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数学对话促智慧生成

2018-01-11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川港小学刘燕如

数学大世界 2017年36期
关键词:平均速度课例公鸡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川港小学 刘燕如

例谈数学对话促智慧生成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川港小学 刘燕如

数学对话,就是老师围绕教学内容,运用相关话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科学有效地表述。对此,要以数学课堂为“主阵地”,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数学对话,促进学生的智慧生成。

数学课堂;数学对话;智慧生成

数学对话,就是老师围绕教学内容,运用相关话语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数学知识,积极主动地思维,科学有效地表述。对此,要以数学课堂为“主阵地”,努力和学生的生活积累对话,和学生的已有知识对话,促进学生的智慧生成。

【课例一】《分数应用题》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看一道题:(投影出示)“王奶奶家有鸡若干只,其中公鸡占2/5,后来又买回5只公鸡,现在公鸡占鸡总数的1/2,王奶奶家现在共有多少只鸡?”请问,这道题的算式怎么列?结果是多少?

学生在随练本上列式计算。

师:请报告算式和结果。

生:算式是5÷(1/2-2/5),结果是50。

师:有不同的算式和结果吗?

生:纷纷摇头(意为没有不同的算式和结果了)。

师∶我们检验一下,现在共有50只鸡,那么原来有鸡50-5=45只,原来有公鸡45×2/5=18只,现在就有公鸡18+5=23只,现在公鸡就占鸡总数的23/50,显然不符合题意的“现在公鸡占鸡总数的1/2”呀!问题出在哪里呢?

生:(静思后,部分学生恍然大悟)噢!问题出在原来的单位“1”和现在的单位“1”不同,原来的单位“1”是原来鸡的总只数,现在的单位“1”变成了现在鸡的总只数。

师:单位“1”不同,就得转化,该如何转化呢?

学生低声嘀咕,无人应答。

师:(关闭投影仪)同学们,你们的个子都在一天天长高,如果不用任何测量工具的话,有办法说明你们的个子长高了吗?

生:我与教室外的楼道栏杆比,原来比栏杆矮,现在比栏杆高,说明我的个子长高了。

师:为什么与栏杆的高度比,就能说明你的个子长高了呢?

生:这样比有可比性,因为栏杆的高度不变,我的高度在变。

师:同学们,刚才这位同学是借助一个不变的高度进行比较的。(打开投影仪)下面请大家回到题目中来,该如何转化题目里的单位“1”呢?

生:这是因为公鸡的只数变了,公鸡占母鸡的几分之几是随着变化而变化的。

师:那这道题的正确算式该怎么列?正确结果是多少?

生:先求母鸡的只数:5÷[1/(2-1)-2/(5-2)]=15(只);再求现在鸡的总只数:15÷(1-1/2)=30(只)。

师:我们检验一下,现在共有30只鸡,那么原来有鸡30-5=25只,原来有公鸡25×2/5=10只,现在就有公鸡10+5=15只,现在公鸡就占鸡总数的15÷30=1/2,哇!完全符合题意。

【感触】从课例1中不难看出,数学教学实际上就是师生间的数学对话。通过有效的数学对话,能促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数学知识,对新的数学知识进行解释、辨析和加工,从而构建新的数学思想,学习新的数学知识,生成新的数学智慧。小学生的思维通常依附于一幅图、一个实物、一件事情,一般都是从直观思维和形象思维开始,特别是在所学知识的重难点处,不善于将某些复杂的数学问题与生活进行联系。此时,如果只是一次又一次地灌输,一遍又一遍地重申,学生对所学新知可能会一知半解地接受,但事倍功半。如果通过数学对话,循循善诱地引导,让学生在分析、类比和演绎中把握所学新知的本质,建构所学新知的意义,将会事半功倍。

【课例二】《“平均速度”与“速度的平均数”》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看一道题:(投影出示)“一艘航母在一次巡航中,顺水每小时航行40km,行了4h;逆水每小时航行30km,行了6h。求这艘航母的平均速度。”请在四人小组内讨论一下,这道题的算式怎么列?结果是多少?

学生小组讨论。

师:请报告算式和结果。

四人小组1:(40+30)÷2=35(km/h)。

四人小组2:(40×4+30×6)÷(4+6)=34(km/h)。

师:这两种列式和结果,哪一种正确呢?

学生有的认为(40+30)÷2=35(km/h)正确,有的认为(40×4+30×6)÷(4+6)=34(km/h)正确。

师:既然意见不一,那就双方辩论吧!

甲方:我方认为(40+30)÷2=35(km/h)正确,因为求平均速度,得用速度和除以2。

乙方:我方认为(40×4+30×6)÷(4+6)=34(km/h)。求的才是平均速度,而(40+30)÷2=35(km/h)求的并不是平均速度。举个例子吧!如果语文96分,数学98分,请问乙方,(96+98)÷2=97(分)求出的是什么?

甲方:语文、数学的平均分。

乙方:那(40+30)÷2=35(km/h)就是“速度的平均数”,而不是“平均速度”啊!

甲方恍然大悟,双手翘起大拇指,为乙方点赞。

【感触】小学数学中的有些问题,在内涵和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小学生很难清楚地区分。对此,应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对话,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区分。课例二中,教师如果不组织学生辩论和对比,而是轻而易举地否定(40+30)÷2=35(km/h),直截了当地肯定(40×4+30×6)÷(4+6)=34(km/h),就会导致在后续的教学中,即使反复强调“求平均速度,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还可能有学生把求“速度的平均数”误认为求的是“平均速度”。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对“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数”的本质区别还没有厘清。显而易见,通过数学对话,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疏漏和失误,让学生在数学对话中讨论,甚至争论,学生对知识概念的区分反而会印象深刻,更有助于生成新的数学智慧。

总而言之,从交往方式上看,数学对话是平等融合;从活动方式上看,数学对话是现实开放;从认知方式上看,数学对话是动态生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数学对话,让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知识得到增长、能力得到提高、智慧得到生成。

猜你喜欢

平均速度课例公鸡
“运动的快慢”“测量平均速度”知识巩固
两只公鸡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探究物体的平均速度
『运动的快慢』『测量平均速度』练习
把脉平均速度的测量
课例
说话的公鸡
聪明的公鸡
《第六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课例选编》(DV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