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地区蝴蝶兰软腐病病原体的分离与鉴定
2018-01-10张相锋等
张相锋等
摘要:以蝴蝶兰栽培品种软腐病感病植株叶片为材料,分离到6个单菌株。菌体在显微镜下呈短杆状,表现为兼性厌氧,革兰氏阴性,经回接致病性检测,均产生与田间相同症状,证明为蝴蝶兰软腐病病原体。同时还对所分离菌株进行了形态观察、染色反应、形态培养、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等研究,根据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八版)初步鉴定为欧文氏菌菊欧文氏软腐致病型菌(Erwinia chrysanthemi Burkolder,Mc Fadden&Dimock)。
关键词:蝴蝶兰;软腐病;分离鉴定;欧文氏菌菊欧文氏软腐致病型茵
蝴蝶兰(Phalaenopsis),是兰科(Orehidaeeae)蝴蝶兰属(Phalaenopsis)是著名的鲜切花种类。其花形如蝴蝶,萼片长椭圆形,唇瓣先端三裂,花色繁多,花期特别长,深受人们喜爱,被誉为“洋兰皇后”,是目前兰科植物中栽培最广泛,最普及的种类之一。
软腐病是目前蝴蝶兰栽培中最普遍且最致命的病害之一,在高温潮湿的条件下,发病旺盛。该病主要危害叶片,病斑可发生于叶片任何部位,一般情况下叶柄基部较多,在发病初期,病斑一般近圆形,多从叶边缘开始出现水渍状斑,有明显的轮纹界限,随着病势的迅速扩散,不再出现轮纹,2~3d后,受害叶片虽完整,但表皮开始分离,内部已经腐烂分解成浅白色半透明状液体,然后整个植株倒伏死亡,蔓延开来,会给蝴蝶兰生产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由于蝴蝶兰适宜于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栽培,该条件更有利于软腐病病原体的生长和繁殖。蝴蝶兰软腐病病原菌菌株的分离与鉴定,有着重要的意义,逐渐得到广大国内外学者的关注,通过对蝴蝶兰软腐病病原菌菌株的致病性,病菌形态和培养性状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等研究的初步结果,旨为今后蝴蝶兰软腐病的防治、抗病种质筛选、抗病转基因以及抗病育种等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指导,为蝴蝶兰这一世界名花的推广和开发提供条件。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蝴蝶兰软腐病叶片;蝴蝶兰健康叶片;供试材料采自伊宁市平原林场。
1.2方法
1.2.1蝴蝶兰软腐病病原菌分离与纯化。在蝴蝶兰软腐病发病时,采集新鲜病叶,选取2片,用清水洗净。用75%的酒精做表面消毒后,用无菌水冲洗3次。在超净工作台条件下取病健交界部位叶片,用无菌刀片将叶片①切成1.5cm×1.5cm大小,在75%酒精中消毒后,用无菌水冲洗3次,然后接种在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将叶片②的病健交界部位用无菌刀片切下,在75%酒精中消毒后,捣碎,用接种环划线接种在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将培养基放在28℃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h。挑取典型菌落,用划线法分离,连续多次纯化,直至出现纯菌落,镜检下为纯的单一菌体,接种在斜面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28℃恒温培养箱培养24h后,保存在4℃冰箱中备用。
1.2.2致病性观察。致病性测定、培养性状及菌体形态观察主要参照方中达和任欣正方法。本试验采用针刺法进行菌体的致病性检测。即选取健康的蝴蝶兰叶片用75%酒精表面灭菌后,用沾有菌苔的无菌针在蝴蝶兰叶片上进行针刺接种,对照组用无菌针沾无菌水扎孔。于28%恒温箱中培养,保持相对湿度60%~80%,接种后每天观察记录有无发病症状表现。
1.2.3病原菌菌体的培养特征及菌体形态观察。接种纯化的菌种于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28℃培养48h后,按参照文献标准观察、记录菌苔的丰厚度、大小、边缘、表面形状、颜色、粘度、透明度。采用革兰氏染色法,在油镜下观察菌体形态。
1.2.4生理生化性状鉴定。生理生化的测定主要参考文献任欣正、周德庆的常规方法进行。材料为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生长的备用病原细菌。生理生化的测定包括5%NaCl生长、37%下生长、淀粉水解、油脂水解、卵磷脂酶、明胶液化、糖发酵、苯丙氨酸脱氨酶、V.P.试验、柠檬酸盐还原、过氧化氢酶分解、产H2S、产氨、吲哚试验、硝酸盐还原、甲基红,共16个项目。
2结果与分析
2.1病原菌的分离和纯化
在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28%培养24h。
病叶①:病原菌在病组织周围生长,形成多个圆形菌落,连成一片,如图1、图2。病叶②:病叶接种的菌落连成一片,如图3、图4。
分别对病叶①和病叶②的菌种进行多次分离纯化,直至出现单菌落。分别选出3株菌株进行标号,病叶①:R1、R2、R3;病叶②:M1、M2、M3。
2.2病原菌致病性测定结果
分离纯化的软腐细菌菌株接种于健康的蝴蝶兰叶片后,24h时在针刺孔周围出现腐烂状小点,颜色较正常组织稍深;然后腐烂的面积逐渐增大,向四周延伸;30h时每个针刺孔周围的腐烂面积都达到直径1~2cm;42h后蝴蝶兰叶片几乎全部腐烂,如图5。对照蝴蝶兰叶片正常。
2.3病原菌的鉴定
2.3.1菌体形态与染色反应。将分离纯化的菌株R2、R2、R3、M1、M2、M3,接种在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培养24h,挑取纯化的单菌落(如图6),镜检,菌体均为短小杆状,散生排列(如图7)。革兰氏染色为阴性。
2.3.2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将分离纯化的6株菌株接种到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记录其菌落形态(如表1)。由表1可以得出,待测菌株的培养性状与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上Erwinia chrysanthemi的培養性状基本一致,如图8、9,Erwinia chrysantbemi菌落培养性状为特征性凸起,菌落较小,菌落边缘呈波浪状或翻卷的“煎鸡蛋状”,而待测菌株则仅在菌落大小、边缘、颜色方面与Erwinia chrysanthemi有一些差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