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策略探索

2018-01-09韦志清

广西教育·C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信息平台工学结合高职院校

【摘 要】本文论述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提出基于工学结合背景深化职业素养概念内涵、以学生为本改革职业道德内容、建立学校和企业互相沟通的信息平台、充实师资力量队伍、建立多元化的职业素养教育评价机制等策略,从而促进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开展。

【关键词】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 职业素养教育 信息平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9C-0045-02

职业素养教育,就是教育主体采用某种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能提高受教育者职业道德认知、职业道德行为生成场域、职业道德情感的环境,引导与提升受教育者的职业素养,最终形成健康职业人格的教育过程。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求在培养学生技能基础上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中,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在真实企业工作,能与不同人进行思维上的碰撞,对利与弊的冲突进行取舍与权衡,有助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育和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的形成。笔者在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探索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开展。

一、基于工学结合背景深化职业素养概念内涵

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素养教育的开展,需要深化职业素养概念的内涵。工学结合的职业道德教育,需要职业素养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专业特征、专业规划、岗位需要基础上。如空乘专业职业素养的道德规范,需要学生热爱本职工作,有着比较强的服务理念、服务意识与吃苦耐劳精神。文秘专业需要学生服从领导安排、忠于岗位职守,以及遵纪守法与实事求是。旅游专业应以友善、诚信、真诚为服务准则。高职院校技术性的特点,强调在实践中培养职业道德。所以,工学结合的背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职业与工作岗位特点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引导学生在企业中学习职业技能、不断拓展职业素养内涵中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为此,高职院校应该以社会对技能型人才能力的需求、对技能型人才素质方面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本质,来探索职业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互相融合的途径,把培育职业素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要务。职业素养培育,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解决职业生涯遇到的问题。目前,一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对于未来从事的职业怀着忧患心理与迷茫情绪,高职院校思想教育工作开展应该与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需要相适应,有针对性地回答高职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遇到的各种职业问题,端正学生的就业观念,激发学生学习职业素养的热情与求职的动力。

在职业素养教育培育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与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顶岗实习、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交替等教学形式互相结合。在职业素养培育上,应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岗位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由于能力的培养来自工作实践,高职院校教师应该重视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教育学生学会去珍惜每一个专业实践机会,端正学习态度,把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技能学习密切结合,达到提高职业素养之目的。

目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是一种大众化与普遍化的趋势,但是呈现给学生只是一般的职业素养规范,缺乏行业的特征,很难令职业素养教育达到很好的效果。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职业素养教育开展,应该与学生品德、岗位要求、行业要求形成规律,保持一致。为此,教师在职业素养道德规范上,应该实施整体设计与分段实施的策略。如教师应该给学生传授诚实守信、爱岗敬业、服务群众、办事公正与服务群众的职业素养道德规范。之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专业的特征,传授学生将来从事职业的素养要求。通过这些策略,学生可以理解未来从事行业的职业素养知识,了解行业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素养。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将来从事岗位的职业素养,可以对学生介绍优秀员工的素养标准,了解该行业中职业素养的具体表现,以及分析该行业存在主要职业素养问题和产生这些不良现象原因所在,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教师也可以在职业素养教育上,积极吸收先进企业文化理念与文化规范,根据现代企业管理特征去教育学生与培养学生。这样,通过一般到具体、普遍到特殊、从大众化过渡到职业化地有序开展。通过这样的教学步骤,学生在毕业之后能符合社会规范,也能适应企业用工方面之需要,真正达到学校教育和社会、学校教育和企业零距离地互相对接。

二、以学生为本改革职业道德内容

职业素养教育最终目的,是使人们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然而,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之形成,必须使受教育者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具有良好的角色意识。所谓职业角色意识,就是人们对所从事社会职业角色规范产生的认同感与体验感。通过职业角色体验与职业角色的认同,才能有助于职业角色意识之形成。传统职业道德教育方式,就是过于强调知识上的灌输,忽略了受教育者对道德的体验。在这一种教育模式下,学生体验职业道德规范机会太少,角色意识是很难形成的。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下,通过体验式教学的实习活动与见习活动,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情境中,根据企业实际的生产工艺规范、生产项目与操作要求等开展工作,根据企业规定的职业道德内容来规范自身的职业行为。通过真实的工作体验,能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加深对今后对职业产生的认同感,提高职业素养。如一些营销专业学生对营销职业有着很强的陌生感与疏离感,在经历营销工作实习之后,认识到营销工作自身的意义与潜力,自己也爱上了营销行业。而且,在工学结合的工作实习环境中,学生通过自己努力,为社会与他人提供服务与产品,获得了领导、同事与社会的认同。这一种成就满足感自然也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热爱的兴趣,形成了团队合作意识,树立了服务精神,强化了职业认同感,提高了职业素养。

三、建立学校和企业互相沟通的信息平台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需要学校与企业建立密切合作的关系,形成对学生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完整体系。学校与企业在对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有充分了解基础上,在相同水平线上建立相互沟通的职业素养信息平台。这样,实习企业能够了解学生在学习的职业素养学习状况。企业在开展技能培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素养教育,学校也对学生在实习企业情况有准确性的了解,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双方合作,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相互沟通的教育渠道,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这一策略,也避免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或者班主任毫无目的地对学生实施职业道德教育,在企业中车间师傅也能对实习学生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在这一个教育过程中,企业获得自己需要的实习学生,学校也实现了德育的有效性,达成了“双赢”之局面,形成了学校职业素养教育互相渗透的教学方式,建立了学校与企业双方合作的关系,推动了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充实师资力量队伍

职业素养是角色化与实践化程度很高的道德教育。职业素养的形成与职业素养目标的达成,只有在职业素养教育实践过程中才能实现。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学生的职业素养学习环境由学校课堂延伸到企业之中,单凭任课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充实职业素养道德教育队伍,打造一支由校内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的师资队伍。如学校应该充实职业素养师资队伍,建立一支由就业指导员、“两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共同组成的师资队伍。在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应该极力推进专业技能指导与职业素养教育引导二合为一,保障职业素养教育的德育性与知识性。同时,学校应该把企业中与行业中优秀人力资源补充到职业素养教育队伍之中,建立一支由兼职企业带班师傅、能工巧匠为主体力量,兼职教师队伍为补充力量,实施行为师范和职业技术指导合二为一的师资队伍。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上,应该构建由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校外教育以兼职教师为主、专职教师为辅的职业素养教育体系。

五、建立多元化的职业素养教育评价机制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评价机制建立,应该由单一评价体制轉向多元评价机制,力求做到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课程书面考试与实习职业行为相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由于职业素养形成是一个内因与外因互相作用的结果,所以职业素养评价主体应该是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的互相结合。自我评价,就是学生根据评价体系,对自己职业素养情况进行一种自我鉴定。这一种评价机制本质,就是让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认识与自我提高。通过自我鉴定,能让学生认识自我与教育自己。社会评价,就是社会、他人。集体对职业行为当事人的行为展开善恶判断,以及表示具有倾向性的态度。

工学结合模式中,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在学与做、做与学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所以,工学结合的职业素养教育,必然要求评价主体应该是企业师傅、学校内教师、学生本人、同学本人,以及在实训期间学生的服务对象。在评价主体互相补充与相互贯通的状态下,可以解决职业素养行为表现上的时空性问题,也能使对学生评价更显得全面与客观。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中,学生是学与做相结合的教学做一体化。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职业道德原则、职业道德规范与职业道德要求都能有深刻的理解,这也是学生把书本知识应用在实践过程中的最好方式。因此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技能评价不应该光是知识性的成绩,更应该是意识、思想、习惯和行为等展开的综合性考察。评价形式上应该是书面考试成绩、实训或者实习期间的职业道德行为等互相结合。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评价机制,必然是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的互相结合。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中,教师依据原先计划的教学任务,分阶段有计划地开展工学活动。教师在学生职业技能的学习、实训与实习的不同时期,对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评价。评价应该围绕学生参与工学活动的热情,在活动中付出努力程度,以及体现出来的敬业、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等,是否在行动中体现良好的品德,等等。同时,评价学生活动上,应该围绕是否用自己方式表达对生活的积极体验,是否把自身的知识、品德和能力用在解决生活中遇到难题。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找出存在的差距,有针对性开展实训与学习工作,并且把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遇到问题做好记录,纳入职业素养课程的成绩之中。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评价机制,应是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的互相结合。学校可以把职业素养目标分解为若干个指标,每一个指标可以划分为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之后划分为相应等级做量化上考核。在学生职业素养中,有一些比较难测评因素,如劳动态度、心理状况与思想认识,这一切都需要采取质性评价。在质性评价上,可以通过访谈、观察与调查等方法,捕捉体现学生职业素养的外在信息,对学生进行质性评价。当把质与量这两个方面综合,就是这个学生的成绩。当教师对学生职业素养评出分数与等级之后,再辅上评语之类的说明与补充,提高评价结果的可信程度。

【参考文献】

[1]应全萍.工学结合与学生职业道德养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

[2]张昀.“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9)

【基金项目】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题(GXGZJG2016B025)

【作者简介】韦志清(1974— ),男,哲学硕士,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卢 雯)

猜你喜欢

信息平台工学结合高职院校
高校实验室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的构建分析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MVC框架技术搭建技能培训信息平台实例
浅谈包头市人影指挥综合信息平台的建设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