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翻转课堂研究特征及发展现状研究

2018-01-12赖惠明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29期
关键词:内容分析法教育领域翻转课堂

赖惠明

摘 要 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为数据来源,采用文献计量法,从论文发表数量、共现关键字、研究机构、应用学科、研究层次、研究方法六个方面对我国翻转课堂研究的特征进行量化描述;以CNKI的TOP50高被引文献为研究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将翻转课堂的研究分为理论研究、设计研究、应用研究以及教学模型研究四个组成部分并进行归类统计,对我国翻转课堂的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梳理和总结。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找出我国翻转课堂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翻转课堂;教育领域;文献计量法;内容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29-0045-04

翻转课堂是我国当前教育领域理论及实践研究的热点,在把握现状的基础上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非常重要。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为数据来源,对我国翻转课堂的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梳理和总结,有利于找出相关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期为今后翻转课堂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基于文献计量法的基本特征分析

以CNKI作为数据来源,将“翻转课堂+相关关键字”作为组合条件进行检索,尝试从论文发表数量、共现关键字、研究机构、应用学科、研究层次、研究方法等六个方面对我国翻转课堂研究的特征进行量化描述。

(一)論文发表数量趋势分析

截至2017年6月8日,CNKI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1053篇,论文历年发表数量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我国对翻转课堂的研究始于2012年,从2014 年开始呈“井喷式”增长,于2016年达到了高峰。

(二)共现关键词分析

将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共现关键词进行大类归并后,如将“微课”或“微视频”归并为一类等,检测到与“翻转课堂”关键字共现频率最高的前10位关键字分别为:“教学模式”“微课或微视频”“教学改革、应用、教学实践、课堂教学”“MOOC或慕课”“教学设计”“大学英语或英语教学”“自主学习、信息技术”“高职或高职院校”与“SPOC”。共现关键词出现频率分析图如图2所示。从共现关键词来看,目前我国翻转课堂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转课堂的本土化实践上,即主要研究如何以现有的微课、慕课及微信等信息媒介为支撑,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三)研究机构分布分析

作者所属的机构前10强见图3。从图3可以看出,除了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外,其他均为师范类院校,体现了师范类院校在翻转课程研究方面的压倒性优势。究其原因,相比其他类型院校,师范类院校作为专业性教育工作者培养基地,在接触、接受、推广、应用翻转课堂教育理念及实践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

(四)应用学科分布分析

翻转课堂研究在各学科的应用分布如图4所示。现有翻转课堂大多应用于英语、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医学教育、会计、语言文学、贸易经济等高等教育领域的学科。从学科性质上看,学科大多集中在实践、操作性为主的实验课程领域,而抽象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较少。

(五)研究层次分析

翻转课堂研究在各教育层级的分布如图5所示。现有对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应用随着教育层次的提升而增加,目前,高等教育为研究主体。相较于中小学生,大学生具有更多的课外学习时间和更灵活的学习时间安排,他们的表达能力、知识水平、合作程度以及学习能力较高,且高校没有升学压力、教学自由度较大、教师科研水平高,这些都为高等教育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研究方法分析

翻转课堂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分布如图6所示。现有文献对翻转课堂的研究,以描述性研究法与案例分析法为主,与美国以实验研究法及多学科研究法为主不同,我国这两种方法的运用仅分别占总体的22%与8%。

二、研究内容分析

以CNKI的TOP50高被引文献为研究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将翻转课堂的研究分为理论研究、设计研究、应用研究以及教学模型研究四个组成部分并进行归类统计,得到高被引文献的类型分布情况,见表1。由表1可知,目前我国翻转课堂的研究仍以理论研究为主体,教学设计研究与应用研究相对不足,而由于缺少教学实证数据的支持,导致理论模型构建研究比较薄弱。

(一)理论研究现状

多数学者认为翻转课堂是一种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即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的教学流程进行翻转,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前学习任务,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师生互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对于翻转课堂的本质,可谓见仁见智。赵兴龙认为,翻转课堂实质是教学流程变革所带来的知识传授的提前和知识内化的优化[1];龙宝新认为,翻转课堂是一种以学习个性化、自主化与社会化为主调的立体学习文化[2];而何克抗认为,翻转课堂的真正内涵与本质,在于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即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构建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3]。

(二)设计研究现状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是将翻转课堂有效实施于操作层面的前提,我国学者对这部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进行环境构建、课前活动设计、课堂组织设计以及评价体系设计方面。赵兴龙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宏观层面包括学校课程体系设计、微视频、课堂教学资源、学校教师培训、学校支撑环境等;中观层面包括问题引导、观看视频、问题解决三个环节的设计;微观层面包括课型选择、学情分析与教学策略设计[4]。李海龙针对应用实践型的实验课程,设计了以课堂上下学习环境创设为主、以问题为核心、以任务为驱动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5]。刘锐结合教学实践构建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通过课前过关任务、课内典型任务和课后拓展任务的设计,实现了知识传递、内化、巩固和拓展[6]。endprint

(三)应用研究现状

1.教改实证研究现状

目前,随着翻转课堂的广泛应用,对翻转课堂效果进行实证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大部分学者对翻转课堂教改效果持基本肯定态度。马秀麟通过研究发现,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在创新性、凝聚力、协作能力方面有较大的提升[7]。汪晓东通过研究发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并能提升学生对课程教学的认同度[8]。而杨九民认为翻转课堂可以促进理解和深化知识、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降低实验操作错误次数及提高学习者学习成绩[9]。但也有学者质疑翻转课堂改革效果。顾容等认为该教学模式未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成绩[10];尹华东指出翻转课堂虽然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但在增进学生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习成绩方面并未有显著效果[11];而卢强在对校本翻转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翻转课堂未能大幅提高教学效果[12]。

2.与信息媒介相结合的应用研究

很多学者从翻转课堂的内涵出发,充分利用各种微课、MOOC、QQ群等本土化信息媒介,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以优化现有教学模型。如胡杰辉在对基于自建MOOC的校本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进行教改研究[13];杨九民对基于微视频资源翻转课堂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教改研究[14];而张新明借助QQ群网络交互平台和平板电脑(Tablet PC)构建出了更容易实施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并给出了具体的实施过程和建议[15]。

(四)模型研究现状

由国内外存在的大量成功及失败案例分析可知,翻转课堂存在一定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我国一些学者开始尝试对影响翻转课堂模式效果的关键因子进行探索,尝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翻转课堂有效模型。在影响因子分析方面,翟雪松和林莉兰对学生满意度测试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学习者对FCM满意度评价受到学习者期待、感知质量、感知价值三个公因子的共同影响[16];柴妍红聚焦高校工科课程,通过因子分析法提炼出适用性因子、政策因子、教师因子、硬件因子以及学生因子五大影响因子[17];而胡国良、黄美初则以成人学生为研究对象,发现翻转课堂中教学环境、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对教学满意度有重要影响[18]。在翻转课堂模型方面,钟晓流尝试将翻转课堂的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思想、本杰明·布鲁姆的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分类理论进行深度融合,构建出一个太极环式的翻转课堂模型[19];而张金磊认为明确教师角色的定位、教学视频设计、个性化协作式学习环境的构建、课堂活动的设计是翻转课堂模型的关键因素[20]。

三、結论及思考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目前我国翻转课堂研究在理论研究、模式设计、实践应用及模型构建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和丰硕的成果。然而,由于翻转课堂在我国教育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已有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对翻转课堂本质、要素等缺乏统一的认识。二是翻转课堂理论研究偏多,缺乏实证研究与设计研究的支撑,导致理论模型研究比较薄弱。三是对翻转课堂学科的适应性研究不足,缺乏针对性和普遍性。四是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实验研究法与多学科研究法所占比重过低。五是对翻转课堂的教师激励机制与学生评价体系研究未能跟上。对教师而言,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就必须付出比传统教学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对学生而言,翻转课堂加重了认知负荷。这类问题已经在教改实践中大量出现,如不立即进行相应的教师激励机制与学生评价体系研究,势必影响翻转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4]赵兴龙.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55-61.

[2]龙宝新.翻转课堂对教学本质的突破与变革[J].当代教育科学,2015(11):13-17.

[3]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5-16.

[5]李海龙,邓敏杰,梁存良.基于任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3(9):46-51.

[6]刘锐,王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和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4(5):26-32.

[7]马秀麟,赵国庆,邬彤.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5(2):79-85.

[8]汪晓东,张晨婧仔.“翻转课堂”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3(8):11-16.

[9][14]杨九民.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36-40.

[10]顾容,张蜜,杨青青,卢丽,徐静波等.基于SPOC翻转课堂的探讨:实证与反思[J].高教探索,2017(1):132-137.

[11]尹华东.对国内外翻转课堂热的冷思考——实证与反思[J].民族教育研究,2016(1):25-29.

[12]卢强.翻转课堂的冷思考:实证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3(8):91-96.

[13]胡杰辉,伍忠杰.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4(6):40-45.

[15]张新明,何文涛,李振云.基于QQ群+TabletPC的翻转课堂[J].电化教育研究,2013(8):68-72.

[16]翟雪松,林莉兰.翻转课堂的学习者满意度影响因子分析——基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4):104-109.

[17]柴妍红.高校工科课程实施翻转课堂的影响因素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6.endprint

猜你喜欢

内容分析法教育领域翻转课堂
基于文献计量的数据素养及其教育领域研究态势分析
教师工作坊中促进知识建构的磨课活动研究
非正式学习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Scratch教学研究综述 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Blackboard 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应用状况的调查分析
江江西率先突破高考、教师交流、民办教育深化综合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