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创业—专业”融合性教育体系的构建
2018-01-09杨洋林洁罗旭何壮彬
杨洋 林洁 罗旭 何壮彬
【摘 要】本文论述高职院校“创业—专业”融合性教育体系构建的必要性,认为“创业—专业”融合性教育氛围的培养是体系构建的土壤,课程建设是体系构建的主体,及时的反馈是体系构建的“灯塔”,并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环境氛围、能力培养、平台支撑、长效反馈等方面构建“创业—专业”融合性教育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业教育 专业教育 融合 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9C-0181-03
《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指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落实创新创业优惠政策,深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广泛应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逐步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经费拨款、院校设置、专业调整联动机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当结合行业特点、针对目前社会需求进行在校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合专业能力改进教育体系,致力于为社会输送“创业—专业”协调发展的毕业生。
近年来,为了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高职院校致力于将创新创业教育建设成一门系统的体系。把创业教育当成专业来办,高职院校在改革中面临不少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应当追溯开展创新创业的初衷、践行高职院校“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执行以目的为导向的改革机制,才能更好地建立高职院校“创业—专业”融合性教育体系,为今后的“创业—专业”融合性教育全面推行打下基础。
一、高职院校“创业—专业”融合性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一)“创业—专业”融合性教育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效途径。我国目前处在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在政府的推动下,社会各界正在快马加鞭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随着“双创”的推进,各行各業对于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职毕业生需求量必将增长,为了解决每年超过80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为了满足社会就业需求,高职院校基于专业领域的创业能力培养,将大大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脚步。
(二)“创业—专业”融合性教育是促进高职院校发展的动力。高职院校的本质是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组织既相互关联又鼎足独立的一种以传承和创新职业文化为己任的功能独特的职业文化组织。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应当以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反馈,随着高职院校专业群体系在高职院校的发展,枯燥的专业教育中如果能更好地融入创业教育,将会给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能进一步完善专业教育体系,更好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当然对于创业教育体系而言,融入专业教育的创业教育也可以依托专业教育体系这一根基,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就业率的改善,极大地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同时也是对高职院校教师队伍自身发展的良好促进。
(三)“创业—专业”融合性教育是开展高职院校就业平台的扩容器。随着高职院校就业平台日益完善,地方性、区域性产业企业对于拥有专业技能的创新性人才需求也在日益增长,一些基于区域发展的专业性教育已经在高职院校逐步开展。那么,如何进行适应区域发展的教育体系平台建设、如何进行区域专业企业合作、如何针对高职院校在校期间大学生融合创业能力的专业培养,就非常依赖于就业平台的前瞻性指导。就业平台的建设,应当包含诸如校内资源整合、市场需求分析、企业定向培养等模块,这些模块的建设可以在专业教育的体系下充分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使得高职院校就业平台更加立体,不仅可以完成高职院校应届生就业目标,还可以利用往届毕业生的就业反馈,对区域经济企业的培养平台进行规划与革新。
(四)“创业—专业”融合性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组成。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应当不仅能够在各自领域学有所长,还能在步入社会之后秉承着创新职业文化的己任。随着现代社会新媒体、“互联网+”、“新四大发明”逐渐在“90后”“00后”人群中普及与应用,高职院校也应该适时地通过这些工具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播与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通过“创业—专业”融合性教育体系培养的优秀毕业生,首先应当具备工匠精神,在此精神下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的总体布局,辅以创新创业教育的精神熏陶,这才是高职院校所需要塑造的当代职业人才,只有立足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才能帮助毕业生不仅能在短期内为岗位所用,还能在长期的个人发展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与上升空间,这也是职业教育“做中学,学中做”任务的进一步升华。
二、高职院校“创业—专业”融合性教育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措施
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与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必须经历一个完整的、全面的、长效的“创业—专业”教育体系。这种融合了专业教育的创业教育,不仅贯穿于学生在校期间,还可以受用于毕业生毕业之后的不同专业、不同岗位。那么,这种“创业—专业”融合性教育体系的构建显得至关重要且纷繁复杂。
目前,国内外针对高职院校的创业研究已全面开展,如何制定一个能够有效融合的“创业—专业”教育体系,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创业—专业”融合性教育氛围的培养是体系构建的土壤。由于高职院校长期致力于培养高级能复合型人才,注重技术能力提升的同时往往忽视学生学习环境等因素的干扰,使学生专业技能突出而创造能力削弱。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应当从学生步入校园的第一天起,全面灌输与专业融合的创业精神,可以通过第二课堂、辅导员工作、社团任务进行沟通与引导,也可以通过往届毕业生返校交流加强在学校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还可以通过市场调研、社会需求调研等活动使学生对于本专业的创业前景进行全面认知。
其次,“创业—专业”融合性教育课程的建设是体系构建的主体。人才培养方案中是否考虑提升毕业生今后专业领域的创业能力,直接影响到“创业—专业”融合性教育体系构建的成功与否。为了让“创业—专业”融合性教育具有系统、完整、长效的优点,高职院校应当在统筹考虑社会资源、市场需求、师资队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设置一些具有专业背景的创业课程。这些创业课程不能单独存在,应该是依托专业课程体系的,应当是可以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合理创业创新的课程;这些创业课程不能独立存在,必须适应与本专业专业群课程体系,并且具有一定的学分进行支撑。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课程设置,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必不可少,只有具备了专业知识的创业导师,才能带领出具备优秀创业能力的专业人才队伍。与此同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一环,推行导师制、学徒制,将学生分层、分批进行单独辅导,参加校内外创业比赛也可以极大地提升创业兴趣丰富创业思维。
最后,“创业—专业”融合性教育及时的反馈是体系构建的灯塔。由于“创业—专业”融合性教育体系尚不完善且年限较短,就要建立针对“创业—专业”融合性教育体系下毕业生就业数据库,定期对应届毕业生、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长线跟踪与数据更新。这些数据分析结果可以对行业内就业前景进行预测,更好地进行校内创业课程的开展,同时还可以针对历年数据的变化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与改善,还可以对师资队伍培养方向进行把控,更有利于了解行业内企业动态,从而更好地为校内孵化园等项目提供支持。
三、高职院校“创业—专业”融合性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前景
高职院校“创业—专业”融合行教育体系的构建,已经初步在部分院校进行开展,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针对交通土建类院校毕业生社会需求、区域经济需求、行业发展需要,经过校领导的悉心指导与专业群教师的通力配合,学院将“创业—专业”融合教育作为校园氛围进行推广,注重专业背景下创业素质能力的综合提升,同时加大校企合作与产业孵化园的建设、就业平台的完善,最后应用长效反馈机制作为改进的动力,已经初现成效,“创业—专业”融合性教育体系闭合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创业—专业”融合性教育体系闭合路径
图2 轨道专业群近三年就业(实习)长效反馈雷达图
具体来说,“创业—专业”融合性教育体系分为三个支撑模块(环境基础氛围、综合能力培养、就业平台支撑)与一个长效运行机制(毕业生长效反馈数据库)。其中,三个支撑模块(见表1)在融合了专业群特色的基础上可以逐步培养在校学生的“创业—专业”综合能力并培养学生岗前适应性,而长效反馈机制(见表2)则是闭合回路的发展动力和改进纲领,因为只有通过毕业生毕业之后工作岗位中的反馈与企业满意度调查等措施,才能对本体系进行不断改进,从而适应瞬息万变的行业动态。
表1 “创业—专业”融合性教育体系支撑模块
建设项目 建设内容
创业资源平台 创业基地、产业园、创业孵化园
就业信息网、招聘网站
校企合作项目
毕业生注册公司绿色通道
创业综合能力 专业课程与执业技能
创业课程与创新能力、模拟公司注册与运营
专业领域前沿技术推广
新媒体技术的培养与实践
专业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创业环境氛围 班级活动、校园创业社团
创新创业专用教室建设
创新创业图书阅览室建设
微信公众号、微博创业信息推送
往届优秀创业毕业生返校交流
表2 “创业—专业”融合性教育体系长效反馈机制
反馈项目 获取方式 对应的反馈指导内容
行业(社会)评价 历年就业率数据 学院招人计划、人才培养计划、专业群建设、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社会影响力调查
满意度 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 课程设置、实践课程标准、增减专业群内专业设置、课程改革
学生就业满意度调查
创业园项目 吸引投资个数与总值创收数据 创业平台改进、创业平台深度融合、督促吸引投资战略
校内外竞赛 “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国家级省部级竞赛获奖情况 净化学生创业环境、培养学生创业兴趣、引导学生创业能力与提升热情
应用“创业—专业”融合性教育体系培养的毕业生,将路桥工程系轨道专业群近三年实习就业跟踪调查情况进行比较,绘制成雷达图(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随着“创业—专业”融合性教育体系的开展与深入,专业群就业率逐年提升,就业企业范围逐渐由区内扩大到西南地区;行业内外企业对于轨道专业群实习生、毕业生满意度逐年递增,这种情况不仅是学生职业能力提高所致,还因为学生通过“创业—专业”融合性教育体系的系统培养已经具备在专业领域内进行创新创业的能力,在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筹码;校内创业园与孵化园规模提升也相对平稳,这得力于学生内部创业热情的增长,由于经过充分的班级社团创业氛围的熏陶,部分学生已经从原来的单纯盲目想创业发展成为现在的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创业阶段,创业园与孵化园给这部分学生提供了一个在校平台,在这个平台下,学生可以利用很少的投资付出就可以得到想要的锻炼机会,以便于在今后走出校门能够更加游刃有余;创业比赛成绩值得称赞,三年來轨道专业群在所参加的例如“互联网+创业创新大赛”“挑战杯”“创青春”等诸多省部级国家级比赛中成绩一年一个台阶,这些奖项的获得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热情,还能促进行业内外企业对于高职院校的认同,不但培养了学生创业专业综合能力,也是对“创业—专业”融合性教育体系的成功反馈。
高职院校“创业—专业”融合性教育体系的构建,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随着高职院校社会责任的提升与政府的支持,自上而下地针对“创业—专业”融合性教育体系的改进与完善必不可少。不过,相信随着“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兴起,人才培养方案与师资力量的加强,加之专业群建设与创新创业精神的进一步根深蒂固,高职院校“创业—专业”融合性教育体系将更加完善、更加系统、更加适应新的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景胜,储旭东.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
[2]杨洋.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以高职院校为例[J].广西教育,2016(3)
[3]韦红教,杨洋,覃峰.基于新媒体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探析[J].广西教育,2017(2)
[4]崔红艳.高师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6)
[5]邵月花.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0)
[6]杨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渐趋理性[N].人民政协报,2009-08-26
[7]宋丽娜.基于博弈论的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困境及对策[J].教育评论,2017(10)
[8]王超.互联网背景下专业技术人员创业团队胜任能力与行动学习策略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5
[9]杨洋.基于“雷达图”的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评价体系研究[J].广西教育,2016(5)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2017KY1097);2014年度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带头人培养项目
【作者简介】杨 洋(1988— ),男,甘肃兰州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路桥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轨道工程教学与管理;职业教育。
(责编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