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中医工作室建设运行模式的创新探索与实践
——以浙江省儿科名中医工作室为例

2018-01-13赵文坛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老中医儿科中医药

赵文坛

1.浙江中医药大学 杭州 310053 2.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 3.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4.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5.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是发展中医药学术、传承名老中医临证经验、培养具有特色专长的中医人才的有效载体。为切实做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传承工作,探索建立中医药学术传承和推广应用的有效方法和创新模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自2010年开始逐步实施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等建设项目。浙江省积极创建名老中医工作室,并设立省级名中医工作室建设项目,为更好地建设国家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运行模式的建立和有效实施,是名中医工作室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更好地开展名中医工作室建设项目,同时有效总结浙江省名中医工作室建设的经验,探索有利于名中医工作室持续发展的建设方式和运行模式,我省对2010—2015年立项的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和浙江省省级名中医工作室的建设状况、具体运行模式和建设成效进行了全面调研和总结。采用问卷调查和工作室负责人、名中医专家、工作室成员访谈等方式,从工作室一般情况和特点、人员组成结构及人才建设方案、工作室学术活动开展的方式、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授方式和挖掘手段、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的总结方式和整理模式、名工作室的各项建设成果、工作室建设规划、工作室运行机制和模式、继承人学术成就及临证情况等方面进行调研分析,与国内其他省市的名中医工作室建设管理模式[1]、名中医经验传承方式[2]以及名中医工作室运行经验[3]进行对比,总结出具有明显我省特色、建设成效显著、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名中医工作室建设运行“浙江模式”。五大独具特色的创新运行模式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高度关注,并在中国中医药报和全国名中医工作室建设经验交流会上推广。

近年来,我国儿童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短缺问题凸显,特别是实行全面两孩政策后,儿科医疗、保健的需求更为迫切。中医药在儿科临床有着诸多优势,如在降低患病率、减少抗生素应用等方面优势突出,在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康复调理等方面独具特色。如何挖掘总结儿科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加强名医经验传承,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儿科临床的作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我省开展的儿科名中医工作室建设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拥有俞景茂、宣桂琪、盛丽先、董幼祺等儿科名老中医,承担了3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和1个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任务。在这4个儿科工作室建设中,我省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建设方案总体要求,结合本省特色,充分实践了名中医工作室建设运行中的“浙江模式”,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效。现将具体建设创新运行模式介绍如下。

1 群师带群徒,开展多层次学术经验传承交流

浙江省集聚了中医儿科名老中医的丰富资源,拥有3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1个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为“群师带群徒”运行模式的实施创造了条件。群师带群徒,是充分发挥同一专科领域专家集中、资源共享、促进创新的一种运行方式。其中“群师”是指同一学生听多位名中医老师授课,跟多位名中医老师抄方、查房,参与多个名中医工作室的学术活动。“跟群师”模式有助于学生博采众长,融汇多位名中医、多个流派的学术特色,避免了临证病种的局限性,同时对消除学术偏见、开放中医思维大有裨益。“带群徒”是指名中医工作室指导老师的经验传承,不局限于本工作室成员,可由多个工作室成员共同进行经验传承工作。“带群徒”模式可促进名中医诊疗经验及学术思想广泛传播,开展多层次学术交流,深入挖掘名老中医经验,也为临床培养年轻中医师和研究生等提供了平台,有利于学术传承与创新。

我省4个儿科名中医工作室,通过“群师带群徒”的运行模式,充分利用名医资源,开展学术交流和传承工作,在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总结与继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10—2015年共发表专家学术经验总结论文122篇,其中非本工作室成员发表21篇,占17%。出版学术专著12部,编委中非本工作室成员达20%左右。本工作室以外的学生,为名老中医经验的挖掘与总结,发挥了有效的补充作用。“群师带群徒”的形式也为培养中医人才搭建了良好的平台,4个儿科名中医工作室培养了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4名,中医硕士、博士研究生15名,接受研修进修人员36名,其中外国进修医生5名。

2 师生共临床,以工作室为载体提供优质服务

树立工作室品牌,在工作室的基础上成立名中医工作室诊室,能在名中医临证经验传承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师生共临床”是指名中医工作室指导老师与学生在同一固定工作室诊室出诊,老师出诊时学生侍诊学习,学生出诊遇疑难患者时请老师会诊,老师与学生共同为患者诊疗,以此建立工作室品牌,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设立于浙江省中医院的俞景茂名中医工作室、宣桂琪名中医工作室、盛丽先名中医工作室,均为中医儿科品牌诊室,每周由名中医工作室指导老师出诊2个半天,其他时间由工作室传承人出诊。以工作室诊室为临床窗口,以工作室专家诊疗优势病种为特色,名中医专家与传承人共同服务于患者。

如俞景茂名中医工作室每周三上午由俞景茂名老中医亲自出诊,传承人跟师学习优势病种的诊疗特色。老师集中对传承人在工作室独立诊疗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病例进行会诊,并带领传承人探讨学习,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创造了条件,有效提高了临床疗效,也明显提升了传承人的临床诊疗水平,加深了传承人对老师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的理解。

师生共临床的模式能有效建立中医儿科品牌团队,形成技术优势集聚窗口,使患者在名中医号挂号困难时,可先在工作室传承人处就诊,必要时再由名中医老师会诊。既充分运用中医资源,也有利于工作室品牌的树立与工作室传承人的培养。

名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是名中医工作室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师承方式历来是中医药传承中的重要形式。师生共临床能有效发挥名老中医的传帮带作用,培养出一批能够始终坚持中医辨证思想、专业素质较高的中青年中医专家和临床学科接班人。师生共临床的运行模式,一方面能使工作室成为临床服务知名品牌,可为更多患者提供便捷的优质医疗服务;另一方面以工作室品牌为载体,可加强学生的学术继承,快速提升学生知名度。如俞景茂名中医工作室擅长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遗尿;宣桂琪名中医工作室治疗高热惊厥、抽动症疗效显著;盛丽先名中医工作室善治小儿肾病、咳喘等,这些工作室品牌在江浙地区已广为人知。通过师生共临床的运行模式,工作室传承人临证的水平也得到了快速提高,传承人门诊量也明显提升,平均较前增加50%以上。师生共临床还为中医儿科临床研究思路的开拓提供了平台,如我省4个儿科名中医工作室在建设期间,围绕指导老师学术经验,广泛开展临床和疗效机制研究,共立项科研课题27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5项、厅局级21项,获得科研成果奖励12项。

3 建基层工作站,加强基层中医学术辐射与传播

在开展名中医工作室建设的同时,为了能更好地发挥名老中医专家学术思想的辐射传播作用,为更多基层优秀中医人才提供学习机会,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群众。我们在规范建设好依托单位工作室的基础上,拓展建立了名中医工作室基层工作站,形成了学术传承及传播的网络。基层工作站的建立及运行,为加强名医学术辐射、医疗技术帮扶、中医人才下沉创造了条件,有效地带动了基层中医药综合能力提升。为实现“中医基层化,基层中医化”的中医药发展战略、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推进我省“双下层、两提升”工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儿科4个名中医工作室在依托单位浙江省中医院、宁波市中医院开展建设的基础上,分别在衢州市中医院、诸暨市中医院、乐清市中医院、丽水市中心医院、平阳县人民医院、建德市中医院、象山县中医医院建立名中医专家工作室基层工作站。基层工作站运行由当地保障硬件条件,设立工作室诊室,名中医专家及团队人员定期指导,并遴选工作站成员跟师学习,共同服务于患者。名中医工作室分站建设运行除专家出诊、学生抄方、查房会诊、专题指导等一般模式外,还包括名中医学术经验推广、临床科研协作、中医药特色技能交流等。如俞景茂、宣桂琪、董幼祺名老中医,分别赴基层工作站出诊、进行优势病种诊疗方法专题指导,工作室团队与工作站成员不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和传承经验分享。基层工作站依靠名中医技术优势与临证特色,为基层医院提升品牌形象,为患者提供高质量中医药服务,并为培养基层优秀中医人才提供良好的平台。建设期4个儿科名中医工作室举办了名中医经验传承继续教育学习班18次,基层受益人群达3千余人次。指导基层工作站人员开展学术传承临床研究,立项科研课题7项,获得成果奖励2项。

4 融中国文化,促进传统特色与中医优势结合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传统文化倡导天人合一,与中医的整体观相一致;中庸、以和为贵的思想与中医阴平阳秘、和解治法相一致。中医药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典范,中医药的传承离不开文化的传承。若忽视了传统文化,发展、继承中医药就成了无根之木。因此,要把中国文化的传承融入到中医药传承建设当中,把传统特色与中医优势相结合。

工作室建设运行中,充分发挥儿科名老中医的学科特色优势,开设预防、保健、养生等健康服务项目,从娃娃抓起,培养中医文化素养。儿科名中医工作室设置了《中医好美》等系列专题,将中医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内容制作成扑克牌,将红枣、薏米仁、山药、枸杞等药食同源的中药做成精美标本,通过寓教于乐的方法,积极开展中医科普进校园活动,对幼儿园、小学学生进行中医文化宣传,讲解中药药食同源、中医五脏六腑、针灸经络穴位等知识,提高孩子们对中医中药的兴趣,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并制作了《药膳食疗》《辨体施茶》《体质辨识》《冬令膏方》《冬病夏治》等科普手册,对家长们进行中医养生之道及养生之术宣传,积极传播中医药文化,发挥中医药优势,促进全民加强自身健康管理的理念不断提高。

名中医工作室充分挖掘中医药学术特色,结合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医术经验,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保护中,中医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屡屡受挫,原因主要是申报材料多为技能和经验,缺少“文化”体现[4]。浙江宁波董氏儿科不断努力,坚持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历经七代相传,文化底蕴深厚,医术享誉海内外。2014年,董幼祺名中医工作室申报董氏儿科医术,作为传统医药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董氏儿科被国务院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基地。

5 促国际交流,推进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

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医的存废论之争就没有停止过。现代医学的冲击使人们接受科学,容易否定《内经》等朴素理论。当前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中医药也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迅速发展,民族自信心逐步增强,但中医药始终得不到多数人的认可,中医药发展的危机仍然存在。与此同时,现代医学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药源性疾病、过度医疗、治疗疑难杂症的局限性、高昂的医疗费用等问题,迫使一部分人回归传统疗法。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阻碍了中医药的传播,因此需要我们主动走出去,以“一带一路”为契机,传播中医药文化。以中医药文化为载体,让人们逐渐了解、体验并接受中医药。

儿科名中医工作室在建设运行中,把中医药学术的传播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依托工作室这个载体,广泛开展学术交流,积极把中医特色技术、方法向世界儿科同道传播。我省儿科名中医专家及工作室成员,通过举办工作室学术交流活动和参加海外中医药学术会议的方式,分别赴美国、英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捷克、罗马尼亚等国进行学术讲座和交流。近年来,通过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儿科分会的学术交流平台,名中医工作室专家与各国儿科同道频繁交流切磋,俞景茂名老中医的“毛细支气管炎的中医临证体会”专题演讲后反响热烈,董幼祺名老中医的“董氏指压法治疗婴儿吐乳症”讲座让同行们甚为惊叹,使世界各国的中医儿科专家们更加理解了中医药取得临床疗效的关键所在,有效地传播了中医药文化,让世界认识中医、体会中医、了解中医,更好地推进了中医药在世界各地发扬光大。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努力加强国际交流,借助名中医专家工作室的品牌,充分体现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不断推进中医药走向世界。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要求的总体框架下,浙江省明确了名中医工作室定位是“中医学术的传承基地、服务患者的临床阵地、中医人才的培养摇篮”,提出了工作室建设需注重特色效应、品牌效应和辐射效应,管理需强化落实任务、履行责任、考核绩效的理念。强调应理顺管理、创新机制,建立开放、竞争的运行机制;树立品牌、发挥效应,体现学术领先、社会肯定、引领辐射作用;建设队伍、培养人才,采取内外联动的强化培养效果。这些年来,浙江省名中医工作室建设不断加强管理,创新机制,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成效,并在建设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运行模式,为名中医工作室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以中医辨证思想为内涵的诊疗新技术、专科新特色、疗效新优势,为有效推进中医药学术的不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老中医儿科中医药
我国儿科急诊医学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改进贝叶斯统计挖掘名老中医对肺痿的证候分型经验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名老中医举办座谈会共话振兴中医药事业发展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SSE教学模式在普通本科-儿科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2019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第二届编委会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