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教育”的高职院校人文精神培育路径探索

2018-01-09黄小娥

广西教育·C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培育路径人文素质互联网+教育

【摘 要】本文论述基于“互联网+教育”的高职院校人文精神培育,针对“互联网+教育”形势下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高职特色育人体系、优化职业教育评价体系、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等对策,并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进行人文精神培育的实践,实现“德育为先导,文化教学为基础,专业教学为中心,技能培养为重点”的育人理念,构建“乐学”的校园文化,发挥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 高职院校 人文素质 人文精神 校园文化 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9C-0093-03

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摇篮,要顺应科技的进步对人才需求提出的新要求,加强人才素质的教育。这一要求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新时代的使命。2014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高等教育要推动全员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人文素质的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更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全面推进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切实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大发展机遇。当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为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视野,开辟了新的路径。

一、“互联网+教育”形势下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迎来的机遇和挑战

传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通过传统文化的选读、大学语文必修课程等这种面对面的方式开展,但这种方式在新媒体面前竞争力有所下降。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结合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改变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途径方式,这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命题。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为应对新媒体创造性地发展出大学生尤其是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新途径,这是新时代带来的机遇。传统人文教育方法以单向灌输式为主,与大学生网上活动的主体交互式产生冲突。而将“互联网+”与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结合起来,可以有效突破高职教育人文素养培育的瓶颈。

(一)挑战。高职教育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存在过分强调专业技能而轻视人文素质培养的倾向。随着社会对人才的全面要求和学生自身持续发展的需要,人文教育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又被提到了重要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恰恰体现在人文素质的培养中。

人文素质教育备受关注,但是因为本身内容太过宽泛,在教学计划中统筹和计划往往无法落到实处。这里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进行简单的界定。人类所有的优秀文化成果都是人文素质培养的内容,在高职教育中只能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政教育等途径来进行落地,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人格、气质、修养各方面表现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当前,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专业技能一直是教学工作的中心,人文教育相对较弱。主要原因是强调企业需求的人才技能训练,可以提高就业率,而学生健全的人格、强大的心理、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因为没有一个指标能证明其效能,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也就一直被忽略。不少院校存在人文素质教育空白,不安排有计划的教学活动,甚至不开具相应的人文素质选修课,更为严重的则由于专业课时占的比例太多,挤兑文化课,直接砍掉文化课,只剩下专业课程。

“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严重缺失。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关注更多的是专业教育,考虑师资是否安排足够的课时,缺乏学生全面发展的顶层设计理念。另外,运用新媒体的自觉性不强,没有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与新媒体教育的合力作用,对新媒体的传播规律把握不准确等,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人文精神培育指导理念、模式、内容、方法、途径、考核方式更多是传统的模式,与新媒体环境不适应。

基于新媒体和万物互联的大环境,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的成长已经发展出新的心理特征和学习规律。当前,在“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的指引下,高职院校应加大力度开展人文精神培育,结合“互联网+”时代的最新媒体,优化教学方式、更新评价体系、重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二)机遇。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使网络媒体成了主流媒体,海量信息及充分互动成为主流媒体最大的特征。博客、微博、微信等即时通信软件成了当代大学生接收信息和人际互动的主要渠道。这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有很大的影响。

内容从单一到多元。以往信息来源单一,信息交互较差,导致学生的知识储备和个人能力素质有限。成长成才中日益增长的需求与高职院校的发展不适应不均衡,而开放的網络资源和学校的优质资源,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不均衡产生的矛盾。“互联网+”时代的形式、手段、平台给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教育模式,开放与包容的互联网思维正在逐步虚化高校、社会之间的围墙,实时开展交流、沟通和引导,营造互信平台,打破师生之间的交流壁垒。

二、“互联网+教育”形势下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路径

在新媒体创设的虚拟与现实共存、多元化的环境下,应更新育人理念,在“立德树人”为目标的人才培养定位下,建立与移动“互联网+”新媒体规律相一致的共享知识的新知识生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和弹性学制下的人文精神培育模式,建立“学校、社会、家长、学生”四位一体人文精神评价模式。

(一)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全新人文素质课程体系。高职院校要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过程,使其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与人文素质课程相互融合,培养具有扎实技能和良好综合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通过艺术教育、校园文化、心理健康、社团活动开展人文教育,拓宽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线上线下的课程结合,公开开放网络课程、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出版教材,各专业群推进人才培养体系共同确立,课程体系共同确定,教材体系共同开发,人才培养质量共同监督与管理。

(二)坚持“人本”思想和“育人”理念,构建高职特色育人体系。高职院校要根据本校实际,构建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机制,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学风建设工程为龙头,以素质教育活动为载体,以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素养教育、诚信教育、心理教育为重点的内容。做到“分年级、分专业、分阶段、分类型”明确德育的实施进程和任务要求。深化求真、务实的校训和上善若水的校园文化,着力打造全员育人的良好德育氛围。

(三)更新教学模式,优化职业教育评价体系。高职院校应该围绕“以德树人”的中心,结合奖学金奖励、学分奖励、技能竞赛奖励、社团参与奖励等方面出台系列的鼓励政策,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社团的积极性,形成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的教育理念。如出台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现学籍休学,进行学分改革,尝试以创业实践代替某些理论课程的学分转换。职业教育的评级体系应尽快打破单一的评价体系和体制壁垒,实现协同共育。

(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平台优势,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网络资源能丰富校园文化的组织形式,扩大校园文化的宣传途径,增强文化的渲染行和可学习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资源与校园文化的结合,不是简单的借助互联网的工具,而是真正地进行深度融合,创造出文化育人的新的文化生态,提升人文素养的“寓教于乐”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促进人文素养的自觉塑造和养成。

三、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总结与思考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活动社团是学生发展的第二课堂,有效地组成了第二课堂的生力军,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技能竞赛及社团活动等,切实将社团打造成“兴趣转化为动力、知识转化为素养”的载体,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核心素养,社团已经成为学生实现技艺双馨的舞台。学校坚持“德育为先导,文化教学为基础,专业教学为中心,技能培养为重点”的育人理念,构建“乐学”的校园文化,发挥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

(一)以“水文化”为主题,构建校企文化融合的美育体系。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立足水利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挖掘专业文化内涵,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并与企业文化融合,构建一套校企文化深度融合为特色的美育育人体系,铺设一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把“传承水文化,润育水电人”作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打品牌,突出“水”文化、水资源利用的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一是将“上善若水、自强不息”作为校训,让“水”成为学院的育人之魂,培养学生秉承水利人艰苦创业、造福人民的精神和韧劲。二是在校园规划建设中,两个校区都建有人工湖(月亮湖和静湖),用湖来诠释平静和包容的大学理念,承载学院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突出了“水”的文化内涵。三是在校园中的长江路、黄河阁等以河流命名的道路和公寓,包含着对我国水资源知识介绍和宣传,让学生进校就培养对“水”的感情,激发他们探求水知识的欲望。四是在道路景观建设中融入节水灌溉项目,向学生灌输节水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理念;利用公寓、教学实训楼顶架设太阳能光伏发电,让学生关注新能源技术、绿色能源的发展。这些水文化氛围的营造,学生进校后便受到浓厚的行业气息的熏陶,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职业素养。围绕“水”文化,打造“静湖大讲堂”校园文化品牌,营造出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

同时,紧扣水利特色,丰富学生学习和课外活动。弘扬水文化,开展水文化主题系列活动,举办中国水周的职业教育展示周活动,收到良好效果;开展“传承水文化,致敬水利人”—水之敬活动、水之智微信推送水知识活动、水之镜主题班会活动、水之乐唱吧争霸赛和水之动跑团暨“5·25”心理素质拓展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学生和生活。学校结合“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水文化节日开展发现“水之美”、宣传“水之爱”、展示“水之智”、寻找“水之源”、体现“水之勇”等(下转第143页)(上接第94页)系列活动。还通过以“水文化”为主题开展手抄报比赛、水知识比赛、书法比赛、摄影比赛等的一系列活动,打造“水文化”学生素质教育品牌,弘扬和继承水文化,宣传和传播水文化知识,倡导珍惜和爱护水资源,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和热爱自己的专业,潜移默化地实现美育。

(二)打造精品社团,塑造职业核心素质。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团委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技能竞赛及社团活动等,切实将社团打造成“兴趣转化为动力、知识转化为素养”的载体,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核心素养。学生社团已经蔚然成风,成为学生实现技艺双馨的舞台。

精品社团1:爱心志愿者及社团活动。通过服务社区、服务精准扶贫、环保志愿者等志愿者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珠江啤酒杯”庆七一文艺晚会在大帽山广场开展,5000人观看,安排志愿者轮流进行礼仪和引导等志愿服务;环广西自行车赛志愿服务,300人到赛事路段提供志愿服务;绿城歌台武鸣“三月三”民歌节,500人到现场提供志愿服务。2017年,爱心志愿者社團获得义工社称号。

精品社团2:创新创业社团及活动。创新创业社团,依托电力精英训练营为载体,打造精品,着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素养并取得显著的成效。电力精英训练营近两年代表学校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广西创业大赛、广西创新设计与制作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职业技能竞赛等竞赛,获奖30多项,申请国家专利近10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2014-04-08)[2018-03-22].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4/201404/xxgk_167226.html

[2]赵敏.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2

【基金项目】2016年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路径的创新研究——以广西高职院校为例”(KY2016YB655)

【作者简介】黄小娥(1981— ),女,广东茂名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培育路径人文素质互联网+教育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高职高专院校养老服务类人才人文素质的缺失及对策
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组织分析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大学英语课堂中以语篇材料为载体的人文素质培养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