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永良治疗妇科病验案三则
2018-01-13周梦波夏永良
周梦波 夏永良
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杭州 310006 2.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夏永良教授是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副主任中医师,出生于五代中医世家,是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国家级名中医陈意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先后师从李德新教授、晁恩祥教授及宋康教授。夏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以经方治疗各种妇科疾病,取得了明显疗效。本人有幸随诊夏师学习2年,获益颇多,现将夏师用经方治疗妇科疾病的验案记述如下。
1 产后抑郁
韩某,女,32岁,2016年12月1日初诊。患者既往月经规律,2016年10月11日足月顺产一女婴,产后精神郁闷,失眠多梦,胆怯易惊,情绪低落,脾气急躁,乳汁分泌少,纳差,二便尚调。舌淡、苔薄黄腻,脉弦滑。妇科B超:子宫、附件未见明显异常。病属产后抑郁,辨证为胆郁痰扰,治拟理气化痰、和胃利胆、养心安神,方用黄连温胆汤合四逆散、甘麦大枣汤加减。处方:陈皮 10g,制半夏 9g,茯苓12g,炙甘草 6g,炒黄连 3g,淡竹茹 10g,麸枳实 10g,柴胡 10g,大枣 10g,北秫米30g,炒酸枣仁15g,郁金10g,煅龙牡各30g,煅珍珠母 20g,淮小麦 30g,石菖蒲 10g,远志 6g,炒白芍10g,漏芦10g,通草6g。共7剂,水煎早晚两次温服。嘱饮食清淡。
2016年12月8日二诊,患者诉情绪有所好转,胃纳睡眠好转,乳汁分泌增多,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处方:上方加入党参12g、山药15g,去黄连、煅珍珠母,共14剂,水煎早晚两次温服。随症加减治疗半年后,患者情绪明显改善,其余诸症亦瘥。
按:产后抑郁是产褥期精神综合征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国外报道其发病率高达30%,多在产后2周内发病,4~6周症状明显[1]。产妇素体胆气不足,复由情志不遂,胆失疏泄,气郁生痰。胆为清静之府,痰浊内扰,则出现胆怯易惊、失眠多梦;产后多虚多瘀、气虚气郁、脾失健运,出现纳差,气血生化乏源,乃至乳汁分泌不足,舌脉均为胆郁痰扰之征。黄连温胆汤出自《六因条辨》:“温胆汤辛以通阳,黄连苦以降逆,不用甘酸腻浊,唯恐留邪。”[2]方中半夏辛温,燥湿化痰,为君药;黄连清热燥湿,炒用减其寒性,免伤脾胃;竹茹甘而微寒,清热化痰、清心除烦,为臣药;陈皮辛苦温,燥湿化痰、理气行滞;枳实辛苦微寒,降气行滞、消痰除痞;佐茯苓淡渗利湿,给邪以出路;兼加甘麦大枣汤养心安神、和中缓急;柴胡、郁金疏肝解郁利胆;北秫米祛风除湿、和胃安神;石菖蒲、远志化痰开窍;煅龙牡、煅珍珠母重镇安神;炒白芍、炒酸枣仁养血安神;漏芦、通草理气通络下乳。全方共奏理气化痰、和胃利胆、养心安神之功。二诊因热象不明显,黄连暂去之;因睡眠好转,去煅珍珠母;加山药、党参健脾,以助生化之源。
2 经行风疹块
张某某,女,24岁,2016年11月4日初诊。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月经期出现皮肤瘙痒,搔抓后皮肤色红,突出于皮面,十余分钟后可自行消退,影响睡眠,胃纳可,大便秘结,有时七日一行,小便可,曾经于外地诊所服用中药治疗,效果不明显。月经14岁(5天/30天),量中、色暗红、无血块、无痛经,末次月经日期2016年10月16日,5天净,量色质同以往。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皮肤划痕征(+)。过敏原检测:IgE升高,对尘螨、花粉过敏。病属经行风疹块,辨证为营卫不和、风热郁肤,治拟升清降浊、散风清热、调和营卫。方用升降散加减。处方:蝉衣5g,白僵蚕10g,片姜黄 6g,生大黄 12g,桂枝 9g,生白芍 20g,地肤子 10g,青龙衣 10g,炒白术 10g,柴胡 6g,白蒺藜10g,茜草 9g,乌梅 6g,炙甘草 6g,大枣 10g。共 14剂,水煎,早晚两次温服。
2016年11月18日二诊,患者末次月经日期2016年11月13日,量中、色暗红、无血块、无痛经,5天净,月经期间皮肤瘙痒缓解,皮疹数目减少,大便一日一行,仍偏干,舌脉同前。处方:上方去白蒺藜、乌梅,加胡麻仁10g、当归6g、生地12g,共14剂,水煎,早晚两次温服。治疗3个月后,患者月经期皮肤瘙痒、皮疹、便秘未再发作。
按:经行风疹块,又叫经行瘾疹。本病特点为每月行经前或行经期间或月经将净时,证见皮肤瘙痒,搔之起疹如粟或起团起块,周身皮肤可出现红色或苍白色疹块、风团,发无定处,时隐时现,瘙痒异常,消退后不留痕迹,每月随月经周期反复发作,病情迁延数月以上[3]。患者感受风热之邪,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皮肤受侵,出现瘙痒、皮疹,热邪侵犯大肠,耗伤津液,则大便秘结,舌脉均为营卫不和、风热郁肤之征。升降散源于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后经清代陈良佐更名为陪赈散,再经杨璇二次改名为升降散。叶霖增订张鹤腾《伤暑全书》时,从杨璇著作中引入此方[4]。《伤寒温疫条辨》云:“是方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米酒为引,蜂蜜为导,六法俱备,而方乃成……盖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5]方中僵蚕祛风胜湿、清热解郁;蝉蜕气寒无毒,味咸甘,祛风胜湿、涤热解毒;姜黄行气解郁,入心脾经;大黄味苦,性大寒,上下通行;桂枝、白芍、大枣调和营卫;青龙衣、地肤子祛风止痒,白蒺藜、柴胡平肝解郁。《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故予乌梅,取其味酸以泄肝;茜草凉血止血而不留瘀;白术健脾利水,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升清降浊、散风清热、调和营卫之功。二诊因白蒺藜有小毒,不宜长期服用,故去之;月经已过,去乌梅,加养血之品如当归、生地,加胡麻仁又能润肠通便。古人有云“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是也”[6],适当运用补血药,更利于风邪的祛除。
3 带下病
李某,女,41岁,2017年1月2日初诊。患者3年前出现白带量多,当地医院诊断为“细菌性阴道病”,予“甲硝唑栓”治疗,当时症状好转。3年来稍有不慎,带下量多,阴痒症状反复发作,有时色黄,有腥味,伴外阴瘙痒等不适,影响睡眠,纳可,二便调。舌淡红、边有齿痕、苔白,脉弦。今日妇科门诊复查白带常规:清洁度Ⅲ度,滴虫(-),霉菌(-),线索细胞(-),白细胞酯酶(+),过氧化氢浓度<2,唾液酸苷酶(-)。病属带下病,辨证为湿热下注,治拟清热利湿止痒、活血通络。方用易黄汤加减。处方:薏苡仁30g,山药30g,芡实10g,败酱草 15g,车前子 30g(包),白果 10g,连翘15g,忍冬藤 30g,鸡血藤 30g,桃仁 10g,当归 12g,川芎 10g,柴胡 6g,茯苓 10g,黄柏 10g。共 14剂,水煎早晚两次温服。外洗方:苦参25g,蛇床子15g,鱼腥草 20g,白鲜皮 15g,椿皮 10g,苦地丁 15g,土茯苓20g,赤芍 15g,当归 20g,黄芪 20g,关黄柏 15g,冰片1g,三七粉3g(冲)。共14剂,每晚坐浴。嘱忌食辛辣、海鲜、羊肉等物。
2017年1月9日二诊,患者诉服药后白带量减少,外阴瘙痒缓解,不影响睡眠,舌脉同前,继续予上方14剂,嘱经期停外洗药。停药后随访,患者带下正常量,无阴痒。
按:带下病为妇科常见病,以带下色、质、量、气味改变为主要特征。《傅青主女科》云:“夫带下俱是湿症。而以‘带’名者,因带脉不能约束,而有此病,故以名之……夫白带乃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弱,则脾土受伤,湿土之气下陷……治法宜大补脾胃之气,稍佐以疏肝之品,使风木不闭塞于地中。”[7]1本例患者素体脾虚肝郁,不能运化水湿,水湿之气下陷而为带下,湿邪蕴久化热,湿热下注,损伤任带,故见带下量多,有时色黄,有腥味;湿热下注肝经,则见外阴瘙痒;舌脉均为湿热之征。易黄汤出自《傅青主女科·上卷》,傅山[7]3言:“此不特治黄带方也,凡有带病者,均可治之。而治带之黄者,功更奇也。”方中薏苡仁、山药、芡实专补任脉之虚,又能健脾利水,白果为引经药;肾与任脉相通相济,黄柏清肾中之火,即解任脉之热;败酱草、连翘、忍冬藤清热解毒散结;车前子、茯苓利水祛湿;鸡血藤、桃仁、当归、柴胡、川芎活血通络、疏肝行气。配合外用方局部治疗,止痒效果更佳。外洗方中苦参、蛇床子、白鲜皮、黄柏、土茯苓、椿皮、鱼腥草清热解毒、燥湿止痒;赤芍、当归、三七粉、黄芪活血行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药物吸收;再加冰片有镇定舒缓作用。同时嘱患者避免食用大辛大热之品,以免食复。
4 结语
夏师常言,妇科病难于辨证。女子以肝为先天,现代女性工作、生活压力大,又较男子多思多虑,故常见肝气郁结证,或为主证,或为兼证。临床若遇辨证不明的患者,可先按气郁证治疗,以调畅气机、疏肝解郁为先,喜用小柴胡汤、四逆散之类。如见性情急躁,为肝郁化火,用黑逍遥散或丹栀逍遥散加减,或加大黄清泻肝火,与柴胡相配,有推陈致新之意;如见面部黧黑斑,为气滞血瘀,加行气活血之品,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如思虑伤神、暗耗阴血,出现心肝血虚或心脾两虚证,予养血柔肝之品或养心健脾之药;如见五心烦热,舌红,脉细数,为阴虚之象,宜加养阴清热药,可用鳖甲、青蒿、白薇。夏师接诊患者往往细致询问,亲切关怀,患者信任有加,病已好了三分,加之辨证准确、用药精准,临床效果往往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