要》描述“瘿病者,始作与瘿核相似。其瘿喜当颈下,当中央不偏两边也”[1],因此徐福教授在针灸治疗瘿病所采取的原则便是“阴病治阳”。徐福教授认为,瘿病者,肿块搏结于颈前,其为气血痰凝之产物,血、痰之物当属阴物,物质凝聚态也属阴。诸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者,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表情淡漠、心动过缓、低血压等衰减及不足,故此类瘿病当为阴症。且《外科证治全生集》言及瘿病指出:“阴毒之证,皆皮色不异。不痛不坚,软而渐大者,瘿瘤也。”[2]瘿病肿物于颈前,为阴,当取背后腧穴,为阳。此外,《黄帝内经》曾言“阳化气,阴成形”,张景岳解释为“阴静而凝,故成形”,来建明[3]在前辈基础上同意“阴成形”是指当气作降、入运动时,凝聚而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质的过程,为现代疾病诊治拓宽了新思路。由此可以发现瘿病的发生发展也是气血痰等物质凝聚的状态,当以阳法为散。庞兆荣[4]结合现代医学代谢观,认为“阴成形”指的是新陈代谢中物质代谢的过程。甲状腺作为人体最大的内分泌器官,其工作实质也是遵循“阳化气,阴成形”发挥作用,现代医学同样认为造成“瘿病”的主要原因为机体供需失衡,即甲状腺原料-碘的缺乏、甲状腺需求增加、甲状腺合成及分泌障碍,是机体新陈代谢的失衡,符合庞氏观点。因此徐福教授治疗此类阴病的时候,选择了肝俞(双)、脾俞(双)、胃俞(双)、肾俞(双)这四组疏肝解郁、调气活血及平衡阴阳的“阳穴”。针灸治疗原则言“阴病行阳,俞在阳”,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且背俞穴大多位于膀胱经上,毗邻阳脉之海-督脉,因此背俞之穴可行阳,不仅能治疗相应脏腑疾病,能宁心安神,疏肝解郁,调理脾胃及滋补肾阳,化痰祛湿,督脉之经又能鼓舞阳气,以奏助阳行气散结之功,最终达到阴阳平和,肿块消散。此外,治阳之法,艾灸当之无愧,故徐福教授选取灸腹部以鼓舞气血。清代黄宫绣《本草求真》言艾叶“苦辛性温,其芳烈纯阳,故可用以取火……灸之即能回阳”[5]。闵友江[6]通过现代试验发现艾灸可作用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降低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提高血清 T3、T4,从而使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功能得到调整。

2 辨经而治,针灸并用

明代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大全》论述瘿瘤时提及“瘿瘤之病,乃足阳明之经与任脉二经气血凝滞,加以忧郁之所成也”[7]。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任脉为“阴脉之海”,加以情绪郁闭,气滞则血停,从而积滞于任脉,且颈部为阳明经与任脉汇合,故瘿病好发于颈部。大多医家指出瘿病与情绪密切相关,“随忧愁消长”,而少阳经为气机升降的基础,足厥阴经属肝络胆主情志抑郁,且此病女子多发,又女子以肝为先天,故陈岚从肝论治瘿病[8]。针灸选穴当以足厥阴及足少阳为宜,因此徐福教授在临床诊治过程中,采用足厥阴肝经太冲穴调理气机,阳明经足三里及丰隆穴健脾化痰,任脉之天突穴及相应背俞穴整体调治。回归古法,徐春甫提供瘿病治疗之法,然多为内治,至于针灸之法,则建议取穴天突,且认为治疗一切瘿瘤初起者,宜灸,不建议针刺。此外,诸如唐代孙思邈、唐代王焘及元代危亦林在治疗瘿病时也提倡只灸慎针,《外科正宗·瘿瘤论》则认为本病“切不可轻用针刀……终致伤大”[9]。因此关于针刺治疗瘿病者,少之又少。徐福教授对气滞血瘀痰凝为基本病理的观点表示认同,但对于古人重视灸法而慎用针法表示存疑。徐福教授认为,古人之所以重视灸法,应是从安全角度考虑,徐春甫也言“尝见用针及烂药决破脓血,崩溃渗漏不已而致死者”[7]。因此,古人认为瘿病应消而不宜破,且大部分病人可能考虑针刺的侵入性而担忧其安全性。徐福教授则指出,灸法不能抛弃,“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故灸法在现代治疗瘿病治疗中仍有其独特地位,徐福教授在治疗瘿病的临床中,采用灸盒温热腹部,从而鼓舞脾胃气血,达行气活血、化痰消滞、标本兼治之效。但对于针刺,也不可偏废,且古人言不可轻用,并非不用。孙思邈[10]言:“几病皆由血气雍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诸病源候论》载“气瘿可具针之”[11]。故徐福教授除辨经取穴外,仍采取了围刺之法,包绕肿块,针刺数量根据肿块大小而定,不拘泥具体数量。围刺针法临床上应用甚广,一般常用于病灶局限、预后良好的疾病,如甲状腺良性肿块等。基础研究证明针刺通过调节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缩小甲状腺肿块。李晨[12]通过现代临床研究证明针刺可在良性甲状腺结节的早期治疗中发挥作用,可以有效控制并消解肿块。郝重耀等[13]发挥火针之“阳”治疗甲减,发现火针能有效提高FT3、FT4值。

3 穴位埋线,效应累加

穴位埋线疗法基于中医针灸理论,将可吸收性外科缝线(蛋白线)置入穴位内,利用线对穴位产生的持续刺激作用以防治疾病,是新时代针灸治疗的新发展。该法简便易行,节省患者时间成本,也可达到“深内而久留之”,临床疗效可喜,且易被患者接受。根据霍金等人[14]的研究,穴位埋线在操作过程中可对所选择的穴位、穴位附近的神经及人体大脑中枢发挥相应的综合作用,有效加快血液的体内循环及淋巴回流,使局部新陈代谢旺盛,同时增强组织器官的活动能力,改善局部营养状态,从而使腧穴周围及机体内部的组织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有效增加刺激时间,从而调整整个机体的功能及状态。张选平[15]通过综合多方观点总结穴位埋线疗法是一个复合刺激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整个操作过程,实际包含了穴位封闭、针刺、刺血、机体组织损伤的后作用,留针及组织疗法等多种刺激效应。多种方法集中和整合在一起,形成了穴位埋线独特的治疗效果,具有长期续效治疗效应。有学者提出穴位埋线具有“长效针感”,通过现代临床试验可证明其独特性。现代人生活节奏快,时间成本高,为延长刺激效果,徐福教授选择了对太冲(双)、足三里(双)、丰隆(双)、肝俞(双)、脾俞(双)、胃俞(双)及肾俞(双)进行穴位埋线,而不选天突等传统穴位,是为了避免造成皮下血肿、感染、颈部神经压迫等不可预知风险[16]。

4 屡见奇效,病例举隅

邬某,女,48岁,商人。2017年6月26日初诊,主诉:发现颈前肿块3月余。患者于 2017年4月24日因颈部肿大伴乏力、性情急躁就诊于浙江省邵逸夫医院,查及甲功全项无殊。查甲状腺B超(26*984*)示:甲状腺外形明显增大,左叶明显,大小约9.19*5.40*3.93cm;右叶大小约7.43*2.44*2.59cm。医院未予药物处理,建议手术消除,患者拒绝。后患者自觉肿块增大,遂来我科就诊。徐福教授查体患者甲状腺Ⅲ度肿大,颈前漫肿,边缘不清,皮色如常,按之柔软,无压痛。详询病史发现,患者从事贸易行业,工作压力大,情绪喜怒变化快。发现颈前肿块前,便经常感觉咽部不适,咳痰不出。发现肿块后,情绪更是焦躁忧虑,且自我感觉肿块增大,有呼吸不畅、伴声音嘶哑改变之感。四诊合参,患者颈前漫肿,形体偏胖,情绪不定,善太息,常有胸胁胀痛不适之感,舌苔薄白,有齿痕,脉弦滑。辨证为气滞痰阻之瘿病,现代属单纯性甲状腺肿。治以疏肝解郁,理气化痰消滞。徐福教授先于颈前采用局部5针围刺,进针深0.4cm,不做手法,避免损伤血管。再针刺太冲、丰隆,为泻法,足三里行平补平泻,共留针30分钟。同时腹部灸2柱,共2壮,以无灼热疼痛为宜。后取背后肝俞(双)、脾俞(双)、胃俞(双)、肾俞(双)及丰隆(双)、足三里(双)、太冲(双)进行穴位埋线。每2周1次。治疗6周后,患者自诉憋闷不畅之感较前明显缓解,乏力、易怒等症明显好转,外观甲状腺 II°~III°大,有缩小趋势。治疗 10周后,于浙江省邵逸夫医院复查甲状腺B超(2*399*4)示左叶大小约7.07*6.12*4.01cm,右叶为6.08*2.21*2.61cm。通过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甲状腺B超结果及临床症状,表明患者病情趋于好转。后患者继续规律的针灸治疗,病情稳定,与常人无异。

5 简单探讨,以飨同道

晋代成书的《针灸甲乙经》指出“气有所结发瘤瘿”[17],《医学入门》则认为“盖瘿、瘤本共一种,皆痰气结成 ”[18],《医林改错》则言“结块者必有形之血”[19],所以气、瘀血、痰是古人对于瘿病发生总结的三大病理基础。徐福教授在临床实践中,根据瘿病位置、病因,结合阴阳属性,归为阴症,因此穴位及经络选用的是位于“阳区”的背俞穴,并结合灸法的“行气活血”,尊重及诠释传统针灸治疗原则“阴病治阳”。此外,不拘泥于古方“畅灸慎针”的观点,遵循整体观念,局部与辨经结合,局部围刺及穴位埋线结合,有效提高疗效,加快疾病恢复,并节省患者的时间成本。但是此方法必须做到辨“阴”而治,否则收效甚微。徐福教授思维发散,另辟蹊径,巧妙结合,为瘿病的治疗提供了更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做到“化痰消瘀、通络散结、标本兼治”之效,其临床经验值得同道学习借鉴。

猜你喜欢

徐福肿块针灸
徐福山绘画作品
不灭的希望 永恒的信念——歌剧《徐福》一席谈
面向未来的中国医学——针灸篇
颈部肿块256例临床诊治分析
徐福,中韩间两千年不衰的传说
乳腺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1例并文献复习
当国歌响起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针灸
乳房有肿块、隐隐作痛,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