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工程教育国际化问题研究
——以宁波市为例
2018-01-12汤蓉尹辉
汤 蓉 尹 辉
(1.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2.宁波工程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一、研究综述
行业特色型高校是指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由原来的国家行业主管部门管理调整至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或者地方政府管理的一类高校。[1]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之前,很少有学者针对某一区域行业特色型高校进行专门研究。大多数学者仅仅针对某一单所行业高校或者某一类行业高校进行经验介绍与个案分析。对行业特色型高校的聚焦研究始于2000年之后[1]。正式提出“行业特色高校”这一概念的为时任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2]。此后,也有学者提出“行业大学”、“特色型大学”、“行业特色型大学”等概念,2008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陈希倡议将“高水平特色型大学”改为“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进一步明确了此概念。国外并没有“行业特色型高校”这一名称,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院校特色研究上。目前国内研究行业特色高校的文章不多,但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研究内容也呈现出从时间经验描述到理论体系构建,从具体到一般的特点,研究方法主要运用个案分析、逻辑思维与经验描述等。研究内容涵盖了办学历史、理念、学科专业、课程教学产学研、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等等。颇为难得的是,高等教育界的元老潘懋元先生近年来尤为关注行业特色型高校发展,他详细分析了行业特色型院校的历史演变,存在问题以及对行业和高校的影响,并提出要在“发展中回归特色”[3],为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研究提供了战略性的指导意见。陈琳等[4]认为,行业特色型高校在协同创新过程应该发扬其比较优势。如特色学科建设起点高;有一定的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资源数据共享相对成熟;行业文化互动的融合性强等。这些研究说明在当前高等教育进入内涵与特色发展阶段,教育与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行业特色型高校由于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和积淀,将回应新工科建设,迎来“回归行业,服务区域”的新的发展阶段。
行业特色型高校工程教育国际化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而我国于2013年6月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签约成员,加入《华盛顿协议》,是我国提高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月是我国工程技术领域应对国际竞争、走向世界,促进工程师按照国际标准培养、推进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基础和关键,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针对宁波市高职院校中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工程教育国际化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旨在为推进宁波市高职院校中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国际化工程教育改革,积累一定的经验与基础资料。
二、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工程教育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浙江省2009年出台《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2010—2020年)》,进一步提出把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建设教育强省的重要战略举措,并且从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国际化、学生国际化、国际合作、课程与教学国际化等12个指标方面对浙江省高校教育国际化提出了明确要求。2012年12月,宁波市和教育部签署协议,宁波成为全国2个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之一。而宁波市高职院校中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工程教育国际化整体实力不强,如根据浙江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发布的《2016年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年度报告》显示,宁波市高职院校中比较典型的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浙江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在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国际化总体水平排名第5,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与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在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国际化总体水平排名都不在10名之列,总体上都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一)国际化办学制度缺位
宁波市高职院校中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办学经费来源单一且数量有限,而且还受到很多制度和政策上的限制。需要借助国家,特别是当前宁波市推进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有利条件,充分利用政策优势,解放思想,积极申报各种对外合作项目,不断拓展与国(境)外高校的合作和联系,广泛争取有效资源,为学校工程教育国际化水平的下一步发展寻找新的突破口。如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与日本杉野服饰大学、韩国大邱工业大学等开展合作办学项目,与英国10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建中英时尚学院、中英纺织服装设计中心等,同时以宁波国际服装节为平台,与合作高校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师生互派等活动;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与德国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英国考文垂大学等签订合作备忘录;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设有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宁波市这3所典型的地方行业特色型高职院校都初步具备国际化的办学条件,但国际化的办学制度,如学术自治、教授治校等吸引世界各地人才的基本制度仍需完善。
(二)国际化办学视野欠开阔
目前,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与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都需要提升工程教育国际化,各级领导干部需要大胆地走出去,学习借鉴国(境)外高校先进的办学方法和经验;学校的老师需要增加与国(境)外同行的交流,积极与他们探讨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做法;学校的管理人员需要了解国外高校的管理方法和规章制度,为学校国际化的推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根据《2016年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年度报告》显示,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在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经批准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数排名第10,在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主办或承办国际或港澳台学术会议次数排名第8,指标低于学校整体国际化水平,同时学校没有建立国际合作科研平台;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国际合作科研平台数1个,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没有国际合作科研平台,2所学校在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主办或承办国际或港澳台学术会议次数排名不在10名之列。总体上3所学校均需要开阔国际视野,切实建设和提升国际化合作平台。
(三)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较低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与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科建设还缺乏高水平的带头人,需要充分利用各种对外平台积极从海内外引进;学校的教师真正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数比例偏低,研究能力也偏弱,亟需到国外高水平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深造和开展合作研究;学校有些任课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还不高,英语交流和会话能力偏低,无法胜任双语课程和全外语课程的教学,需要在国际化推进过程中利用各种机会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根据《2016年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年度报告》显示,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在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聘用外国文教专家占专任教师总数百分比排名第8,在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全外语和双语课程占当年开课总门数百分比排名第6,指标均低于学校的整体国际化水平;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与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在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聘用外国文教专家占专任教师总数百分百排名,以及在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全外语和双语课程占当年开课总门数百分比排名均不在10名以内。可见3所学校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的水平。
三、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相关建议
宁波市高职院校中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推进工程教育国际化,需要充分利用宁波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灵活的体制机制优势,解放思想,统筹各种资源,在现有的办学基础上,鼓励和支持各二级学院开拓新的中外合作项目。加强与国(境)外行业工程教育高校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借鉴国(境)外行业工程教育高校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大学治理机制,培养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切实推进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国际化工程教育改革的进程。
(一)搭建政策国际平台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如果学校内部缺乏国际化的办学制度,也很难让引进课程、师资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大学不尊重教师的教育权、学术权,而是用功利的论文、经费、课题指标考核教师,那这些引进的师资会很快对办学环境失望,出现“水土不服”“南橘北枳”的现象。[5]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推进工程教育国际化,要做好政策文章,搭建政策国际平台。一是拓宽行业特色型高校筹资渠道,激发各类主体活力,增加社会服务收入,突破招生规模瓶颈,积极开拓,确保工程教育规模早日实现;二是鼓励高校内部开源节流,改变统包统揽的绩效发放方式,建立能者多得、多劳多得的“绩效”发放机制;三是引进国际通行的大学治理机制,设立环境宽松、经费充裕的服务机构,支持产业化为一体的新兴创新模式。
(二)搭建科研国际平台
参与国外科研合作,获得由政府、国际组织、国外政府、非政府机构提供资助的咨询项目是衡量大学实力和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指标。[6]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推进工程教育国际化,要做好科研文章,搭建科研国际平台。一是鼓励教师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开展国际科研合作研究。鼓励教师积极向国外科研机构或国际组织申报研究课题,拓展研究领域,提高课题层次。二是设立“国际化合作平台建设”专项资金,鼓励支持校科研机构、创新团队和协同创新中心积极加强与国(境)外高校和知名企业的合作,共建国际合作平台和国际化产学研基地。三是鼓励支持各二级学院和研究机构与国外院校合作承办高规格国际性学术会议,扩大学校的影响。
(三)搭建师资国际平台
师资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对高校教学变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价值。[7]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推进工程教育国际化,最后要做好师资文章,搭建师资国际平台。一是充分利用国家和浙江省“千人计划”以及宁波市“3315人才计划”的有利政策,加快推进人才引进工程,按照“高端求才、海外聚才、校际引才”的思路,采取全职引进、柔性引进、智力引进和团队引进等引才方式,大力引进或者聘请更多的海外专家学者及海外优秀留学人员来校进行短期或长期工作,争取实现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人才工程项目的新突破,完善对国外工程教育专家的管理,发挥他们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中的作用。二是设立专项资金,选拔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赴海外高水平大学访问研究或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提升教师、科研水平和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学习国(境)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鼓励教师通过政府奖学金、海外访学计划、项目派出等形式赴海外交流学习,加强与国外同行的沟通与合作。三是派出管理干部团组赴国(境)外培训,拓展管理人员的国际视野。同时加强管理干部出国访问学习的绩效评估,提高管理干部出国进修和出访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