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逆向思维

2018-01-09刘贤慧

名师在线 2017年15期
关键词:逆向公式女儿

刘贤慧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家纺城小学,江苏南通 226300)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逆向思维

刘贤慧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家纺城小学,江苏南通 226300)

小学时期是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交错发展的时期,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还不完善,他们往往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正面应对出现的问题,抽丝剥茧,一步步推导出结论。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正向思维会受到特定条件的限制,让解题的过程举步维艰,制约了我们的思维。此时,我们就需要调整思维的方向,倒过来想问题,逆向的思维方式会让我们的眼前多开一扇窗,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小学数学;逆向思维;批判思维;案例教学

引 言

从进入学堂伊始,逆向思维就融汇在教学中,不断发挥着自身的价值。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反义词,通过针锋相对的两个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初步建立了“逆向”的模型。随着教学的深入,教材的编排中,越来越多地渗透出逆向思维的影子,不难发现,数学教学,的确时时刻刻把培养学生的思维作为重要目标。

一、寓教于乐,从好玩的故事中,让学生体会逆向思维就在生活中

古人善于运用逆向思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许多案例,在今天读来,仍能让我们有所启发。历史上被传为佳话的司马光砸缸救落水儿童的故事,实质上是一个运用转换型逆向思维法的例子。小朋友落水,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救人离水”,而司马光由于年纪小,不能通过爬进缸中救人的手段解决问题,因而他就转换为另一手段,果断地用石头把缸砸破,“让水离人”,救了小伙伴的性命。

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故事,但中国历史长河中善于利用逆向思维的人不止司马光一个。鲁国有一个人做鞋帽生意,非常擅长编织麻鞋,他的妻子也是织绸缎的能手,他们准备一起到越国做生意。有人劝告他说:“你不要去,不然会失败的。你善编鞋,而越人习惯于赤足走路;你妻子善织绸缎,那是用来做帽子的,可越人习惯于披头散发,从不戴帽子。你们擅长的技术,在越国却派不上用场,能不失败吗?”可鲁人并没有改变初衷,几年后,他不但没有失败,反而成了有名的大富翁。

一般来说,做鞋帽生意,当然是应该去有鞋帽需求的地区,但鲁人则打破这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认为就是因为越人不穿鞋不戴帽,那里才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销售潜力,只要改变了越人的粗陋习惯,越国就会变成一个巨大的鞋帽市场。鲁人成功的秘密就在这里,逆向思维帮了他的大忙。

二、从公式、定律的互逆中找灵感,帮助学生建立逆向思维的模型

很多小学生对于数学书上出现的公式、定理、定律倒背如流,然而真正解题时,错误率依旧居高不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孩子年纪小,对于一些条条框框,常常被动地选择机械记忆,这样习得的知识是浮于表面的,并没有真正掌握,所以一旦与实际问题相联系,难免会出岔子。

既然顺向思考有一定限制,不够全面,教师不妨在定义、定理、公式、法则教学中,一开始就注意贯穿双向思维训练,除了让学生理解概念本身及其常规应用外,还注意引导启发学生反过来思考,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拓展。

例如:在讲授方程的定义时,书本上明确指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可以举一些不是方程的例子,形如5+X、3+6=9、12-y>4,让学生剖析这些式子不能称作方程的理由,通过逆向的过程,学生会加深对方程两大特征的印象:含有未知数;等式。相信比起让学生死记硬背,这种方法会更加行之有效。

数学中很多公式具有双向性,但很多孩子往往习惯于从左到右运用公式,对于从右往左的逆用,甚至于公式的变形却表现得相当陌生。此时加强学生的公式逆向训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公式的理解,同时也能让学生的思维习惯得到培养。如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多数孩子只承认(a+b)×c =a×c+b×c的形式,对于a×c+b×c =(a+b)×c 这种形式则表现得陌生或否认,分析原因,可能有两条:①顺向思维造成的定势;②对于用字母表示数比较陌生。那么在设计习题时,我就有意识地分层递进,如24×37+76×37,a×32+68×a,m×b+b×n。通过这组逆向的训练题,既丰富了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感知,又培养了他们的思维习惯,让他们在解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他们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试错法进行逆向论证,不畏惧矛盾冲突的产生,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小学数学的学习侧重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而不是单一地追求最终结果的正确与否。但是客观地审视自己及身边很多老师的课堂教学,这一点做得还不够到位,过于强调让学生学会解题技巧,而弱化了学生自主的思维过程,是教师教学活动中亟待改良的环节。

在教学《认识公顷》这一节课时,为了让学生切身体会1公顷究竟有多大,教材以一个可供学生感知的正方形为例,把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定义为1公顷。由于反复地陈述,给了孩子一个既定的思维模式,自动将边长100米的正方形与1公顷之间画上了等号,于是导致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段小插曲:

师:判断1公顷就是指一个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这句话对吗?学生众口一词:对!并且纷纷举出了书本上这句话作为有力的支撑。不难看出,学生受顺向思维的影响很深,而我们的作用就是帮助他们打破这种常规,看到矛盾的存在。

于是我适时反问,1公顷这个面积单位是怎么推导的?有学生回忆,100米×100米=10000平方米,即1公顷。此时第二个反问接踵而至,那么仍然以米作为边长单位,10000平方米还可以怎么计算得到?不一会儿大量的数据被举出,比如:10×1000,20×500等。

再次出示刚才的问题,学生心里都有了判断,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对”。我们开展教学,真正的着眼点不是单一地得到答案,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内心的问题意识,敢于质疑,敢于和墨守成规抗争,他们在数学学习这条道路上才能走得更远,逆向思维于其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再如,我曾经于一节课上板书了一道网上大火的题目:“一个经理有三个女儿,三个女儿的年龄加起来等于13,三个女儿的年龄乘起来等于经理自己的年龄,有一个下属已知道经理的年龄,但仍不能确定经理三个女儿的年龄,这时经理说只有一个女儿的头发是黑的,然后这个下属就知道了经理三个女儿的年龄。请问三个女儿的年龄分别是多少?为什么?”

学生思考的热情非常高涨,不断有结果被提出,其中不乏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比如有学生提出,三个女儿分别是11岁、1岁、1岁。乍一看,11+1+1=13满足题目中的第一项条件,继续下去就发现11×1×1=11,即爸爸今年11岁,与大女儿同岁。看到这个结果,许多孩子哄堂大笑,但这个过程也加深了他们对题目意思的理解。再有新的答案被提出时,他们不再忙着汇报,而是第一时间检验。看到这样的情形,身为教师是很欣慰的,此时对于最终答案究竟是多少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孩子乐于去做这样一个有心人,通过一次一次错误的尝试,对既有答案持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正是他们思维高速发展的阶段。

不畏惧矛盾冲突的产生,努力尝试所有可能的结果,在屡次的错误尝试中积累经验,从而趋向于问题的本原。透过这个过程,孩子思维的火花不断迸溅,逆向思维的作用被最大化地放大,逐渐变成孩子自发的一种习惯。

结 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逆向思维,需要教师不断运用新知识、新技术作为辅助,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遇到问题,多一重思考的维度,学会变通,进行一些逆向思维的尝试。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适时地调整思维的方向,倒过来想问题,说不定会迸发出更大的创造力。

[1] 商林付.建模思想 解决数学问题运用[J].小学教学参考,2015(35).

[2] 王晓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J].吉林教育,2016(02).

刘贤慧,1992年7月生,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学历,主要从事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小学二级教师。

猜你喜欢

逆向公式女儿
组合数与组合数公式
排列数与排列数公式
逆向而行
等差数列前2n-1及2n项和公式与应用
大三的女儿
逆向思维天地宽
海的女儿
例说:二倍角公式的巧用
富养女儿先富养自己
女儿福