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思政课教材体系转向教学体系的行动研究

2018-01-12龙屏风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29期
关键词:教学体系思政课高职院校

龙屏风

摘 要 教材体系如何向教学体系有效转化是思政课教学的一大难题。目前,这一转化存在教学内容组织随意、教学方法单一、考核方式机械等问题。基于行动研究框架下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依托三份实践教学方案,对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难题进行深入分析。数据显示,三份教案的实施有效提高了学生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成绩考核方式的满意度,有效推动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关键词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转化行动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29-0049-05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教材体系是教学体系的基础和依托,教学体系是教材体系的转化和呈现,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所使用设计的教学要素总和,是有机运行的系统,主要包括教学理念与教学指导思想的确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结果评价等”[1]。陈虹、王永顺认为,“教材体系是静态的,教学体系是动态的;教材体系是扁平的,教学体系是立体的。教学体系比教材体系更强调将教学内容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转变成生动的教学过程,从而更能突出教学效果。”[2]储水江认为,“要统筹考虑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四大相关因素,一是从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出发,内容有增有合,以合为主;二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出发,内容整合时不减重点、不避难点;三是从高职院校的学情出发,以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为主;四是从地方教学资源出发,实现教学案例的本土化。”[3] 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究竟该如何把握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手段的选择等这些直接关涉到教学效果的问题,现有研究却没有针对性的阐述。此外,高职院校具有服务地方经济的社会职能,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在教学中强调理论知识的“够用”,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使用的是同一教材”[4],高职思政课教师很难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因材施教,更难根据高职学生的现实需要做好教材体系的转化工作。为此,本文以三位高职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设计为例,探讨如何通过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一、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教学障碍

要实现教材体系有效转化为教学体系,“就是在坚持教材理论体系、基本思路和逻辑框架的前提下,重新梳理、整合教学内容”[5],“需要教学主导者、学习主体之间进行积极地配合,同时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评价等方面也要进行相应的改变”[6]。目前,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主要存在三个方面教学障碍。

(一)教学内容组织随意

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化时,教学内容的组织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第一,弱化学科理论和政治性要求。思政课教材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政治性,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素养和较高的教学技能,能将教材中的理论和政治性内容深入浅出地、合情合理地传递给学生。现实中却出现有些教师弱化学科理论和政治性要求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能有效贯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把握教材体系所反映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不能把理论讲深讲透。”[7] 第二,随意增减教材内容。一些教师不严格按照教学大纲,随意地选择教学内容,“脱离、更改或放弃课程标准,教师能讲什么就讲什么、喜欢讲什么就讲什么或学生喜欢听什么就讲什么”[8],“没有仔细认真地研读新修订的教材所涉及的新内容,不能完整准确地讲授新修订内容的重点和难点。”[9] 第三,脫离实际。不少教师理论脱离实际,照本宣科,“只使用概念、范畴和逻辑推理,全无案例,这往往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缺少吸引力和凝聚力,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10]

(二)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使用得当,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而现实中,仍有部分老师“专心致志”地使用“灌输法”,“教学过程成为教师的‘独白,教师成为‘演员。教师将教学内容单向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缺少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和互动,表现为一种单向度的‘灌输”[11]。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教师专业素养不高,要么没有有效掌握各类教学方法,要么思想认识不够,“部分教师思想疲惫,思路不清,片面地认为读读教材、填鸭灌输就能使大学生心灵受到触及、思想得到深化”[12]。第二,受教学条件限制,教学方法有时需要与教学手段结合使用,需要一定的教学条件配合,比如多媒体设备制约着PPT课件的展示、分组学习法对班级人数有限制等。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日渐显示出其单调、抽象,以及受时空限制和课堂信息量小、教学效率低等弱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基础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13]。

(三)考核方式机械

现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形式一般采取卷面考试的形式,主要有闭卷和开卷两种,考试的成绩不能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想素质,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14]。有的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标准单一化、片面化甚至负面化,停留在对知识接受的层面而不看学生有没有内化吸收,用分数作为衡量成效的标准,缺乏综合的考察考核[15]。考核方式不尽如人意很大程度是因为多元化考核有时难以操作,有时不便操作。比如过程性考核,如果教师面对一个100多人的大班,每一次活动、互动、实践都需要给予考核打分评价,这会给课堂教学带来不便。另外,诸如线上教学的互动,在这些环节还没法实现记录活动痕迹并给予打分的情况下,反而会让学生功利性地选择性学习。基于这些原因,教师会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考核之外的其他教学环节中。

二、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教学实现endprint

相较于普通高校,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更看重学生对技术技能的掌握。就学生角度而言,高职院校入学门槛普遍较低,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的抽象理论更是望而生畏。基于这两方面原因,高职院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更具迫切性。综合考虑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特选取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八章《行使法律权利 履行法律义务》作为研究资料,以教师行动为研究框架,具体包括行动方案的确立、行动方案的实施(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L老师、H老师、S老师的三份教学方案为例)、实施效果观察、反思与自评等环节。

(一)“团队式”备课

“团队式”备课中的“团队”成员由专任教师、辅导员、实践指导教师和学生代表等组成。参与团队备课的学生分为两种,一种是往届优秀学生(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每学期会对学生进行评比,遴选出优秀学生,并予以表彰,优秀学生即从中产生),另一种是任课班级的学生,学生自愿报名,并形成学习小组,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规定参与的学生名单。为了避免形式化,三位教師在“团队式”备课的操作中都采取以“专任教师为主,其他成员为辅”的模式,如表1所示。

具体步骤有:第一步,备课团队成员各自研读教材和课程标准,为初拟方案做准备;第二步,在L老师、S老师、H老师的组织下,三个备课团队分别开会,就学生情况、教学重点难点等展开讨论,确定各团队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第三步,由三位教师牵头,根据讨论结果设计教学方案,并进行总结和反思。

(二)以实践教学为依托设计方案

针对表2教材内容,L老师、H老师、S老师的教学方案设计见表3、表4和表5。问题式教学方案将教材内容概括为6个问题,专题式教学方案将教材内容凝练成2个专题,模拟法庭教学方案则以组织模拟法庭的形式,将教材内容融入其中。方案中的“成绩考核”是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考核,包括教师点评、组内互评和学生点评等环节,根据不同教学场景采取不同考核方式。三种实践性教学方案对教材体系转向教学体系的促进主要表现在:

第一,教材内容结合具体案例形成教学内容。本章教材内容分为三节: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从教材内容及布局来看,本章涵盖面广、内容多,大多是对概念的罗列和解释,只读教材,容易给学生造成内容庞杂、枯燥乏味之感。

问题式教学方案将教材内容分解成6个问题,“你知道权利的来历吗”对应教材中的“法律权利”部分,“义务是什么”涵盖教材中的“法律义务”和“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部分,“你享有哪些权利呢”和“你应该履行哪些义务呢”为教材中“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依法行使权利”和“依法履行义务”部分,“如何尊重别人的权利”对应教材中的“尊重他人权利”部分,“权利被侵害怎么办”对应教材中“依法救济权利”这部分内容。

因为教材内容可以整理成两大块,即“是什么”和“怎么做”,所以H方案将教材内容凝练成2个专题,专题一“认识权利和义务”,对应“是什么”的问题,涵盖了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内容,专题二“行使权利和义务”,对应“怎么做”的问题,是第三节的内容。

模拟法庭教学方案以开展模拟法庭的形式完成本章教学,选择了新闻报道“八旬老汉状告非婚生子女,索要赡养费”作为案例。大致案情为:一八旬老汉曾某,五十年前因婚外恋生下一儿一女,但未尽任何抚养义务,由于曾某一直没有固定收入,如今更是无法养活自己,于是一纸诉状将婚生儿子和非婚生子女告上法庭,要求子女们对其进行赡养。由此案例引申出权利和义务的内涵、如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尊重他人权利以及如何救济权利等,涵盖了本章教材全部内容。教师在点评时,还可对案例中没有涉及到的其他内容进行补充讲解,如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新《婚姻法》等。

第二,实践教学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教材内容转化成教学内容需要契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比如问题式教学方案中问题三“你享有哪些权利呢?”教师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由小组代表回答,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调整授课重点和难点。专题式教学方案中专题二“行使权利和义务”,采用了情景演绎的方式,教师提前分配任务给学习小组,学习小组接到任务后按照教师的要求着手准备,比如录制VCR,或现场情景剧表演,教师和学习小组成员几番讨论后形成可实施的教学方案,最后在课堂内呈现。模拟法庭教学方案模拟法庭案例中的各种角色设置,如原告、被告、法官以及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宣读判决书等环节安排都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不仅鲜活地阐述了教材内容,而且在教师点评、师生讨论环节可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

(三)对学生的“积极行为”进行过程考核

“积极行为”来源于法律领域,在法律规定中,要求作为而不作为的行为,被视为违法。将“积极行为”的概念移植到学习领域,意指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行为。因为对学生成绩的考核是在零的基础上予以加分来实现的,所以成绩考核是对学生的积极行为予以加分的过程。学生的“积极行为”具体包括三类:一是学生的作品,包括论文、心得体会、视频、情景剧表演等;二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三是学生的出勤。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对学生成绩考核统一规定为:总成绩(100分)=平时成绩70%(出勤20分,课堂表现40分,社会实践40分)+期末考试30%,上述三个方案对学生成绩的考核是对学生课堂表现(40分)的打分,教师根据课堂上学生呈现出来的“积极行为”予以登记,期末时根据全班整体情况予以计算加分。对学生“积极行为”进行考核能得到相对真实、公正和可靠的数据,这样的考核方式既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也能客观真实地反映教学效果。

三、教学转化的效果调查

为了解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效果,综合考虑学生性别、专业以及是否为学生干部等多个方面,对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年级共计35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41份,问卷有效率为97.43%,样本分布情况见表6。将三种教学方案分别在不同的专业施行,在服装设计专业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案,在机械工程专业采用专题式教学方案,在物流管理专业采用模拟法庭教学方案。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三个方面,设置了6个单选题和1个开放式问答题。endprint

在教学内容方面,在回答“老师讲的内容比教材内容”如何时,25%的学生选择“多”,70%的学生选择“差不多”,5%的学生选择了“少”。在回答“你如何评价思政课的内容”时,50%的学生认为“做学合一”,35%的学生认为“引人入胜”,10%的学生认为“学难致用”,5%的学生选择“其他”,没有人选择“枯燥乏味”。

在教学方法方面,在回答“你认为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何”时,87%的学生选择了“很好”,10%的学生选择“好”,3%的学生选择“一般”。在“你喜欢的授课方式”中,选择“模拟法庭”的占38%,选择“案例教学”的占30%,选择“专题分享”的占30%,选择“其他”的占2%。由此可见,教学方法的改革能有效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在成绩考核方面,在回答“怎么看待目前的考核方式”时,85%的学生选择了“满意”,10%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满意”,5%的学生选择了“比较满意”,没有人选择“不满意”。在选择“你认为这种考核方式对你有激励作用吗?”时,85%的学生选择“有”,15%的学生选择“一般”,没有人选择“没有”。

此外,在回答开放式问题“思政课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部分内容或者活动?”时,96%的学生回答模拟法庭、案例教学、课堂辩论等实践教学,42%的学生回答参观实践教育基地等活动。

由上,三位教师进行的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可度提高,85%的学生对教学内容做出正面评价,与此前研究“有 50%的学生认为现有教材多以文件形式表述,缺乏生动性、可读性,不贴近生活实际,枯燥无味”相比[16],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可度有所提高。第二,学生对教学方法高度认同,97%的学生认可三份教学方案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第三,学生对成绩考核方式高度满意,95%的学生对目前的考核方式“满意”或“非常满意”,85%的学生认为目前实行的考核方式对自己有激励作用。

四、结语

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历经多年,其教学成效依然不甚理想。在教师设计和组织教学这两个环节中,教学内容组织随意、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考核机械等问题直接制约着这一转化的有效实现。以往学者多在理论层面讨论如何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本文从微观层面以三位教师的三份教学方案为例,有效分析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行动过程。研究发现,以实践教学为依托的教学设计能有效促进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实践性教学方案可根据学生人数、所教专业、实践场地等实际因素灵活调整。以高职思政课教材法律基础部分的实践教学为例形成的三种教学方案是否适用于其他思政课程、是否适用于普通高等院校的思政课教学等问题,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韩鑫淼.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研究[D].淄博:山东理工大学,2015.

[2]陈虹,王永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研究与实践——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00-103.

[3]储水江.以“概论”课为例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77-80.

[4]陈立军,何国清.高职院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6):67-69.

[5]黄伟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J].思想理论教育,2009(5):57-61.

[6]杨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几个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48-150.

[7][11]李毅弘.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难点透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6):98-101.

[8]陳秉公.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规律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9):42-47.

[9][10]姜燕.高职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探讨[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5):5-8.

[12][15]卜金超.关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30):127-129.

[13]边和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的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1(6):67-69.

[14]柴秀波.思政课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中的创新性研究——从考核方式创新谈起[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1):140-141.

[16]朱海嘉.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重庆部分高校为例分析[J].黑河学刊,2017(1):144-146.

Abstract How to transform the textbook system to teaching system is a big difficulty of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t present, problems exist in the transformation, such as not standard teaching content organization, single teaching method, and mechanized examination mode and so on.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teacher is researcher" from the framework of action research, depending on three practice teaching plan,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 the difficulty in transformation. The data shows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ree lesson pl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tudents' satisfaction with curriculum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and performance assessment way, and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xtbook system to teaching system.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xtbook system; teaching system; transformation action

Author Long Pingfeng, professor of Dongg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Dongguan 523808)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体系思政课高职院校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化探索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