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绵城市建设之常德模式探讨

2018-01-12易丽昆

关键词:常德市常德海绵

易丽昆

(中共常德市委党校 马克思主义教研室,湖南 常德 415000)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美丽中国... ”而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发展理念的重大创新,还是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1]

什么是海绵城市呢?形象地说,它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2]由此,海绵城市中的海绵是一种比喻义,城市要建设得像块大海绵,比较湿润,富有灵气和生机,对城市中的水能吞吐自如。

古人往往是择水而居,因水兴城,倚水而生。一个城市的人口、经济发展都与水资源承载力关系密切。一直以来,科学家们在研究雨水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收集和利用,既减少雨水对人的影响,又充分利用宝贵的雨水。可以做到用自然的力量把水调蓄起来,用自然的力量把水排走。中国人在生态城市、低碳城市、智慧城市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海绵城市的伟大构想。

常德市是水城,2015年3月底4月初,该市与全国130多个城市竞争,成功入围“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该市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建成国家海绵城市。几年来,该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城市越来越美,越来越宜居了,人民的幸福指数提升了。当然,在探索中国海绵城市建设常德模式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对此,该市对未来海绵城市建设也有长远规划和展望。笔者试图探讨海绵城市建设的常德模式,从而对其他城市起一定借鉴作用。

一、常德海绵城市建设的比较优势

(一)良好的基础条件优势

一是有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2016年,常德市地区生产总值排湖南省第三,实现生产总值2955.5亿元,比上年增长8.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32元,比上年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58元,增长8.6%。[3]

二是有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城市道路网络逐步完善;城市水务事业整体推进;城市防洪能力不断提升;城市燃气供应迅速发展;城市亮化体系基本形成;房产开发成效显著;园林绿化档次不断提升;配套整治逐步完善。

三是有便捷的交通网络。常德史称“川黔咽喉、云贵门户”,位于湖南北部,洞庭湖西滨,沅水尾闾。在当代,它是湘西北的区域中心城市和湖南经济北进的桥头堡。近年来,常德正由一个依托水运、傍水而生的城市,发展成为拥有机场、高速公路、铁路、水运立体交通网络的现代化新城。“十三五”规划中,要实现“三个迈进”,其中一个是要迈进高铁时代,让呼南、厦渝高铁在常德交汇,进而成为高铁“新贵”城市。2017年9月21日,常德----长沙的动车已开通。良好的交通条件有利于信息的流转,也为常德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物质基础。

(二)天然的生态资源优势

常德的气象水文条件比较好。该市属中亚热带过度的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水充沛,多年均降水量1365.5毫米,为全国平均值的2.5倍。

该市的河流水系发达。沅江是流经市区的主要河流,年平均输水量651亿立方米。市区还有护城河、穿紫河、老渐河、新渐河、杨桥河、花山河、新河、马家吉河、枉水、东风河等十条支流及柳叶湖、沾天湖、玉池湖、盘塘湖、刘家湖等较大的湖泊以及星罗棋布的湖塘。

该市不仅有充足的水资源,城区外围还有绿色屏风:河洑山、太阳山、德山。 丰富的生态资源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三)浓郁的文化底蕴优势

常德古称武陵,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学者将常德文化归纳为四种文化的混合体,即善德文化、楚文化、水文化、土文化。

首先常德文化是一种善德文化。善德文化发源于常德枉水河畔,萌芽于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代,是中华文明史和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善德是一种美德,提倡修身养性、“向善崇德”、“德行天下”的精神,追求的是一种美好自律境界。善卷先生是善德文化的始祖,他因“禅让”、传善、弘德、布道启迪后人而享誉天下。常德人把他倡导的“善德精神”和高尚人格一直作为道德操行准则。

常德文化又被称为楚文化。常德深受楚文化的影响。半个世纪以来,考古部门在该市发掘楚墓近千座,出土大量珍贵楚文物。春秋战国时期的春申君、屈原在沅水下游一带留有许多踪迹。屈赋《涉江》中明确提到“朝发枉渚,夕宿辰阳”。因此,春秋战国时代的常德是一处楚文化繁荣之地。

常德文化更是一种水文化。一个城市有了水,便有了灵气。常德城内大的河湖水系有沅江、穿紫河、柳叶湖。其中柳叶湖的水域面积是杭州西湖的3倍多,刘海砍樵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2016年10月份水上巴士通航,穿紫河沿线有10座桥,每座桥都有它的历史故事。该市自古至今的发展就没有离开过水,水见证了它的兴衰。水文化让常德更具魅力。

常德文化还是一种农耕文化,与土地、水稻息息相关。世界最早的城池就是常德澧县的城头山遗址。专家们在城内挖掘出大片台基式的房屋建筑、基础设施齐全的制陶作坊、宽阔的城中大路、密集而重叠的氏族墓葬和保存完好的世界最早的水稻田,它距今6500年。

这四种文化的积淀,培育了常德人追求世外桃源,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近年来,常德市围绕弘扬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化名城,尤其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注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比如屈原公园、白马湖公园、丁玲公园、常德河街、德国小镇、老西门等一大批重大文化工程,为常德古城注入了新的内涵,让每个常德人都能享受到文化的气息、生态环保的气息。这种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对建设海绵城市有非常好的积极意义。

二、常德海绵城市建设的生动实践

(一)常德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进展

1.进行了最早探索。常德市是国内最早认可海绵城市理念并与国际发达地区政府、专业技术团队合作开展实践活动的城市。比如2004年该市就与德国汉诺威政府、汉诺威水协合作,对穿紫河进行治理,如今已取得明显成效。这些年来,该市一直在开展国际合作,并成立了协调机制——水系办。

2.形成了系统规划。为了打造水城常德,该市2008年就编制了整体规划,并引入海绵城市理念,对雨水、污水、地下水、河流水、饮用水等资源进行了综合利用和全面分析,对雨水蓄流,渗透处理,生态廊道建设等提出了明确的措施。2014年编制了城市排水防涝规划等相关规划。目前,该市已编制《常德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5-2030年)》。并对《常德市中心城区及周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常德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2-2030年)》等相关规划进行了必要的修编,实现了海绵城市规划与相关规划之间的较好衔接。

3.出台了重大举措。一是积极践行落实“十抓”。抓组织领导,抓规划编制,抓制度建设,抓专业培训,抓资金筹措,抓舆论宣传,抓行政许可,抓项目落地,抓施工质量,抓绩效考核。

比如在组织领导上:2015年初,该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挂帅任总指挥、市长任组长,分管城建工作的副市长、人大和政协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相关市直单位、四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 二是积极践行落实“六规范”。即规范组织程序,规范技术标准,规范筹资投资,规范施工工艺,规范项目评审,规范运营模式。三是积极践行落实“四大保障机制”。即协调督查机制,项目设计联审机制,投融资合作机制,绩效考核机制。比如在绩效考核机制上,海绵城市建设从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等方面明确了绩效考核要求。具体来说:在水资源上:提高雨水的综合利用水平,减轻城市水资源短缺压力;在水环境上:解决雨水径流污染问题,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在水生态上:解决生态功能退化和多样性降低的问题,减轻人类活动对自然的扰动;在水安全上:缓解城市内涝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最终在水文化上:做到记得住乡愁,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4.初具了示范效应。近三年,先后有几十个城市来常德市就海绵城市建设进行考察交流。2014年,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常德召开。2015年4月27日-28日,为期两天的全国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建设启动部署会也在常德市召开。这既是常德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国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一件大事。2016年,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在常德市举办海绵城市培训班,现场推介了该市的经验做法;2017年农历正月初二和6月5日至6日,央视《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等栏目多次推介该市穿紫河风光带,展示了该市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成果。

常德市的海绵项目与城市建设其他项目有机融合,海绵元素充分植入,形成了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亮点和范例工程:水系保护与生态修复—船码头泵站改造及河道治理项目;海绵型园林与绿地—滨湖公园改造项目(成为利用水生植物净化城中内湖黑臭水体的范例工程);护城河改造工程也是常德市黑臭河治理的典型项目;海绵型建筑与小区—润景园小区改造项目(国内首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小区);海绵型道路与广场—洞庭大道东延段新建项目;海绵型酒店—锦江酒店项目;海绵型屋顶绿化—柳叶湖管委会办公楼楼顶项目等等。

其中,穿紫河上游码头传统雨水泵站改造工程是该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第一个范例工程。该项目应用德国汉诺威水协治水理念,通过水利、水文数字模型,精准的水位控制,巧妙利用半封闭式调蓄池,最大限度的把雨水、污水分开,加强人工生态湿地和和驳岸风光带建设,发挥其“渗、滞、蓄、净、用、排”的作用,既减少了内河入污量、净化了内河水质,又部分解决了内河自然补水问题。改造后的穿紫河两岸植物生长茂盛,鲜花四季盛开,百鸟争鸣,鱼儿跳跃,自然生态得到较好修复,成为人们休闲的最佳地点。与此相得益彰,沿江河两岸土地迅速升值,增值幅度达30%—50%。

以上范例工程项目充分体现了生态湿地理念、海绵道路理念和绿色建筑理念,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生态的优化和城市品位的提升。

(二)常德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成效与亮点

1.坚持因地制宜,全力彰显地域特色

一是巧干实干,系统推进源头管控。综合考虑项目类型、考核验收、投资规模、施工等因素,将常德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按照相同流域及汇水分区进行整合,统筹规划、设计、建设、运维,形成连片效应。将试点区域划分为17个排水分区,船码头、柏子园两个排水分区坚持以目标为导向,15个排水分区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形成从源头到末端的系统性方案。排水分区内部,因地制宜采用径流控制措施,推进大中小海绵体建设,在过去注重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的基础上,调整思路加大源头管控力度,稳步推进海绵型院落建设,在现有海绵型院落改造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针对在建拟建小区,实施规划管控,重点提供优质技术咨询、技术指导服务。本着“因地制宜、方便出行”的原则,加快推进武陵大道等主干道路的海绵化改造。注重道路广场雨水收集和循环使用,将蓄积雨水用于绿化浇灌、景观补水和城市道路清洗保洁等。

二是稳扎稳打,注重完善地下生命线。该市综合考虑其水文、地质、现场环境、社会影响等因素,坚持技术创新,采用雨污分流的处理方式,利用生态滤池及沉淀池,在管网终端对初期雨水和非降雨期的不明来水进行有效处理。用CCTV检测管网,建立管网模型和管网数据库,采用非开挖方式,有效解决管网堵塞、破裂、渗漏等问题。积极推进老城区雨污分流管网改造,暂不具备改造条件的,加快建设截流干管,适当加大截流倍数,提高雨水排放能力。改造合流制排水系统,通过建设污水泵站、污水调蓄池、生态湿地,开展全段污水截流,结合老城区改造、棚户区改造、海绵型院落改造,促进小区内彻底实现排水管网雨污分流。

三是用心尽心,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以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为契机,结合“城市双修”,市委市政府将海绵城市建设由市中心延伸至县市区城区及乡镇。2016年底,全市各县市区政府均编制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津市市成功入列升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鼎城区、桃源县、安乡县、柳叶湖管理区、桃花源管理区等扎实推进海绵城市项目建设,全力确保2020年全市域城市建成区面积的20%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2.坚持突出重点,全域助力经济腾飞

一是着力利用海绵建设成果发展全域旅游。常德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注重融入大量旅游元素,赋予其城市景观、生态廊道、旅游休闲等新功能,凸显生态、休闲、健康、美丽、文化五大元素。先后打造形成了常德诗墙、常德画壁、柳叶湖环湖景观带、穿紫河水上风光带、武陵阁步行城、德国风情街、常德河街、老西门历史文化街等一批海绵亮点项目,目前已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旅游目的地。老西门文化与商业双赢;大小河街、穿紫河水上观光巴士游客如织;万达金银街、武陵阁步行街流金趟银。数据显示:2016年,该市海绵城市建设助推旅游效果显著,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404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18亿元,同比增长25.7%。

二是着力拉长海绵城市建设产业链条。海绵城市建设带来了人才培训、规划与设计、智慧平台的开发与建设、低影响雨水开发雨水系统构件制造、水生动植物繁育与供给、海绵城市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制造及运行维护等诸多产业。催生了湖南道诚、鑫盛建材等一批新型技术和材料企业,带动了七星泰塑、湘北水管等一批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成立了海绵公司、中翰水务公司等专业公司,致力于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与产品研发、海绵项目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等。以湖南文理学院为平台,与华东师范大学、中南大学等7所院校联合组建了常德海绵城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绵城市生物与湿地研究院。目前已拥有国家专利10余项,投入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等30余种产品的开发。市海绵公司产品远销省内外,经济效益显著,目前正以此为平台,谋划用三年左右时间,力争实现海绵公司登陆资本市场。

三是着力打造优美环境筑巢引凤。随着该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纵深推进,城市建设的投入营造了优美的城市环境,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大大促进了旅游、商贸、体育、养老、地产市场的繁荣。以房产开发土地升值为例,目前环柳叶湖、穿紫河沿岸土地出让市场炙手可热,全国著名房产开发商来该市洽谈投资者络绎不绝。随着保利、恒大、万达、碧桂园、华侨城、友阿、绿地、禾田居等实力企业进驻常德,常德即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湘西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3.坚持问计于民,全面实现群众满意

一是系统治理,优先考虑民生民本。坚持以“还原清流、惠及民生”为本,把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和内涝点整治作为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优先安排,让市民切身感受到海绵城市建设带来的好处。通过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等技术措施,系统开展黑臭水体专项治理行动,市城区主要黑臭水体已基本消除,昔日的盖板河重见天日,城内各水体水质全面达到地表水标准Ⅳ类以上。通过加强源头控制、恢复和拓展城市水系空间、完善市政排水系统和加强内涝点排查整治等措施,提高了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利用和排放能力,市城区防洪排涝能力大大增强。

二是便民利民,构建群众满意院落。在海绵项目改造中,始终把“为人服务、让人方便”的人本思想贯穿于项目建设工作始终。坚持依法拆迁,及时化解拆迁矛盾纠纷,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比如,老西门棚改,特别注重建设施工与方便老百姓生活统筹考虑。在建设这块“小海绵”中,适当增加商铺面积,吸纳当地居民就业岗位近2000个。改造后,建成了光明巷和新村两个社区,既恢复了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又保留了原有的街巷记忆与历史痕迹,打造成了现代完美社区,提供了便利的公共配套设施、养老服务等,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在其他老旧小区改造中,秉持“不为了海绵而建海绵”的原则,在基本满足居民实际需求的基础上适当导入一些海绵元素。为了解决小区居民停车难问题,将一部分绿地改为生态停车场。积极推进小区管网改造、花园绿地等海绵设施建设的同时,一并解决好道路黑化、墙面美化、楼道照明等问题。

三是传承乡愁,打造生态宜居之城。该市海绵城市建设坚持把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作为建设海绵城市的出发点,坚持把繁荣城市发展、增强市民归属感和幸福感作为建设海绵城市的落脚点。通过启动花山生态湿地和内河水系驳岸景观绿地建设,重塑自然生态岸线,营造动植物多样性生存环境,形成更加良性的水文生态。提质改造后的屈原公园,滨湖公园,穿紫河、柳叶湖沿岸植物生长茂盛,鲜花四季盛开,百鸟争鸣、鱼翔浅底,成为市城区一道道靓丽的自然风景线。通过修复重建老常德时期的大小河街、麻阳街、老西门、窨子屋等建筑,融入了更多传统和现代海绵元素,是一次海绵城市建设历史与现代的对话和交流。

三、常德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海绵理念强化不够

常德市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部分新建道路,新建小区以及一些新建商业文化综合体,缺乏科学全面的海绵项目整体设计,没有很好的将项目建设与海绵理念有机结合,造成了一部分海绵功能缺失。如滨湖公园改造项目缺乏综合全面科学的海绵化改造,虽然对该园的黑臭水体进行了治理,但没有对地表雨水和周边居民小区的雨水有效的收集进行功能处理,没有达到海绵体建设的综合效益。

(二)体制机制理顺不够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无论从规划、设计、建设,还是从投融资、运营、管理的角度,都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协调和监督。常德市自海绵城市建设开展以来,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由于成立的市海绵办是临时机构,在实际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中,因涉及部门多,协调工作难度较大,集体战斗力有待提高。

(三)本地技术力量不够

现阶段全国海绵城市建设都处于试点阶段,各地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常德也不例外。在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项目设计能力,对外依赖程度较高。该市在海绵城市试点工作中,由于缺乏有资质的本地设计单位,海绵体项目的设计规划多由汉诺威以及中规院完成。而该市海绵项目的设计需求量大,时间要求紧,海绵体项目的设计费用普遍偏高,出图周期普遍较长,导致部分项目因为设计单位进度缓慢而审查滞后,相关项目设计“水土不服”等现象,阻碍了海绵城市的建设速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该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延续性。二是缺乏施工及监理人才,建管水平有待提高。该市现有海绵项目的施工监理队伍大多是首次接触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在设计理解上不够透彻,在项目选材以及施工监理上缺乏统一标准指导等问题,导致了一些海绵项目的设计理念无法全面落实,影响了项目的建设水平。

(四)运作模式成熟不够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海绵城市项目多为城市道路、景观、水系等收入较少或没有收入的公益性项目,具有稳定性经营收入的项目比例偏小,采用PPP模式主要依靠政府付费,对地方财力的依赖性较强,不利于项目包装并推向市场。

常德市从目前洽谈的情况看,社会资本尤其是民营资本对项目合作的条件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在对项目收益保障、融资担保和风险分担方面期望值更高,与市里开出的条件存在一定的差距,增加了项目操作的难度。加上海绵城市项目没有与优质资源进行包装,对社会资本缺乏吸引力,造成了社会资本观望多,进入少的困局。

四、未来常德海绵城市建设展望

愿景展望即要建设什么样的城市?那就是水体更干净了,水环境更好了,城市不内涝了,城市更宜居了,市民的自豪感提升了。也就是要建设一座会呼吸的城市:三年试点期间,常德市年径流总量控制80%,规划建设海绵城市项目148个,总投资78.2亿元。在36.1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范围内实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建成国家海绵城市南方模式,打造生态宜居常德。

(一)坚持生态理念

常德是个生态资源非常丰富的城市。绿色、生态、环保一直是常德人的追求。2016年6月1号《人民日报》发表了原常德市委书记王群同志的文章:城市的美应由内而外。阐述了三个观点:一是城市的“真”,就是尊重客观规律,明确城市的发展方向;二是城市的“善”,就是尊重每一个居民,提升城市的归属感;三是城市的“美”,就是彰显山水人文,塑造城市的特色竞争力。建设“真善美”的城市是常德人的不懈追求。[4]

常德是个水城。近些年来,该市始终坚持生态环保理念,以“水安、水净、水流、水亲、水游、水城”为基本定位,全方位推进城区水系改造,海绵城市建设成果不断展现。

该市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始终坚持:尽可能减小由于城市开发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对水环境的影响;利用道法自然的规划、开发、设计方法进行城市开发建设;通过源头、过程、末端措施恢复自然水文特征。

(二)完善法规制度

两部地方性法规《常德市规划区内河流湖泊保护条例》、《常德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拟报请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制定了《常德市海绵城市项目建设规划审批管理规定》、《常德市海绵城市项目建设管理规定》、《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质量检验技术要求》、《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验收标准》、《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财政补助奖励办法》、《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PPP合作项目运营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海绵城市建设运维管理制度。2017年8月18日,省委深改组第22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常德市关于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8月29日,市委办、市政府办联合发文《中共常德市委办公室、常德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常办发[2016]13号)。一系列法规制度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

(三)培育人才队伍

一是加强人才引进。打破部门和行业界限,以设计院所和海绵项目平台公司作为主要平台,重点引进与海绵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关联度较高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建设管理人才。二是加强培训工作。充分利用中国城市规划院、中国城市研究设计院和汉诺威水协的专业咨询优势,选派相关人员搞好跟班学习。采取请专家来授课与送学员走出去参加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有计划分步骤地对设计、施工、监理等人员进行专业培训。通过人力资源培训,提供技术层面的智力支持。[5]三是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学术交流、技术研讨等活动,不断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管理运维水平。

(四)创新融资方式

常德市2015年-2017年海绵城市建设三年计划总投资78.15亿元。海绵城市建设所需资金庞大,资金从哪里来?必须是政府主导,财政强力投入,但仍然有巨大的缺口,而海绵城市建设是全体市民的事情,所以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进来。

为创新政府项目投融资方式,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2015年以来,常德市探索推进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行管理模式,PPP(private-public-partnership)模式,对接社会资本,引入外部资金,积极开展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建设。截至目前,该市采取PPP模式实施的项目有22个(打包成6个大项目),总投资22亿元,投资额占整个海绵项目45.33%。

当然,PPP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其制约因素。因此,在PPP模式运行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常德市要充分发挥组建的全资子公司常德市中瀚水务公司和常德市海绵公司的积极作用,从而保障PPP模式的科学运行。

(五)传承历史文化

文化对一个城市来说至关重要。常德市历史文化厚重,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该市很好地传承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比如:结合穿紫河流域综合治理,以“老常德”时期沅江边上的麻阳街、大小河街为原型,在穿紫河畔打造了一条“常德河街”, 这是一条古民居风情街,集旅游、商业、文化、历史于一身,既恢复了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又保留了街巷记忆与历史足迹。[6]

当然,这得益于常德文化本身的特质:底蕴浓厚,多元异质,既有自然人文景观,又有文化经典遗存。

所以,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要继续发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把文化融入到海绵项目中,传承好历史文脉,从而使海绵项目的文化效应、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得益彰。

五、结语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不能“就水论水”,不能走“九龙治水”或者“一龙治水”的路子。建设海绵城市,应当“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不能当成“运动”,更不能搞成“假生态”、“伪生态”,而应当以人为本,顺应自然,形成城市、人与水和谐相处的人居生态环境。相信常德海绵城市建设的已有经验和未来的实践探索必将为其他城市树立一个范例。

[1]傅晓华.绿色发展之理论辩解及实践回归[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2):1-6.

[2]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4,12.

[3]常德市统计局.常德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OL/EB].http://www.hntj.gov.cn/tjfx/tjgb/szgb/,2017-3-27.

[4]王 群. 城市的美应由内而外[N]. 人民日报,2016-6-1(005).

[5]傅晓华. 湘江流域水权交接生态补偿的路径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1):1-6.

[6]开放强市 产业立市 抢抓试点机遇 建设海绵城市[N]. 常德日报,2016-7-30(003).

猜你喜欢

常德市常德海绵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常德市依托名师网络工作室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常德市安排部署中小学教育装备信息化管理工作
常德市武陵区实验幼儿园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扶琴》
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 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全国示范中医医院
银色的常德
房子就是拿来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