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古筝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析
2018-01-11容邵
容邵
摘要:民族音乐与素质教育的发展呼唤更多人才加入古筝教学与学习的队伍,古筝是传统乐器的杰出代表,对学习者艺术情操的陶冶、文化素质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有重要意义。当前中国高等院校的古筝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学生主体地位缺失、普遍存在严重的功利思想、实践能力较低、综合素质不高等。本文针对当前的教学现状,提出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行教学创新、开展实践活动、注重文化素质培养等教学策略,以有效提高古筝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古筝教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古筝教学 有效性 策略探析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3-0110-03
民族音乐和素质教育的发展使人们对音乐教育愈发重视,并将其视作全面发展的必要因素之一,正吸引着一大批人加入到音乐教育的教学和学习队伍中来。古筝是中华民族的古典乐器之一,做好古筝教学对大学生个人情操的陶冶、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就高等院校古筝教学的有效性展开策略探析。
一、中国高等院校古筝教学现状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国高校逐渐将古筝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从课程分类上讲,大致包括选修与主修两种类型,授课内容以基础音乐理论、古筝艺术史和指法为主。绝大多数高校学生已经步入成年阶段,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同时有一定的学习热情,基于此,古筝教师应充分利用以上优势,進行针对性教学、培养学生音乐素养、传承民族乐器的悠久文化[1]。
二、中国高校古筝教学中的问题
除艺术院校外,我国高校开设古筝课程的历史不长,缺乏完善的教学体系。近年来,随着古筝学习者的人数激增,教学上面临的问题也逐渐凸显,突出表现为如下五个方面:
(一)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不明显
在中国传统课堂上,一直奉行“教师讲授,学生聆听”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枯燥、单调,学生易产生厌烦感。在古筝理论课堂上,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很多学生出现了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动力匮乏,甚至逃课的现象,如果不能及时改变当前的教学模式,高校将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古筝人才,古筝艺术的发展也将停滞不前。
(二)学生有严重的功利思想
当前中国高校古筝学习者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功利思想严重,希望通过短期学习取得良好的成果。然而,古筝学习历程漫长,技艺的提高依赖长期的积累,在短期内成为优秀的古筝演奏者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神话。因此,要促进高校古筝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端正态度、认真对待[2]。
(三)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
当前中国高校古筝教学对培养学习者的综合素质不够重视。古筝对实践性要求极高,一个合格的古筝学习者应达到登台表演的水平,然而,大多高校不重视学习者舞台经验的积累,部分学生出现了理论水平高、演奏技巧高、心理素质差的现象,不能发挥应有的演奏水平。这种人才培养方法将对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水平、创造力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四)不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古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乐器,合格的古筝演奏者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也应具备相应的文化素养。音乐素养的提高非一朝一夕之功,既需要古筝艺术理论和高超的演奏技术做基础,更需要文化濡养的支持。因此,学生在日常古筝专业练习之外,应认真学习相关文化理论知识、古典文学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更加充分地对演奏作品进行感受。在演奏过程中倾注更多的情感因素,以获得观众的共鸣,提高表演效果。古筝有自身突出的艺术特点,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特征逐渐被人们忘怀,出现了古筝教学过程中只重视专业理论和技术的传授、忽视对古筝自身独特艺术性创新和发展教育的现象,对古筝文化的传承造成不利影响[3]。
(五)缺乏实践活动
古筝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表演者只有在经验积累丰富、心理素质强大的前提下,才能圆满完成表演任务。高等院校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对实践活动不够重视,甚至出现了部分院校的学生在毕业之前从未进行过任何实践活动的现象,这将严重影响学生未来的古筝表演工作。原因在于高校只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弹奏技能,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造成负面影响,限制着学生古筝技能的提高。
三、提高高校古筝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析
(一)积极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使之能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引导他们克服学习难题,对古筝学习保持恒心。学习兴趣既可以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日常训练中,主动研习古筝的弹奏技巧,又可以使学生在古筝艺术研究上有所进步,利于审美情趣的提高。应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具及方法,培养学习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自然和生活为音乐的诞生及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生活与古筝艺术关联,鼓励学习者从生活中发现音乐,通过古筝将生活中的音乐表达出来,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陶冶其艺术情操,培养音乐创造力[4]。
(二)营造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环境
高校要摒弃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环境。教师在课堂上要由过去的主导者转变成引导者,引导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指导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整个过程由学生主导。课堂上,不能一味的讲授,应广泛征求学习者的建议和意见,及时总结归纳,改进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教师严肃、权威的地位,构建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构建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为学习者创造机会,提高临场表演经验,使之乐于学习,有利于其学习成绩的提高。
(三)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
乐器学习都有枯燥乏味的历程,古筝亦是如此:初学者期待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的学习效果。然而,若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很难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当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endprint
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训练每天定时定量,学习难度由易及难,循序渐进;第二,在学习之初,为其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使其在学习过程中目的明确、效率提高;第三,注重基本功训练,扎实的基训能为良好的古筝演绎水平打下坚实保障;第四,加强复习,巩固效果,加强练习能够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第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当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四)革新教学方法
过去的古筝教学方式不能适应如今古筝教学的要求,应注重对教师教学理念的教育,使其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宜采取启发式和示范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即教师采用联想、问题等方式引导学习者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提升鉴赏能力。示范教学法指教师采用动作和语言等形式为学习者传授知识,该方法直观有效,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同时,教师宜采用多种方法结合、创新性的教学模式来提高教学效率。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
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内涵,提高演奏效果。教学前,为学生介绍作者背景,使其全面理解曲目,提升表演的艺术渲染能力;为学生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培养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加强学生乐感培养、教师的正确引导、学习者的演奏练习及艺术鉴赏能力。文化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校需要加强文化素养课程的开设密度[5]。
(六)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
实践活动对古筝表演者有重要意义,使其把课堂上学到的技能和知识运用到表演中,同时利于提高舞台经验、表演经验、创作能力、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高等院校可通过开展文艺演出、课程实践、演奏比赛、毕业时间等实践活动,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激发其学习兴趣、提升实践能力、促进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6]。
四、结语
高等院校多采用传统古筝教学模式,严重制约着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与社会需要脱节。教师应对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索,为学生创设优越的环境、引导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其综合素质及文化素养的培养,为提高我国古筝学习者的专业水平、促进古筝教育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闫怡君.高校古筝教学创新及有效性提高策略[J].戏剧之家,2015,(07):182.
[2]李曼.浅谈如何提高高校古筝教学的有效性[J].音乐时空,2014,(18):194.
[3]张艺馨.浅谈高校古筝情景教学[J].音乐时空,2016,(07):168-169.
[4]罗燕.现阶段我国高校古筝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路径探讨[J].音乐时空,2016,(09):125-126.
[5]孙岚.高校古筝教学中“分层并进”的具体策略分析[J].大众文艺,2017,(08):261.
[6]刘溪.高校古筝教学基本原则刍议[J].艺术评鉴,2017,(11):123-1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