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点化课堂生成,助推言语能力建构

2018-01-10陈双珍

教师·上 2018年12期
关键词:课堂生成语言表达

陈双珍

摘 要:有生成性的课堂,才能有效建构学生的言语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文章着力从四方面探讨教学中教师如何引领和推进课堂生成,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一是巧妙捕捉学生错误答案带来的契机,引导学生感受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二是通过句式比较、重点强化等方法,让学生自主发现文本语言形式上的特点,品味语言表达的精妙;三是想方设法创设新的语言情景,引导学生内化所学的语言表达方法;四是借助吟咏、欣赏、美读等手段,让学生在多方位体验中,享受语言之美。

关键词:课堂生成;语言表达;重点强化;多方位体验

笔者认为一线语文教师要致力于建构学生的言语能力,就要着眼于文本语言,从关注课堂生成入手。课堂上,教师要即时捕捉教学中动态生成的亮点,充分运用自己的教学睿智,巧妙设计语言训练点,并引导点化,不断推进课堂的积极生成,丰富学生的阅读感悟,引发学生的言语表达欲望,引领学生浸染在文本的语言中。通过这样持续的训练,可逐步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

一、以“错误”促生成,读懂语言之“意”

课堂是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对话过程。这样的过程是动态变化的,是不断发展的,会即时生成各种各样的学情,有些是教师课前预设的满意结果,有些是学生表现的不足和错误的答案。面对错误的生成,教师要巧妙捕捉住错误所带来的契机,善于审时度势,懂得巧引妙导,让错误成为一种新的教学资源,赋予它特有的价值,为我所用。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的第24自然段,记叙了渔夫听桑娜说邻居西蒙死了,两个孩子没人照顾后的反应。有位教师这样展开教学——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这段话。

生读。

师:读得还不错。老师要考验一下谁的耳朵灵敏,刚才这位同学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生:老师,他把“我们总能熬过去的”中的“熬”字读成“挺”了。

师:你听得很认真。那么,这个“熬”字能不能改成“挺”呢?

生:不能改。

师:为什么?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等下一起来交流。

生:“熬”是煎熬的意思,渔夫一家已经有五个孩子,生活本来就十分艰难,现在再加上西蒙的两个孩子,可想而知生活会雪上加霜,更艰难了,所以应该用“熬”,如果用“挺”,就不能突出渔夫一家生活非常困难。

师:你真会动脑筋!透过一个简单的“熬”字就能读懂文章的意思。大家可以從这个内容继续想开去,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生:从“熬”字我们体会到渔夫一家生活的艰辛,感受到了渔夫和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师:你真棒!读懂了文字背后隐藏的意思,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穷人虽然生活穷但心灵高尚的崇高形象。看,一个普通的“熬”字,作用真不小,以后大家读书可要仔细呀!

教师紧紧抓住课堂上这一意外的错误,巧妙设疑:“熬”字能不能改成“挺”呢?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读书、思考、交流。这个意外又合理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不但读懂了语言表面的意思,而且用心感受了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实现了“语言文字”向“形象、意义和思想”的转化。

二、以“强化”促生成,发现语言之“形”

在课堂上,当学生凭借语言文字,读懂了句子表面的意思后,教师不能只停留在对语言文字内容的浅层理解上,而要通过句式比较、重点强化等方法,促进新的生成,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文章语言形式上的特点,品味语言表达的精妙。

案例一: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课第16段的教学。

课件出示: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师:请同学们读读这一段,思考一下这一段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

生1:我发现 “我的母亲”在句子中出现了3次,是排比句。

生2:这个句子很特别,跟平常的说法不一样,把主语“我的母亲”放到后面了。

师:你很用心!发现了这段话的写作密码。我们来读一读下面两段话,找出不一样的地方。你觉得哪一段话更好,为什么?(多媒体出示,第一段为原文,第二段把“我的母亲”放到句前。)

生:第一段话中“我的母亲”放在句子后面,第二段话中“我的母亲”放在句子前面。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两段话,体会一下,这两句给你的感觉一样吗?

生1:把“我的母亲”后置,更加强调了前半句母亲“直背、转身、望”的动作。

生2:第一段读起来就像电影中的三个慢镜头,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的画面留在我们的心里。而第二句印象没这么深刻。

师小结:读书就要这样读出自己的感受。作者反复用上“我的母亲”,强调了母亲工作的辛苦。把“我的母亲”放在句后,将前半句母亲“直背、转身、望”的动作强调出来,定格成一个个清晰的画面,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深深印在读者的脑中。

案例二:六年级上册《匆匆》一课第三自然段的教学。

师:同学们,时间总是匆匆而过,留也留不住。请你们再认真读读这一段话,想想课文是怎样写出时间总是匆匆而过的。

生:这一段以“什么的时候,日子怎样地过去”这样的排比句式,形象地写出了时间匆匆而过。

师:这个发现大家都知道,有没有不一样的发现?(同学们一片茫然)

师:同学们请看投影,这段话中哪些地方我用了相同的颜色?

生:“默默”和“双眼”,“洗手”和“水盆”,“吃饭”和“饭碗”。

师:为什么要用相同的颜色呢?

生:因为它们之间有联系。

师:好极了!你很会观察!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来做个“对对碰”的游戏,把相联系的词语连起来。

大屏幕出示:

赶路 汗水

疑惑 书本

做作业 屏幕

奋斗 脚步

看电视 思考

读懂文本的内容,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自己就能读懂文本的内容,而体会语言的表达特点,有时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拨。以上两个教学片断,教师巧妙设疑,引导学生通过句式比较和重点强化的方法,把课堂引向纵深,同时引导学生发现文中独特的语言形式,带动学生对语言表达特点以及语言对思想内容的表现力的深层的学习和认识。

三、以“迁移”促生成,内化表达之“法”

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感悟到语言形式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以及如此表达的精妙后,教师还要千方百计地创设新的语言情景,再次回到语言形式上,引导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的语言表达方法,让学生在练习中琢磨,在练习中习得经验。如上一环节中《匆匆》第三自然段的教学,在学生领悟了语言表达特点后,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说话训练,内化吸收。

師:你们的日子又是怎样匆匆而过的呢?请你也用这样的句式说句话。

生:玩手机的时候,日子从屏幕上过去。

师:真不错!谁能这样说两句话?

生:打球的时候,日子从追逐中过去;旅游的时候,日子从欢声笑语中过去。

师:谁能挑战说三句话?

生:发呆的时候,日子从默然的双眼中过去;睡觉的时候,日子从睡眠中过去;走路的时候,日子从双脚中过去。

师:说得多好啊!我们用这样优美的语言、富有节奏的句式,把无形的时间化作了有形的事物,具体形象地感受到了时间的匆匆而逝。这就是语言表达的魅力。

在这个巧妙结合教材进行说话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以“语言”为核心,不断浸润和点化,既在无痕中让学生明白了排比的妙用,领会了这段话语言表达的曼妙,又在说话练习中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巩固了写法,培养了学生言语表达能力。

四、以“体验”促生成,享受语言之“美”

在语言学习中,体验具有独特的价值,教师可以借助吟咏、欣赏、美读等手段,使学生在身体、心理、情感的多方位体验中,感受语言之情趣,享受语言之美,体味学习之乐。以四年级上册《搭石》第三自然段教学为例。

师:同学们,从哪里可以体会到走搭石“画一般的美感”?

生:我从“协调有序”体会到一行人走搭石的动作美。

生:我从“像轻快的音乐”感受到走搭石的声音好听。

生:我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中领略了走搭石的情景美。

师:是啊!多美的画面啊!老师把这部分内容编成了一首美美的小诗。谁来读一读?(播放音乐)

学生朗读。

师:看,他读得多流利、多有感情啊!老师的眼前仿佛浮现了一行人协调有序地走搭石的情景。谁愿意和他配合着一起读。(再请两位同学)(教师指着同学)第一小节你来读,第二小节1、3句你来读,2、4句你来读。第三小节三个人一起读,注意三人要配合好,不能接快了,也不能接慢了,要做到——?

生:协调有序。

生配乐朗读。

师:三位同学配合得多么协调有序!现在全班都加入走搭石的行列中来,看看还能走得这样协调有序吗?我来读第一小节,男生读第二小节第1、3句,女生读第二小节第2、4句,全班齐读第三小节。

师生配合读。

师:真好!大家那么默契,多么协调有序啊!

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引读、分角色读、美读,设身处地地把学生引领进走搭石的别有一番情趣的境地中,学生在多方位的体验中,既感受了走搭石的画面美,又享受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有生成性的课堂才是对智慧有挑战的课堂,才是彰显生命气息的课堂,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因此,教师要立足于语言,精心捕捉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亮点,在错误处点拨,在强化中引领,在迁移中内化,在体验中享受,真正做到“获其言,得其意,悟其法,享其美”,从而建构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智慧课堂。

参考文献:

[1]刘仁增.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言语能力的建构[J].小学语文教学,2012(19):4-6.

[2]刘仁增.语文教学的实质是语用教学[J].福建教育,2014(12):37-41.

[3]夏家发.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及其实施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12(12):8-11.

猜你喜欢

课堂生成语言表达
试析大班幼儿阅读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编写剧本台词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捕捉课堂生成,引导深度探究
赏识,让课堂生成更精彩
着眼课堂生成,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
谈语文课堂的精彩谁做主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家教语言表达的“八种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