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微纪录片创作策略
2018-01-10李旻王思伟
李旻+王思伟
摘 要 近年来,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日渐壮大,深刻影响着信息的生产和传播。社会对碎片化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微”便成了新媒体时代的主要特征。在这种背景下,“微纪录片”便应运而生。本文结合微记录片的特征,采用文献研究法,以创作为出发,从微纪录片的选题、叙事技巧和剪辑方面,探讨了微纪录片的创作策略。
关键词 新媒体;微纪录片;创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200-0171-02
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下,出现了许多优秀、精湛的微纪录片。从被国人特别关注的《舌尖上的中国》系列,到现在点击率极高的《一条》《二更》的微纪录栏目视频,都有着庞大的受众群体。如何将一部冗长的纪录片进行提炼、精简,满足观众需求的同时保证制作精良,成为许多学者讨论的热点。
1 新媒体环境下催生的微纪录片
无论从硬件设施也好,从软件创作也罢,甚至对作品的主题选择与传播方式都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要研究新媒体对纪录片的影响问题,首先必须明确新媒体的传播特征,在对新媒体的传播特征进行分析之后,由此得出,新媒体环境下催生出了一种新兴的纪录片模式——微纪录片。
1.1 微纪录片的定义
“微”字,指的是短小且传播容易的含义。短小精炼就是“微”字所具备的基本含义。其次,传播手段的“微”,则是类似于微博等的移动网络客户端,是我们现代网络传播过程中,在技术很前沿的平台之一,体积小,屏幕小、内容小,可以自由通过由无线网络覆盖的范围来把这些小规模的内容自由的传播,非常便利和容易。
1.2 微纪录片的特征
1)时长短。新媒体大环境下,微纪录片创作作品往往都是篇幅简短,在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内讲述一件事或讲述一个人。甚至在形式上,出现了几十秒的“超微纪录片”。时长短的优势在于,既适合电视等传统媒体平台的播放,也符合流媒体的播出要求,便于受众观看,方便下载。
2)制作精良。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微纪录片要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这是微纪录片和传统纪录片最大的区别。传统纪录片是循序渐进的传递,而微纪录片必须贴合人们的需求,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吸引观众。这就要求微纪录片必须制作精良,艺术性必须不断提高。创作者必须运用好视听语言,让影片得到升华。这种升华不仅仅是画面上的美感,音乐律动节奏的恰到好处,用朴实无华的故事内容加上恰当的视听语言运用,真正打动观众,成为人们所接受的好的作品,传递一份真挚的情感,引起情感的共鸣。
3)创作题材多偏向普通大众,但也满足大众猎奇心理。在“草根”文化盛行的当下,微纪录片的创作题材依旧来源于生活。大部分的微纪录片都是展现一个普通人生活中的那些平凡的小事,题材最终落在“人”上,这个普普通通的“人”。但是,不可能所有的微纪录片都在讲“草根”,也得讲述一些特别的、不一样的故事。“三丰”视频微信公众号就是讲述许多不一样的故事,例如,讲述明月村的故事,选取的是桃花源居似的村落生活,讲述的是这个村落每个大师自己的一天。如此题材,必然会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满足他们猎奇的心理。
4)门槛低,创作成本低。微纪录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注重生活纪实,而且影片篇幅短,相比于传统纪录片创作更加简单,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都更少。全民纪录时代的到来,给了纪录片拍摄爱好者越来越多的拍摄机会。非专业人员,只需要一部DV甚至一部手机,通过自己纪实性质的拍摄,利用简单的视频剪辑软件进行后期编辑,一部微纪录片就这样诞生了。低门槛的要求,使更多的新鲜血液、新鲜力量加入到微纪录片的创作中,也为微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元的形式。
2 微纪录片创作策略分析
当下,微紀录片的创作最重要的一点是迎合受众需求,在此基础上,精炼、短小的篇幅内容,多是以小见大,细致展现平凡人的生活点滴。那么,制作手法上,更应该注重画面美感,特别是画面人物的情绪表现,这些都值得制作团队灵活运用视听语言等手法去打造每一部微纪录片。
2.1 多元化题材的选择
首先,对微纪录片的题材选择,部分是选取网络上的热点事件、热点话题进行追踪报道,利用网友最关心的热点事件为题材。另外,题材的选题慢慢注重普通“人”,全篇讲述的可能就是一个人的一件特定的事,讲述的是他或她的真实的小故事,把传统纪录片中的故事进行浓缩,让观众更快速的理解影片所表达的内容。在学习和工作压力下,人们希望通过电视和网络来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在获取有用信息的同时减轻压力、放松自我,微纪录片的题材的选择以及故事内容,迎合了快节奏生活中人们的需求。
其次,从观众的需求开始,越来越多的受众不仅满足时下的微纪录片内容和题材,开始寻找一些猎奇的题材进行有选择性的观看,比如,跑酷。跑酷是一种极限运动,跑酷这种极限运动,拍摄出来的画面具有视觉冲击力,新奇,刺激,能够吸引观众,能够让观众了解平常生活中很少见到的极限运动,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感受。正是新媒体的自由性给了导演们更多展示个性化的平台和空间,不论是从题材的选择还是拍摄风格,许多草根创作者对微纪录片都有许多突破性的尝试,正好能够贴合受众的需求,在这种需要提供多元化选题的情况下,微纪录片的发展前景广阔。
2.2 叙事技巧
传统的纪录片多是采用说教形式的解说词来串联整部影片,到如今,纪录片解说词上开始呈现口语化,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解说。但是微纪录片中,多是以个人自述的方式来作为解说词,是一种微观平易的视角,这种方式既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让观众仿佛在听一个人讲述自己的故事,配上画面更加有立体感,同时甩开了除主人公和观众的第三方——解说员,这样更容易调动观众的情绪,产生情感共鸣。
叙事时长短、节奏明快、信息量大是微纪录片的特点,因此,传统纪录片叙事时所用的长镜头、慢慢讲述的方式显然不适应微纪录片的需要,所以微纪录片叙述结构的碎片化、叙述思维的跳跃性是微纪录片的重要叙述策略。endprint
由于纪录片因为时长的原因,它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多是人和社会或社会层面比较大的点,而微纪录片时间较短,所展现的多是人和社会中的一个小点,所以要在短时间内突出故事内容中的细节,将细节放大化,以“点”带“面”,让观众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理解事物的全貌。例如“一条”第一集《无限放大的100元》,这一集讲述的是100元钱放大之后的样子,讲的是著名导演顾长卫的摄影展。片中所展现要表现的主题,其实就是不同视角下的艺术作品会呈现出不一样的美,“一条”视频或者其他的新媒体平台的微纪录片,每一部中所展现的都是生活中的比较小的哲学道理,体现的是一个具体的“点”,而不是上升到更高层面的主题思想。这些微观切入点很好省略掉了叙事的铺陈,在短时间内完成微纪录,紧凑的叙事小巧而灵动。
再者,新媒体时代,收视率和点击率成为考量一部影片是否成功的一部分,为了更多的吸引观众,在争夺受众眼球这场大战中立于不败,越来越多的微纪录片开始在创作中增加冲突,在叙事上彰显矛盾,而且由于微纪录片时长的原因,多数微纪录片都会在影片开始就抛出一个悬念或者矛盾点,来迎合观众的喜好同时为了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
2.3 剪辑技巧
如今,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会根据播出平台产生多个版本。由于播出平台的不同,剪辑的方式也会不一样。以电视台频道作为播出平台,如今一般的纪录片时长都会在25~40分钟,而在新媒体平台上播出,根据新媒体的传播特征,一般的微纪录片都控制在10分钟以内。这就需要影视作品在后期剪辑上根据不同的平台剪辑出不同时长的版本。
其次,由于受众的年龄层次的不同,有的微纪录片会有多个版本。比如对于老年层的观众,剪辑手法上可能会偏缓慢,長镜头使用的比重也比较大;而对于年轻层来说,快节奏的剪辑加上一些有节奏的背景音乐更符合他们的口味。
3 结论
中国纪录片行业从诞生起,因为各方面的原因,一直在摸索中前行,期间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到如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各种新兴媒体、新的传播介质不断孕育而生,营造了新媒体大环境。新媒体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对中国纪录片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不仅仅是传播平台、传播方式上的改变,更多的是对纪录片创作上的影响。在新媒体浪潮下,中国纪录片行业不断创新,奋勇拼搏,在题材内容、创作思路、表现形式、传播渠道等方面都发生了新的改变。
参考文献
[1]郝君.新媒体环境对中国纪录片创作的影响[D].开封:河南大学,2014.
[2]刘淑卿.新媒体时代纪录片的“微"特征探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6.
[3]崔馨月.新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的特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