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高职学前儿童生理与保育教学改革探究
2018-01-09梁春娟
【摘 要】本文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保育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作为参考,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论述高职学前儿童生理与保育课程教学改革,提出要将传统教学与微课、翻转课堂相融合,通过实践环节开展保育技能训练,应用PBL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采取多种方法改革课程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中凸显职业特色。
【关键词】国家职业标准 学前儿童生理与保育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9C-0073-03
学前儿童生理与保育是研究学前儿童生理解剖特点和生长发育规律,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身体健康,促进学前儿童正常发育的一门科学,是各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与“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并称“三学”,是各级各类学前教育工作者必备的教学和实践的指导性课程。然而,目前学前儿童生理与保育课程在大部分高职院校仍然沿用本科教学的学科结构,没有体现高职特色,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教学内容上倾向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缺乏实践操作;二是教学方法上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对学生保育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是教学评价上仍主要以闭卷笔试的形式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评价方式单一僵化,评价结果缺乏科学性和全面性。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保育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是以职业活动为核心、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国家标准体系。它分等级对职业的活动领域、职业功能、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相关知识水平做了明确规定,是反映某种职业对该行业从业人员在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规范性要求。本文试图以《保育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参考,对高职学前儿童生理与保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改革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保育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解读
《保育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09年修订)》(以下简称《标准》)将保育员分为三个等级(初级、中级和高级),不同等级的保育员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保育技能有所不同。根据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可将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应该具备的保育知识和保育技能定位在中级。因此,笔者在此就《标准》中有关中级保育员应该具备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要求做一简要介绍,并以此为参考标准,对学前儿童生理与保育课程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改革等方面进行研究。
《标准》将中级保育员的职业功能分为卫生管理、生活管理和配合教育活动等三个方面。首先,在卫生消毒工作方面,将其分为两个部分的工作内容,即清洁和消毒工作,在技能要求方面,要求中级保育员能配制常用消毒液。在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使用过的教材中均没有一本教材涉及配制消毒液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过程中增加了该部分的教学内容。其次,在生活管理方面,《标准》将其分为健康观察、组织进餐、组织盥洗、如厕和睡眠等四个方面,要求中级保育员具备学前教育机构常规健康检查、幼儿健康和营养的相关知识,以及掌握幼儿盥洗的程序、方法和要求等。最后,在配合教育活动方面,将其分为活动准备、活动过程配合和参与家长工作等,《标准》要求中级保育员具备游戏与教育活动组织和指导基本原则、观察幼儿行为的方法以及家长工作的相关知识;在技能方面要求能指导幼儿做好室内、室外教学和游戏活动结束后的整理工作,能向家长反馈幼儿的在园情况,能协助教师组织家园共育活动等。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学前儿童生理与保育是一门专门研究学前儿童生理特点和保健要点,以及如何促进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健康的一门科学,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在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该门课程是在大一上学期开设,是学生今后学习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以及五大领域教学法的前沿课程,共计34个学时。而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生在入学后还需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军训,需要在短短的一个学期时间内完成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因此有必要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以各级各类学前教育机构,如托儿所、幼儿园为主,因此在课程内容的改革过程中我们坚持“以各类托幼机构幼儿教师(保育员)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为目标,以保教工作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教学项目构建课程内容为导向”的原则,在分析幼儿教师(保育员)职业岗位能力的基础上,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内容。由于保育工作主要体现在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入园、晨间活动、游戏活动、学习活动、进餐、盥洗、如厕、睡眠、户外活动、离园)各个环节的设计和指导上,且每个环节的内容都与保育工作紧密联系,因此,将这些环节与《标准》中关于中级保育员所应该具备的保育知识和保育技能相结合,我们对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初步的改革。
表1 传统的学前儿童生理与保育教学内容
序号 教学章节 教学内容
1 第一章 生理基础 幼儿生理特点、新生儿生理特点
2 第二章 儿童营养 营养基础知识、孕期营养、婴儿喂养、幼兒膳食
3 第三章 预防常见病 预防出生缺陷、预防新生儿疾病、预防婴幼儿常见病、常用护理及急救技术
4 第四章 预防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免疫与计划免疫、传染病概述、婴幼儿常见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5 第五章 健康教育与健康评价 健康教育、健康评价、婴幼儿心理健康
6 第六章 集体儿童保健 托幼园所保健的意义和任务、保健的主要内容
表2 改革后的学前儿童生理与保育教学内容
序号 教学项目 教学内容
1 入园、晨间活动 保育员岗位职责、幼儿园晨间检查制度、学前儿童常见疾病和传染病的预防
2 游戏、学习、户外活动 幼儿生理解剖特点及生长发育规律;幼儿园设备卫生;幼儿常见意外事故的急救方法与技术
3 进餐、盥洗、如厕 儿童营养学知识;托幼机构膳食管理制度、一日生活常规
4 睡眠 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及矫治
5 离园 幼儿园安全教育
由表1可以看出,传统的学前儿童生理与保育课程体系按照生理特点、营养与保健、疾病与预防、健康教育与评价的顺序进行教学内容组织,学科体系清晰,层次分明,便于教师教学。但从学生学习角度而言,学科体系的课程结构较为传统,问题情境程序不够清晰,学生对幼儿园一日生活的保育工作与要点把握不够。改革之后的学前儿童生理与保育课程体系是在充分研究幼儿园一日保育工作任务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保育员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根据幼儿园一日保育工作的十大环节(入园、晨间活动、游戏活动、学习活动、进餐、盥洗、如厕、睡眠、户外活动、离园)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每个学习环节的内容都与保育工作紧密联系,并突出保育知识和技能的运用。
通过表1和表2的比较可以看出,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改革之后的学前儿童生理与保育教学内容,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章节体系,以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保育的十大环节作为教学项目,而且在内容上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删除了传统内容中一些与幼儿园保育工作无关的内容,如新生儿生理特点、孕期营养、婴儿喂养、预防出生缺陷、預防新生儿疾病等内容,增加了保育员岗位职责、幼儿园设备卫生、幼儿园安全教育等内容。除此之外,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对某些教学项目增加了相应的实训环节,以确保学生一进入工作岗位便能适应幼儿园保育工作的需要,形成别具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
三、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学前儿童生理与保育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主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吸收知识,教学的重点也仅仅是放在理论知识点的教学上,而忽略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以及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和发挥。因此,针对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前儿童生理与保育课程的教学改革更加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创新性,体现出该门课程所具有的职业特色。
(一)将传统教学与微课、翻转课堂相融合。长期以来,学前儿童生理与保育主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着诸多缺陷,如学生仅仅是被动地跟随老师听课,难以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学生上课时不认真听讲,甚至丧失学习的动力。因此,针对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在教学方法方面,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教学与微课、翻转课堂相结合。这不仅符合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要求,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该门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学前儿童合理膳食”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将“学龄前儿童不合理膳食所造成的后果”的内容做成微课,通过直观形象的动画视频,学生便能理解学前儿童合理膳食的重要性,掌握为学前儿童搭配合理膳食的原则,并能激发学生思考如何使自己的日常饮食也变得更加的科学合理,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如涉及对学生进行保育技能实训的环节,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师无法对每一位学生展开一对一的保育技能训练,因此,实训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微课帮助学生构建工作场景,示范演示各项保育技能技巧,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注重实践环节,积极开展保育技能训练。学前儿童生理与保育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为了提高学生的保育实操能力,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开展保育技能训练。例如在讲到“幼儿晨间检查的步骤”这一知识点时,可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协助教师进行晨间检查,将晨间检查的四个步骤“一摸、二看、三问、四查”这一理论知识点带到真实的工作场景当中去,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学生不仅仅是记住了幼儿晨间检查的四个步骤,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促进了学生保育技能的发展。又如在讲到“学前儿童常见意外事故的急救与处理”这一内容时,传统的教学方法对这一内容的处理主要是播放相关的急救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来掌握相关的急救技能。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即在于学生只是比较直观地理解了学前儿童常见意外事故的急救与处理方式,而没有真正地掌握这一技能。因此,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还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进行急救的模拟演练,将模拟演练的成绩作为该门课程技能考核的依据之一。除此之外,对于急救技能的训练,有条件的学校还可聘请专家、职业人士等进行教学示范。
(三)开展PBL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也叫“项目式教学法”,是一种通过让学生展开一段时期的调研、探究,致力于用创新的方法或方案,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困难或者挑战,从而在这些真实的经历和体验中习得新知识和获取新技能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批判思维的能力。学前儿童生理与保育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该门课程具有理论知识点较多、实操性强等特点,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保育工作中去。PBL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保育工作结合起来,最终达到学习的目标。该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包括五个基本环节:问题提出、分工分组、小组讨论、小组汇报、反思与评价。运用该教学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有效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还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四、课程教学评价的改革
(一)采取多种方法,改革课程评价体系。在传统的学前儿童生理与保育课程的教学评价中,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考查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的机械记忆,对学生的其他方面如实践操作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评价甚少,评价内容过多地注重学科知识,特别是上课的知识。这样容易让学生养成死记硬背、考前突击、为考试而学习的习惯,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是该门课程目前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既注重学生个人的独立思考,独立表现,又注重小组合作学习;既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注重实践操作;既有定性评价又有定量考查,既有过程性评价又有终结性评价。尤其应该注重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平时的學习态度、学习积极性、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意识,以及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水平和程度。如在以小组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情景设置、角色扮演、汇报交流、情感体验等活动,这些过程性评价既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又能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二)评价内容凸显职业特色。对该门课程的评价,除了评价的方法外,还应该对评价的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在评价内容上,应该充分考虑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和社会对该行业的要求,既要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要兼顾相应的职业技能。在评价内容方面,既要注重考查学生对该门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要注重考查学生的保育操作技能。因此,在该门课程期末的考核中,除了传统的闭卷理论考试外,还应该增加保育技能的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在幼儿园的保育工作中常见的保育技能的掌握情况,诸如幼儿常用的护理技术,如测体温、滴鼻药水、滴眼药水、滴耳药水等,以及一些常见的急救技术,如跌伤、烫伤、眼部异物、鼻腔异物,等等。
【参考文献】
[1]张晓燕.高职《学前卫生学》课程改革实践探索——以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1(3)
[2]王来圣.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高职《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设计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2011(5)
[3]高玉燕.微课在中职《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16(1)
[4]唐晓庆.论高校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及其职业素质提升对策[J].成功(教育),2012(4)
[5]严碧芳.基于问题式学习的《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3(5)
[6]张英莉.高职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10(9)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高职《学前儿童生理与保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2014JGA299)
【作者简介】梁春娟(1983— ),女,四川自贡人,教育学硕士,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基本理论。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